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期::啟蒙園地-唐詩賞析迴響篇
山中答俗人〜唐詩讀後有感
淨調
俗氣病難醫 超然不易得
和光能同塵 看山還是山
「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雖是短短七絕,但卻能令人生起想要反覆吟誦的念頭,而每多一次咀嚼就更多一分甘美,這樣的感覺就像靜靜地欣賞著大自然的景色,它雖然那麼平常地存在著,卻也同時隱藏著千變萬化,在有心人士細細品嚐中,它就毫無保留地流露出來。因為是 雪公太老師讚賞為李白的七絕之最,更讓人對其意境有高深莫測的臆度,自己不得不更細心地依著老師的講解去體會詩中的內涵,或許終究貽笑大方,還望各位老師、長輩多多指教。
本詩起筆便直接道出主題,碧山雖美但終究不是常人所棲之處,俗人不解,故問事因。李白深知俗人不會,只有無言,報之一笑耳。後二句寓志於景,超然物外,留給後人無限遐想。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問與答,有時是自問他答,有時他問自答,或者自問自答,無論如何問答,皆應期勉自己避免流於俗化,若能在問答中少一點逛街、壓馬路等俗務,情感脫離只纏繞在自私的愛恨俗情,所生的俗念都能以正知見來修正,如此便可擺脫俗氣,散發出高雅的氣質。
除了消極地不落入俗套,更應積極地提升心靈層次,使自己真能怡然自得,自在地過生活。下筆至此更是嚮往如此心自安閑的境界,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滿著看似理所當然的五欲勾牽。不多點財富,生活就容易捉襟見肘;物質享受是為了回饋自己的辛苦,職等的升遷原本就是自己努力得來的回報;時代在進步,吃的水準當然也要提升;而休息更是為了未來的打拚作準備,種種的想法都是那麼地順理成章,這些都是相當實際的事情,怎能只為了高格調的脫俗而壓抑自己,不去追求呢?這些問題就算別人不問,自己也不可能視若無睹。
當面對這些詢問,若非是心中別有天地是無法心自安閑的,而別有天地來自於對因果觀念的肯定,對教法不斷地串習,對執著的放下,因為財富來自於布施的正見,如果沒有正見,那其它增加財富的方法都無非是緣木求魚。受用財、色、名、食、睡時是為了來幫助我這個五蘊身能為公服務,破除我法二執,而非在受用樂果的同時,長養更大的執著,起更大的貪瞋癡。
能得到如此的觀念是十分珍貴的,而心能安住在這樣的觀念,不被外境所干擾,這又更是重要。唯有能夠在皆是良師益友的團體中,漸漸薰習這難能可貴的正知見,慢慢地培養健全的人格,才能讓我們能在這價值觀混亂的社會中有一個穩固的根。期許自己與大眾之道心都能日益堅固,心自安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