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期::三代共修活動報導-週六共修活動止靜法語

在老撾印下大悲之足跡

 心晴

風雨飄搖六百年

立國喘息三十載

逃亡大半不堪苦

所幸佛法繫人心

九十四年六月四日

昔古聖先哲帝王臣子巡行天下以解民情、以行教化,唯足遍及四方、心達於萬民,方能真正洞澈世情施行德政;而不能親力親為者,亦借由地方採詩官,採集各地民謠詩歌誦於廟堂,從其風土人情、民間疾苦中了達諷諫之情事,方能知其所憂而助其離苦,知其所欣而助其得樂,若能如此,可謂明君賢臣;而通達人情世故更進一步施行教化,欲助眾生離諸繫縛得究竟解脫快樂者,名為聖哲之菩薩發心。

故知發菩薩心、行菩薩道並非易事,更非空談之言,而能度之心更觀待所度之眾生而生起,萬法依因仗緣而有,而隨著各種因緣的生起來自行化他、成就道業,吾人即本此菩提意樂,在眾緣和合下成就了此次的寮國放生、供僧、參訪之行,而此行亦圓滿了中南半島所有小乘佛教國家的參訪法行,與之結下甚深的法緣。

寮國是中南半島唯一的內陸國,建國於西元十四世紀,然屢經戰亂,甚至曾有三次瀕臨滅國命運的紀錄(於一五四七年緬甸入侵、一八二九年泰國入侵、一八九四年成為法國殖民地),間或又遭逢越南、日本、美國的戰火攻擊,直至一九七五年建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為獨立的國家也不過三十年,可謂國齡短卻已歷經滄桑之國家,不但是中南半島最落後的國家,更名列於世界第四窮的國家,目前全國人民近六百萬,但逃到國外的人口竟高達七百萬人。雖然如此,或許正因為全國百分之八十五為佛教徒,在佛法的薰陶教化下,走在這個窮困的地方,卻嗅不出貧窮的氣息,只有一脈悠閒安適的氣氛迴盪其中。

或許也可以說寮國的進步不如泰國,乃至國內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進口物資皆賴泰國提供;而其對生活的積極度也不如越南,甚至甘於貧困而不自知;乃至於以戰爭為恥而力爭上游改善生活的勁道亦不如柬埔寨;或許也可說寮國對佛法的重視、普及,以及佛法深入民心的程度亦或不如緬甸。但正是這種恬淡不與人爭的性格與王室政權和平轉移的悲心,寮國雖同樣經歷過戰火的洗禮,但在百姓的臉上看不出像柬國那種戰亂過後的恐懼與生活的愁苦;而有著許多泰式建築的街道,亮麗的陽光灑在紅瓦屋宇之上,完全沒有泰國境內車水馬龍、歌舞喧囂的文明擾攘;而與越南同樣擁有喀斯特地形壯闊秀美山川的寮國,在散居各處的高山部落裏,或平原遼闊幽靜的古都城鄉中,看不到像越南街頭那喇叭齊鳴、萬頭鑽動、各憑本事、功利競逐的複雜與忙亂;而人車稀少、市貌古樸的街道上寺院林立,當中穿梭著橘紅身影的托缽僧眾一如緬甸,然其整潔的街道、清爽幽靜的環境裏少卻了許多塵沙滾滾的土味兒……。總體印象裏寮國人貧而知足、與世無爭地迎著每天的日出、日落,至於「文明」,那是另一個國度的事!

堯舜時代的擊壤歌道曰:「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種田而食,汲井而飲,帝力於我何有哉!」陶潛的桃花源詩道:「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重新製。」「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于何勞智慧。」乃至於老子之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以上或言上古帝堯時代德政遍及而民不知帝力的生活情形,或言因久經戰亂內心嚮往上古無君自給自足的農村生活……,而此種民風真摯淳樸、無暴戾之氣、隔絕於文明污染之外的單純,人民沒有不安焦慮的情緒以及恐懼失落的頹唐,安閒和諧、恬淡自主一如理想國、烏托邦的情景,反而在這些落後國家可以看到,且令人嚮往。然美則美矣,安則安矣,但吾人更信許那處於澆薄之世,仍願振木鐸於道路之中,行教化於四方之境,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菩薩發心,唯其難為,所以難得,且有其無比的急迫性,能挽世局之頹勢於萬一。

平靜恬淡、與世無爭、自給自足的生活固然合於自然,但是如果沒有理想目標的追求,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只不過是為了掙一口飯吃,猶如徒自擁有衣裏明珠,浪費了難得暇滿的人生;但如果積極進取、力爭上游,所追求的只為眼前的安樂享受,或維持表面教化之假相……,則亦如認荊璞為燕石,失之小矣!此行深深感受到文明科技的重要與珍貴,借重精良的科技為我們帶來衣食富足、便捷文明的生活,但如果我們在飽食之餘,不能將生命致力於精神的提升開發,進而培養自己成為人才,來幫助更多的眾生脫離生活的困頓與生命的陷溺,則不但對不起身處世界各個角落的苦難眾生,而此種科技文明只會帶著世界走向一條不歸路。

對比於中國的悠久歷史,寮國還太年輕,較之於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而言,寮國的文化資產又失之淺薄,而眼前唯一可引以為尊貴、且展示於世人眼前的是秉持釋尊遺教的小乘修行精神,對此如果不能善自珍重、加以維護,則可以想見,不久的將來此遺風必流於形式,不但不能成為一國的文化資產,且整個國家將在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失去了特色,而這正是吾等所不樂見的。

中南半島一行走來,齋僧濟眾放生參訪,探其歷史源流,行走在各國的大街小巷,深入其生活點滴,誠如論語中子貢問老師:「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夫子回答:「堯舜其猶病諸。」即對於博施濟眾之事,堯舜等聖人猶憂患其困難,因待施者眾,不唯本國人民,尚有各國民眾,不唯此方世界、尚有他方世界,無量無數的眾生推之無窮,又如何能以有限的人力物資周遍布施?故吾等所為乃因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欲以正法與有緣的眾生結緣,欲略盡為佛弟子的棉薄之力將正法之種子遍灑出去。

隨著拜訪的國家愈多,走得遠些、看得多些,則心裡更加明白了一些事,原來桃花源不假外求,原來法之所在即真正的桃花源所在,雖然國外簡靜閒淡的生活能令吾人忘憂;而迷人的山水風光足以洗心;其正法的因緣可以成就吾人供養之心意;而民風之淳厚、人心之善良可以作為吾人隨喜、嚮往之借鏡;對於尚待改進、不足之處,更是吾人引發悲心之對境……,凡此種種,當還自本處時,應更務實當下、珍惜眼前、努力於未來。唯願釋尊教法能源遠流長、遍揚於眾生之心,若未遍揚或已衰墮者,願於彼處興起大悲之心,唯願珍貴的教法勝寶常興於世,願正法久住、法輪常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