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期::啟蒙園地-唐詩賞析迴響篇
山中答俗人〜 課後心得
淨昌
讀詩能通作者意 發其未盡深廣義
安身立命人不知 別有天地非人間
之一
「問余何事棲碧山」,詩聖李夫子身棲碧山,心遊物外的境界,令末學想起學佛後,因所求的是心靈的成長,身口意的造作自然是力求學習依佛法的標準為之,與世俗人不同;對小孩的教育自也不同,要求的是規矩,背國學佛經,不殺蚊蟲蟑螂螞蟻,反而要保護牠們。親戚朋友同事不明白的,常常疑問:「你為什麼要吃素,雞鴨魚豬本來就是給人吃的,不吃多浪費。」、「放假是休息時間,應該好好去玩,到遊樂區風景區走走,或者是家庭團聚,怎麼還去上課參加活動。」、「蚊子蟑螂不打,將來豈不是到處爬到處飛,整個房子都是。」
「笑而不答心自閑」,剛開始還會詳細解說,我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要那樣做,也試著影響他人。後來發現,其實,大部分人並不一定要求解答,只是拿來當個話題罷了,有時甚至當成笑話,於是漸漸「不答」。內心是自有定見,所欠缺的便是心自閑及笑顏的修養。
「桃花流水窅然去」,希望這一生的修學,能有這樣的心境,放下世間的種種煩惱執著,人我得失,內心安然的去利益眾生。
「別有天地非人間」,內心慶幸的是,此生竟有修學佛法的福報,遇到好的老師教導,好的團體護持,工作不太忙,六根完好,堪可修學。有機會在原來庸庸碌碌、人我計較、吃喝拉撒的人生中來增上,求得真正的解脫。
之二
「問余何事棲碧山」,凡夫問證果的聖人,為何要修學佛法。
「笑而不答心自閑」,現證空性的狀態,是在定中尋覓萬法的自性找不到,自相所成的法,一個也找不到,那個感覺,出定以後,用言語是無法描述的,因無一法可得,故說不清楚。所以,證果的聖人笑而不答,內心帶著剛才定中輕安的勢力,猶自安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後得位的聖人心中,看春天的桃花盛開,看起來宛然有,可是去尋覓它的真實性到底在那裡?發現桃花的顯現,不在花那裡,因為如果在花那裡,每個人來看都是桃花,現見非洲人來看就不是;也不是在眼睛這裡自己存在,如果眼睛自己就成立桃花,看什麼都是桃花,要過去的種子,桃樹的生長,現在一時的開花,觀待樹枝、樹葉及其他的花說桃花,觀待未來結的果實說桃花,最後靠名言的安立才有桃花的相及桃花的用成立,所以,桃花的生看起來像水中月不實,桃花落下隨著流水而逝也像水中月一樣不實,夢幻的感覺就生了。金剛經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後得位的感覺。
「別有天地非人間」,佛法有別於世間法就是法性的學習,它是世間萬法的體性,可是又隱而不易見,非經教授善知識的教導,同行及守護善知識的協助,可安心修學的環境,聽聞思維後自己努力修學,最後依著佛菩薩的加被,在定中去親證法性,這時候,修行者的心識中所顯現的法性,真正是別有天地非世間,世間尚且了不可得,何況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