第51期::共修研學-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十)愛不重不生娑婆
編輯部整理
擺脫業繫有良方
能知人我自相無
世俗貪欲不能生
涅槃寂靜真解脫
表上迷縛悟解,「迷」了就被繫縛,「悟」了就解開。「迷」就是有執著叫做「迷」,「縛」就是被業所繫縛,這二者行相不同。有執著的人就是「迷」,看不到萬法的真實性是不可得的,他把萬法的真實性看成有,而且是很實在的有,就像把繩子看成蛇一樣,但是在聖者來看沒有蛇,可是他卻看得明明有,所以這叫「迷」。真實的人我在聖者來看看不到,在凡夫來看明明有,真實的法我在凡夫來看明明有,在聖者來看卻看不到,以無為有謂之「迷」。
因為有執著,就會產生煩惱,有煩惱就會造業,所謂造業就是引發思心所去做種種的造作,這叫做業,造作善叫善業,造作惡叫惡業,但是都是被煩惱執著所攝持,所以叫做有漏業。「迷縛」就是有煩惱有業,由煩惱所造的業,觀待此業生起的果報,如繩般將有情繫縛得緊緊的,一點自由也沒有。例如了凡先生還未遇到雲谷大師時,孔先生已將他的命運算準了,該考幾名就幾名,該得多少俸祿就得多少俸祿,是不是被業繩綁得緊緊的。大家都想解開這業繩得到輕鬆自在,試問怎麼解開呢?若能好好的引發出離心、菩提心,乃至尋求般若的義理,悟見空性破除執著,此悟就是解開綁在身上的業繩。
首先一定要先有迷縛的覺受,因為迷所以被業繫縛,被業繫縛一定來自於煩惱和執著。一定要先有覺受,才會產生想要解開業繩的決定見,想要離開繫縛的心是出離心,如何解開?是以破煩惱方式解開,如何破煩惱?知煩惱來自於執著,將執著的所緣境(人我、法我)作一番的觀察,發現自相不可得,所以能執的心不生,貪愛等煩惱則不起,業則不生,苦果不起,此即解開的道理。尋求空義去體悟,把它解開。
「迷」是身入六道,心如瀑流。如瀑流是指對境所起的惑和業如瀑流,對著人我和法我錯解為真實而生執著,因執著而造業,此如瀑流相續不斷。未來不斷以三途六道的五蘊身去酬償所造的惑業,此即「身入六道」,相續的輪迴受種種痛苦卻沒有疲勞的感覺,所以經上說是可憐憫者。心的對境在那裡?心可以身為對境,亦能以身所處的環境(包括有情的眷屬和無情山河大地)都是心的對境,而且心亦能以前一念為對境,對境起心如瀑流,對境當中以為有真實性可得,由此而生執著,由執著而引發煩惱,由煩惱去造業,後由苦果來酬償所造的業,又對此苦果境再起惑造業,然後再以苦果來酬償,如此的輪轉不停止,即是有情的可憫處。
表中所顯指出我們現在的狀況在三界的生死海,倒栽為下三道,頭在上為上三道,倒栽和頭在上都是在苦海裡沒有出來。表上海畫得小小的、淺淺的,其實如果要畫的仔細的話沒辦法畫,因為生死的苦海是看不到邊、可怕的。此時若想要生起欲求解脫的覺受,須先生起被繫縛的覺受,因為觀待繫縛說解脫,連被繫縛的感覺都沒有,那就談不上想要解脫,想要解脫的心生不起來,那就不會去找解脫的方法讓自己解脫。何以有些人學佛會學得萬牛莫挽(絕不走世俗的回頭路),有些人像老牛拖車、一點勁也生不起,有些人像陷在爛泥巴不得動彈。若沒有被繫縛的覺受,則欲求出離的心也不會生出,如蛆蛆在廁所裡面,不覺得自己很可憐,要度他就困難了。
「悟」是法身不動,妄心不起。法身即為實相、空性;不動,並不是有一個不動,而是說緣起法所顯示的空性從來沒有變化過,不論任何時、任何處、任何場所、任何方式,不會有一個有為法去顯示有自性。法身不能解釋成緣起法,因為緣起法變動不居,是生異滅的相續。法身不動是空性,是證悟空性者所顯示的義境。
妄心不起有二義:一者、入定現證空性的時候沒有世俗的心態,因為以境(世俗法)之自相為所緣時了不可得,能緣心則不起,故曰能所雙亡。二者、出定以後觀察世俗緣起時,了知無自性可得如同水月、空花,故不生世俗的情愛。
以上稱為「寂滅自在」,自在是不受境界所繫縛,寂滅是煩惱寂滅相、業寂滅相、苦果寂滅相,此時所得的果位是聖者阿羅漢。所以你看阿羅漢是不是很值得讓人尊敬,這是出煩惱之家的人。不論是身出家、心出家,重點在心出家,心出煩惱之家得到阿羅漢的果位非將相所能為(將相都辦不到)。世間將相其實都是追求功名之人,如漢飛將軍李廣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封侯,這是他一生當中最大的遺憾,封侯的名位就把他困住了。皇帝如何攝持讀書人呢?很簡單,紫禁城有九門,考上狀元從中門進出,就變成一般讀書人一生的追求,一生只有一次從中門進出,成為他一生的榮耀;公務員分個十四職等,幾十萬公務員就在那裡追逐職等,用盡了寶貴光陰,想想看是不是很愚癡。
第二覺知分兩段,上段病為「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下段藥為「少欲無為,身心自在」是除病的良方,所要除的是分段生死,並沒有解脫變易生死,解脫變易生死是從第三覺開始說。阿羅漢以及大乘聖者第八地的菩薩則是了分段生死,得到身心自在的成就。
兩種生死中分段生死,是以「有漏善不善業為因,煩惱障為緣」而有生死。煩惱障是我執所起,不論是人我執或者是法我執通歸煩惱障。我執所生的煩惱為緣,由此而引發業,亦即有自私的心、我愛執的心,執有真實的人我,對境時會想到什麼情況下對我有利?並思維如何讓我受樂,而有種種造作(業),就會在六道中投生(果),此即繫縛不得自在。
「感受三界六道果報身」,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裡面欲界的六天和色界無色界是屬於六道的天道,其他欲界的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是屬於三界裡面的欲界,所以三界為總,六道為別,總說是三界,別說是六道,還可以細說為廿五有,廿五有就是廿五種生命現象,或者依生命現象生起的方式有四生(胎卵濕化)。
「其身有分分段段之果報差別」,「分分」是壽命,「段段」是形體,在三界內有如此的果報差別,所以一期壽命的多少、形體的高低就是分分段段,六道眾生都是分段生死;譬如在色界天裡禪定的天人,他的身相非常的高大,壽命非常的長,使人對這個狀況非常的愛執,此貪愛心就障礙天人的解脫;或者是在欲界天裡當個天王,壽命也是非常的長,如生在欲界中忉利天有九百萬歲的生命,形體也是非常的高大,並有很多的眷屬陪伴,甚至有很多的鬼神做他的護衛,看到世間總統的選舉鬧成這樣,覺得十分可笑與幼稚,如同我們看到非洲在選酋長,自問自己要不要去選,我們寧可在這裡吃喝玩樂,也不可能到非洲去當酋長對不對?
既然知道三界六道就是一個繫縛,想要破分段生死要從那裡破起呢?從煩惱障破起,要破煩惱障要靠證悟法之自相空,因為煩惱障是來自於執著,須通達所執之境了不可得,能執著的心才不生起,繫縛在三界的業繩才能解開。所以解開業繩的方法只有靠悟,沒有其他的方法;所以禪宗傳祖師的薪火是傳開悟的,不論輩份、年齡、資歷、出生,只論有沒有開悟,若不開悟怎麼能夠解開身上的業繩呢?如何能幫忙眾生解開業繩呢?
變易生死名之為所知障,所知障是誰在破呢?是大乘聖者在第八地的第二剎開始破,非小乘所能破。「所知障為緣」,所知障是法我執的習氣但不能引發法我執,能引發法我執的習氣稱為煩惱障。何謂不引發法我執的習氣?當對境時仍顯現彼為實有,但內心已無實有的執著,此為所知障的行相,是大乘聖者在第八地第二剎那以後所破,非凡夫、二乘能破。此時已破除貪欲(煩惱障),剩餘所知障,以所知障為緣引發無漏善業(因),所謂無漏是此聖者已破除俱生執著,以無漏善為因感界外的果報,何謂界外果報?乃投生於佛的淨土,或以虹光身現證空性。
「其境但有迷悟的遷移」,此句之迷悟是不得已安立的名詞,因為阿羅漢聖者只有悟沒有所謂的迷,其境但有實有的影相和幻化影相的遷移,沒有所謂的迷悟。若破所知障,則能於心識顯現外境不過是幻化的,若未破所知障則顯現外境的影相似實有,雖顯現實有的影相,但阿羅漢聖者是不會引發實有的執著。
經文「少欲」是指初果、二果、三果修學的進展,「無為」是指四果的成就,以上是小乘的破二惑,第一覺悟破見惑,第二覺知斷思惑,經文之後的六覺可配六度,換言之後六覺是進修大乘。(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