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期::參訪觀摩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寮國行腳

 智中

行腳老撾內陸國

脫離殖民逢革命

逃亡大半剩小半

百廢待舉盼法興

關於寮國

與一般東南亞國家相似,多數國人對於寮國的第一印象,不是陌生、落後,就是到其他國家幫傭,如同泰勞、菲勞等。對國人而言,似乎不用、也不想知道這些國家的來龍去脈,上網在繁體中文網頁找找關於寮國、緬甸的資料,介紹這幾個國家的中文資料都是少之又少,再再都顯示了這些「邊陲國家」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然而悲哀的是,我們也未必對今日所謂「已開發國家」及其文明有著深刻的認識,甚至對於自己的文明文化都還懵懵懂懂。如同佛教在印度發源,是印度文化重要的一支,但佛教在其發源地印度已衰亡到沒什麼人在信仰佛教,也沒有人出家作佛法的學習與弘揚,觀待全世界有數億人口在探索佛教、學習佛教,成為佛陀的追隨者,這真是一個諷刺的對比。而且知人必先知己,參訪了這些國家後,似乎更能體認到「我是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以及認識自身的當務之急。

寮國是一個歷經長時間內戰的內陸農業國家,工業設備難以發展,多數的工業產品全仰賴鄰國,特別是泰國的進口,因此前輩們說,現今的寮國與三、四十年代的臺灣相當類似,人民生活窮困,公共建設落後,海外投資不足;反觀臺灣挾地利之便,加上人民的勤奮、工作的特質與資本主義體制產生的化學變化,造就了寮國難以望其項背的經濟發展。當然,這樣的奮鬥過程與其中之生活是新一代台灣人無法體驗,也無法想像的。因此到了寮國,是否能生起當前之受用「不是本應如此」的覺受,進而珍惜所擁有的資源,並緬懷前輩建設臺灣時的辛勞,相信唯有成為人才方能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便是老師帶領年輕學長出國的重點之一。

此外,寮國境內善良與純樸的風氣也是臺灣過去所擁有的,可惜的是,臺灣在物質發展的同時,並未在藝術興趣和文明教育方面有所重視,導致物質文明進步的同時,非物質文化無法齊頭並進的文化落差,造成今日社會各種的脫序現象。不過並非每個經濟發展進步的國家其人民的公民道德都是差的,國與國之間的最大差別並非在於經濟物質發展上,反而是在其國民的文化素養、道德涵養和國際視野,雖然這是在一個亟欲發展經濟的國家中難以兼顧的,但這毋寧是吾輩所需要努力之處。

放生

每次出國都一定會、也一定要做的法行便是放生。寮國地廣人稀,天然環境未遭破壞,在放生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然放生最要緊的便是救其急,亦即拯救於刀口之下,最能引發放生者的悲心與旁觀者的惻隱之心,因此突襲市場,搶救將被宰殺的生物是最好的放生。雖然寮國傳統市場中能放的生物並不多,但還是搶救了即將要被宰殺的魚、被剝皮和穿腳的青蛙與即將下油鍋被炸的蟋蟀。誠如老師所言,業的顯現在當事人看來不可思議,無法理解,不論好壞有時都難以想像︰正如這些即將被宰殺的魚、蟋蟀和青蛙,如何能想得到有一群人從臺灣飛行四個小時急著搶救牠們呢?不過這一切看在佛菩薩眼裡都是合情合理的,正如非洲難民難以想像人類可以飛出地球一樣,卻能被吾人所通達的,也因此,善因善緣在當下的造作便備感至要,我們怎麼知道眼前小小的善法卻可能是在解脫道上必要的資糧呢?

在當地進行放生儀式同時也助其世道人心之發展,當地一位學生便說她從未看過這樣的儀式,也深受感動。

齋僧

在寮國的齋僧法行與其他中南半島佛教國家最不一樣,因為僧侶保留著世尊當時的托缽制度。僧侶們一大早就出外乞食且過午不食,因此供僧必須在一大清早,並將所有供僧事物準備齊全,且供僧時要結合著教法觀修,如以出離心攝持、或以菩提心攝持、或加以空性正見攝持、或更結合六度知見攝持,由供僧所生起的功德果相也千差萬別。當僧侶們托缽乞食後,回到寺院的第一件事便是將其缽內食物拿一些供佛,之後再與其他人共分自己被供養的食物,而且有什麼便吃什麼,從這裡除了發現僧侶們對佛陀的恭敬供養,與同儕互相扶持照顧外,也可以知道他們在「食」上花費的心思極少,這是修行的必要條件(四聖種之一)。

另外,僧侶居住的寺廟有著許多的功能,其中之一便是收容與教育孤兒。昔日的寺廟是寮國人民的教育中心,人民要讀書識字,就必須到寺廟裡去學,佛寺即是學校,住持便是校長,有學問之僧侶便是老師,而這也培養著當地善良淳厚的風氣。雖然每隔幾里便有一所寺院(太密集則恐養不起),且寺院內也有相當具攝受力的修行人,如第五天以流利英語向大眾開示的年輕僧侶便是一例,但一般人民在教法上的知識卻相當淺薄,於此我們更應備感慶幸,在臺灣各種教育資源應有盡有,如何能浪費社會在吾人身上所投資的教育資源呢?

遊憩

第二天在旺陽宋河的划船,是不同於過去在泰國時的水上活動,彼水上活動只是尋求刺激,此河上划船除了可以欣賞沿途的異國風情外,在小舟上的兩、三人還必須同心協力划槳方能越過急流。若依四十二章經第廿七章將河水比擬做生死流,則吾人需努力向前划,且能中途不撞上岸、亦不為洄流所住,精進無為,方能達致彼岸。心雅亦有過人的見解︰「若吾人修行方法得利,則河水(心流)能顯示出地大相,有乘載的功能,將我們運送至目標(涅槃);若修行方法錯誤,河水(心流)便會顯現水大相而淹沒我們(令我人墮入三塗或輪迴六道)。」

參訪

從首都永珍到第二大城兼古都的龍坡邦約三百多公里,且大多是山路,約有十個小時的車程,加上寮國天氣炎熱,能令坐在搖晃得特別厲害的大遊覽車上的蓮友們相當難受,面對此一逆境當然要提起道心好好觀修,淨昌便言︰「與那些要下油鍋的蟋蟀相比,吾人之痛苦無法比彼一絲一毫!」心雅亦運用止觀門中的轉念修學法︰「天氣熱時要觀想大冰塊在身旁,能令自身忽覺清涼!」。到了龍坡邦於黑暗中繞塔時,汪姐也提出以點燈的法行莊嚴佛塔,於是導遊便想辦法趕緊到附近收購千盞蠟燭以供五百年前的古佛塔,拿到蠟燭的大眾便將三根蠟燭為一組靠在一起,不但不易被風吹熄,且能借風勢令火焰更旺,象徵著團體修行將比個人獨修更為有力。

第三天在龍坡邦參訪了由寮國王宮改建的王宮博物館,其內可看見曾經興盛一時的瀾滄王國之遺跡、文物、國王塑像、王室服裝、用品、各國贈送國王的禮物等。也參觀了釀酒村和織布村,體會到當地居民生活之辛勞。特別是在釀酒村中發現年僅五、六歲的小女孩用扁擔要挑著兩桶水回家,而團中隨行的小姊姊、大姊姊們無能挑此扁擔走超過三、五步的,誠然不同時空環境下的生活不能全然比較,就像我們會用電腦、會開車一樣不能把他們拿來相比,但是否能在打開水龍頭的同時更珍惜眼前的一滴水和整個水庫、水管的建設呢?此外,寮國孩童的生命力是過分注重智育發展的臺灣所需要學習的,畢竟身心相互觀待,開發體質潛能方能使國民智慧潛能有所提升;在釀酒村也發現各種毒蝎毒蛇被泡入藥酒,老師便問大眾是人毒還是牠們毒呢?心雅便回答「當然是人毒囉!因為牠們是被人泡到藥酒的嘛!」老師亦言︰「真正的毒是人的煩惱,人只不過是被煩惱驅使造業的工具,殊不知殘害眾生更是殘害自己的心性,傷害了自己的善根福德,成就了各種的痛苦!」

第五天到永珍參觀煮鹽村、玉佛寺和凱旋門。寮國由於未靠海,因此鹽的來源便像中國內陸一樣,是從井裡面抽取水來曝曬,只不過曝曬的時間較慢,因此便用木材燃燒來加速鹽的形成,雖然這可能導致以高價的木頭燃燒出低價的鹽。煮鹽村一日生產約十公噸的鹽,每位工人努力工作,每天的收入僅二塊美金,在寮國已算是相當不錯的收入了。

玉佛寺建於一五六五年,是悉達提烈特王所建的王室宗廟,當時是為了供奉他由龍坡邦帶來的一尊玉佛而建,傳說這尊玉佛在被移往永珍後又自己飛回龍坡邦與金佛相聚。然而,這尊萬人景仰的玉佛,卻在寮國與暹邏的戰爭中被掠奪,如今安置在泰國曼谷玉佛寺的九重華蓋之下(三年前與老師至泰國時曾有一面之緣),目前的玉佛寺則是在一九三六一九四二年間仿原樣重修,並且做為佛教博物館之用,裡面存放著各種珍貴的佛教文物和器具。

永珍地標凱旋門是在一九六九年時為慶祝寮國獨立而建的紀念碑,代表寮國人追求自主的民族精神,就像鎮壓在拱門基座之上的寮國典型寺廟飛簷一般,象徵寮國人已真正擺脫法國人的殖民勢力。

最後一天到了佛像公園和塔鑾。佛像公園內有一座圓身尖塔的奇妙建築,當地人稱之為「天堂與地獄」,這座塔裡面還隔著一牆,牆裡盡是一些人類受罪的模擬畫和雕像,這就是所謂的地獄,沿著樓梯爬到最上面一層,一座金佛坐鎮,意味著來到天堂。圓塔的前方草地上,近百座造型奇特的佛像或坐或立,看來像佛教和印度教的綜合體,外緣有一座大臥佛,佛背為牆,正面則看守著這些佛像,從那些佛像斑駁的痕跡來看,似乎年代已相當久遠,但導遊說其實只有約五十年,只是由於乏人照料才會看似如此老舊。

寮國地標塔鑾建於西元一五五六年,主體建築分為三層,第二層四周環繞著三十座佛塔,第三層四個角落各有一座佛塔,正中則是巍峨浮屠,在外圍城牆保護下,像一座城堡般頗為壯觀。事實上,在寮國的寺塔之中,塔鑾堪稱最為宏偉,其重要性亦最高,因為它是歷代國王和高僧存放骨灰之所。而已封閉的中央塔裡則存有世尊的胸骨,我們便在此以香花供佛,並繞塔緬懷釋尊,也將在寮國六天所作的善法,在此一併回向。

後記

希臘先哲曾說︰「每個國家的基礎都在於對其青年人的教育。」這次出國參訪相信對許多年輕學長將是一個大躍進的學習,特別是老師對於年輕學長的提攜,如何學以致用、善法前的觀修、善法時的專注與善法後的迴向,只要是在道上如理如法的求,所願必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