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期::社論

浴佛節的省思

 

本刊

 

一生是一種典範
利益當時垂後世
苦海明燈月清涼
如母如師不相離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約在母親節之時,佛教界都會盛大舉辦浴佛法會,唱頌浴佛讚以及浴佛功德經,彰顯釋迦佛誕生的殊勝,信徒也以香湯沐浴以表彰對聖者的供養,以消災祈福,但鮮少有人對釋迦佛一生做深入的研究,了知其悲心、智慧及弘法之善巧與熱誠為法忘軀的行相,若能對釋迦佛行傳有所瞭解,必能升起高山仰止之覺受,成為人生之典範,也依此期許自己將來有這樣的成就與弘化。

釋迦牟尼佛,姓喬達摩,名悉達多,悉達多為義成就者,其之所以成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有說釋迦是能仁,牟尼是寂默,以能仁不住涅槃,以寂默不住生死,表徵聖者的悲智雙運。當世間諸多人懷疑是否有釋迦佛這樣的人物時,十九世紀末,考古學家在北印度,挖掘出釋迦族供奉佛陀遺骨的石壺,並且在迦毗羅衛國,還有阿育王所建的石刻,故證明有釋迦。

大體上,釋迦佛與中土春秋時期的孔子是同時期的人物,他的父親期許他能將國家建設為強盛的國家,又害怕阿私陀仙人預言成真,所以讓他在宮殿當中享受榮華富貴,當他在二十歲遊四門,看到人生老病死的真相以及修行人的殊勝後,毅然放下權位來修學,雖尋師訪道仍然無法瞭解人生解脫之道,用苦行也無法解決生死的問題,最後以他對法的證悟而成就了覺悟之道。

當他證悟之時,為了要幫助眾生得到解脫,而有傳教的因緣,以他自己獨特的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觀念,不但度化了外道(如舍利弗、目腱連以及三迦葉),也度化了許多他的親人(如阿難、難陀、提婆達多),並擴展到社會的各個種姓、各個階層,上而國王大臣,中而商人仕紳,下而手工業、漁民、妓女盜賊等,傳教的方式是隨機施設不具一格,用偈誦、散文、直述、比喻等各種形式,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對象,宣說種種法義,並建立僧團,成為傳播教法最有力的增上緣,並嚴格組織規矩戒律,使得社會上普遍階層對佛教充滿好感,尤其接受給孤獨長者與祇陀太子的祇園精舍(又名給孤獨園),又有摩竭陀國頻婆娑羅王所捐贈的竹林精舍,成為僧團的聚集處及佛陀說法最殊勝的環境,也配合實際的需要讓僧團遊方,或親自帶著僧團四處遊行,方便利益各處的有情。

故知,所遇的善知識極為重要,無益的苦行,只有對法的勝解才是對自己最有幫助的,尤其是在禪定當中生起對對法義的勝解,其餘都是不究竟的。也有去利益有情,所證悟的法義讓我們的生命活著才有意義,然而欲依法利益有情,必須要集合眾人,所以也必須要有根據地,否則難以凝聚共識興辦善法。而四處遊方其實是一種歷練,如孔子帶著弟子周遊列國,碰到許多境界,皆是將書本所學加以致用的學習。僧團內部面臨提婆達多另組僧團,也考驗著佛陀,從中又看到釋迦牟尼佛處逆的心態與作法。釋尊臨入滅前還度化了須跋陀羅,甚至最後還問身邊弟子對法是否還有疑問之處?將所有事情交代得非常清楚,已遺留下了教法與傳承,對世間已無遺憾的入滅。

大乘經典當中有云,在此五濁惡世中成佛極難,是十方諸佛中最殊勝的讚嘆,由釋尊一生的示現中,我們應當自我反省,並珍惜聽聞法義與行善等種種機會,不但努力通達各種義理,並且在這當中善巧運用,自我斷惡修善,也令教法流傳,利益世道人心,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