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期::啟蒙園地-心靈成長營返班活動報導-唐詩賞析

山中答俗人〜李白

 心超

空有才華棲碧山   心境高遠俗難知

詩垂千古人莫識   雪廬夫子是知音

山中答俗人〜李白

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此詩自然到所以然處,有人云李白之詩如出水芙蓉,非人為所能成,所謂天衣無縫,實合詩仙之名,後人難出其右。 雪廬夫子云此詩是絕句,也作絕了,後人難望項背。此詩歷史背景乃李白雖才華橫溢,有心報效國家以利益天下蒼生,無奈漢皇重色思傾國,又加上奸人楊國忠、高力士之饞言,不能施展其才,乃遊天下明山以寄情山水焉。

首先詩題「山中答俗人」,由詩題可知此時太白遊居碧山,有俗人尋訪,欲問何事棲碧山,李太白之答由詩文可知。夫俗人者乃平凡之人,或稱凡夫俗子,其之生活觀念不過是日用平常苟活而已,雖欲離苦得樂,不過是追逐外境,或希求名聞利養、或追逐感官刺激、或無事忙碌、或所求不過填飽肚子,進一步希望住高樓洋房,也盼望子女成龍成鳳,享受體面與風光,與人交往的時候所談亦無非世俗的五花八門,所生的悲歡離合都是觀待世俗的情執而生,與高雅之士相處時互相覺得無聊,不堪思維宇宙人生的道理與未來的歸處,也無法認同生命的意義在追尋真理以及擁有一顆仁厚的心,他們所謂的務實是極其現實,講究的是利害關係,這樣的人或許就是世俗人的寫照。

首句「問余何事棲碧山」,有人問李白為何事放著官不做到山中來,放棄了榮華富貴,豈非遺憾!首句應想想問者的神情,也點題目之「答」,以提問的方式來凸顯出主題,喚起讀者的注意,由此一問已知是俗人。棲者同栖,此於《論語憲問十四》中,有微生畝此位俗人之問:「丘何為是栖栖者與?無乃為佞乎。」微生畝之問正襯托出俗人之問,不但不瞭解孔子,亦是俗不可耐之疑問。此句「問余何事棲碧山」乃一波三折,既疑來問、又問其事、且問其因,此句當觀想俗人之問與神情。

次句「笑而不答心自閑」,對俗人之問報之一笑而不與答,心自安閒。此「閑」與「笑」是詩眼,心在山水上,若有答意則心不閑,意即俗人之問連聽都沒聽見,不是耳朵沒聽到,而是心根本不想回答,因為不論怎麼答對方都無法體會;「笑」乃整首詩的神韻所在,不但是表現出詩人喜悅的神態,還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造成聽者的懸想。「心自閑」是山居心境的寫照,妙在不答,使詩增添了變幻曲折的意境,論語 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笑」應首句「何事」,俗人之問李白以笑答他,「不答」應「問余」,亦即俗人之問乃不答而答;「心閑」應「棲碧山」,描述了棲碧山的心情,是心境的寫照,接得天衣無縫,信手拈來、出神入化、任運而成、巧奪天工。俗人問「何事」二字窺問者的品流,其骨氣俗傖,畢形呈露,由「心閑」一言亦足以想像笑者的舉止,非輕蔑之笑、非傻笑,亦非苦笑,亦非邪奸諂笑,此乃神態高逸,義境深遠之笑,非俗人之笑。

桃花流水窅然去」,隨流水窅然是寫流逝的景色,卻沒有一點流水落花春去的衰零現象,而是一種令人神往的美景。就像當年武夷人隨落花流水進入桃花源,詩人雖棲碧山,此「棲」乃表示隱而不隱,不隱而隱,故難以言也。此句由前句「笑」而來,乃李白心境悠閒所笑看的情景,由於是亂世方有所羨慕的桃花源,所以可知唐朝此時的時勢。此句俗人終究是上山來,心中總有印象吧!或云有,怕是不懂,你看見沒,桃花流水窅然去,此中何味?欲覓桃花源去,何故?此世不能同居(欲避亂),吾不屑在此世與你同攪混,乃此句重點所在。

四句「別有天地非人間」,表面上乃桃花隨流水流逝所顯現的桃花源,實際上更是詩人心所羨慕的情境,它或許不存在這俗世間,卻存在於詩人高遠的心中,而至於人間如何,詩人不說了!就從別有天地非人間就知道了,人間之所以污穢,之所以非詩人所欲居,乃因此人間是這般俗人所住。

三、四二句是顯現不同於塵寰之心境,是與人間對比的清濁互異,再怎麼說俗人也不會懂的,所以只有無言,報之以笑,所顯示的是吾居此地別有天地,與汝不同,汝只懂人事,吾居此非人間,汝不懂所以於汝說枉然,所以第三之境故非人間,又加以桃花流水窅然去,其神其境必須自我會心,俗人盲問豈能答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