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期::日常省思-惑而不惑的主人翁

智高

 
什麼是惑呢?乃對事理不明白。儒家講辨惑,例如子張、樊遲皆有崇德、辨惑之問,而不惑是成就,所謂知者不惑,孔子也描述自己「四十而不惑」。既然明白事理的不惑極為重要,須先了解什麼是惑,種類為何?如何而來?


惑是無知,佛法將惑大分為三類:見思惑、無明惑及塵沙惑,此處特論見思惑。什麼是見惑呢?受到外道見解的影響,以為離此五蘊身心上,另有實我(分別我執),或對於這個實我產生永恆不滅的想法(常見),或是以為這輩子結束後就了結的想法(斷見)。


什麼是思惑呢?一般凡夫沒有受到外道宗義的影響,生起的俱生我執,此實我與五蘊身心分不開,我如主人指使五蘊供人作種種事業。由於在知見上生起實有我的想法,於是對於我喜歡的產生貪愛,對於不喜歡的產生瞋恨等煩惱,造作種種損人利己的業,未來更受到種種病苦。儒家要我們不惑,佛家要我們斷惑,才能離苦得樂。


然而世人大抵分為三種人。第一種即是不知有惑。這樣的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著大家的步伐,大家認為該高興的事就跟著高興,大家認為該爭取的事就跟著爭取,而且認為人生就應該如此,有什麼錯嗎?這樣的人往往很少停下腳步想想,自己應該過怎樣的人生、怎麼樣的人生是有意義的?這樣的人以為不惑僅是如何才能考上大學?如何找到工作?如何升官?……,實則是大惑、大愚,誠如莊子所說: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第二種知道自己有惑,此人雖與別人做一樣的事情,但常思維人生的意義為何?也會觀察到一些有別於俗人離苦得樂的軌則,但又發現好像不盡然如此,雖試著請教別人,試著讓自己的心靈安定踏實,但好像一直找不到自己要的答案,已知己愚、己惑,如莊子所說: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第三種人是知道自己有惑又有善知識引導,這種人最幸福,他不僅知道自己有了迷惑,又有善知識的引導,建立正確的觀念、去除心中的迷惑,心裡踏實,踏上離苦得樂的大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