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期::蓮池海會-往生見聞記
尹元甲老居士往生見聞記
編輯部
忠厚善良申正義
時代見證陸游心
家和子孫誠護念
現瑞能令家佛化
尹邦仁老居士,號元甲,江蘇鎮江人,書香傳家。高祖恭保公、曾祖壽人公均曾在清朝為官,其祖父讓能公曾參加武昌革命,在于右任先生所主持《神州日報》、《民吁報》等報社工作,做過旅行記者。因有此家學淵源,老居士因此文人家風,抗戰軍興,因緣際會下,走入報業,從此開始五十年的報人生涯。
民國廿五年(一九三六年),其時老居士廿一歲,在上海法政學院政經系肄業兩年,受邀編輯南京《京報》,從未涉獵新聞學的老居士,就在《京報》出刊前,站在《南京人報》總編輯張恨水背後「偷學」,旋即上陣編報。並於民國廿六年十一月,響應青年救國號召,趕赴淮陰,進入江蘇省抗日青年團,後以族叔祖尹百先生力邀,投入籌備創辦《戰報》,未拿「槍桿」改拿「筆桿」,以文化宣傳的力量抗戰報國。廿七年元旦,《戰報》於淮陰問世,成為蘇北敵後人民獲知國民政府中央消息的重要管道,被當時軍中政治工作認為是敵後奇蹟。後《戰報》因戰事轉移,陸續於興化、淮安出刊,老居士都堅守岡位,在困苦的環境下,以文字鼓舞敵後士氣。期間,老居士還曾染瘧疾,可謂備極艱辛。
來台後組織家庭,早晚兼差,工作近十八小時。且為人十分好客,報社下班就帶同事回家,平時亦對戰時袍澤最是情深,造就了老居士家中似乎永遠賀客盈門的開朗氣氛。來台親人不多,而老居士對家族長輩最是孝順,後亦因六叔病重而接回家中照顧,全家人成全老居士的孝道,服侍長輩不遺餘力。
一九八○年代,兩岸恢復民間交流,在獲知大陸家人的消息後,雖然境況不算寬裕,但仍是竭盡所能改善在大陸家人的生活。最難能可貴的是,得到夫人的體諒和全力配合,並留給子孫忠孝傳家的好榜樣。
老居士在時代的驅趕與歷史的巧合下,從事近五十年的新聞工作。前十年在大陸,更因適逢對日作戰,從大戰爆發的蘆溝橋事件,到抗戰勝利的日本無條件投降,均以敵後新聞工作者身份,見證歷史、參與歷史;來台後,歷任《青年戰士報》總編輯、《公論報》副總編輯、《台灣新生報》副總編輯,直至民國七十三年退休,從廿六年京報創刊,到七十三年新生報副總編輯退休,這近五十年的實戰經驗,老居士對時事的感觸,對時代的進展,實有比現在新聞工作者更深刻的見解。
老居士一生報人,看自己、看家國,既有時勢變遷的新聞感,也有將事件放入歷史長河檢視的縱深訓練,即使中風之後,心心念念的仍是深恐尹家家史無法流傳子孫,則他一生的奇遇,將隨其往生而湮滅,後代子孫更無由知曉。因此之故,老居士在八十大壽時,完成《水留痕:八十述往》之著作,由此可以窺知,老居士對生命之熱情與執著。
走過屬於中華民國現代史的大時代,老居士晚年,最喜歡問:「陸游臨終說什麼?」兒女們一定齊聲答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隨著家國的變遷、戰亂、流離、勝利、逃難、復原,老居士的一生,對國家盡忠、對長輩照顧、對同袍講義氣,並在工作上全力以赴,見證了大時代的重重歷史轉折,卻樸實無華的過著生活。
老居士晚年雖因中風而受著病苦,所幸夫人以及子女悉心照顧,一家人承歡膝下、和樂融融,子女們並以佛法正知見為老居士做種種齋僧濟眾與放生等善法,故感得臨終時在諸多蓮友的護持下,助念十八小時,神色安詳,全身柔軟,在出殯時法相更勝於平常,足為往生極樂世界之徵兆,從此永脫輪迴之苦,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在此祈願老居士於淨土蓮苞中,早日花開見佛,悟無生忍,回入娑婆,廣度群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