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期::共修研學-小止觀導覽

小止觀導覽(四十四)

心爾整理

止觀各有浮沉障
提振對治修方益
隨便宜修止或觀
法喜充滿道勝進

 

        第六章 正修行

 

始修學止觀者,心思混亂,須先將心綁在一境上(繫緣守境止與制心止),尤其以空性為所緣的安住(體真止),其次對空性義理加以觀察(觀人我與法我自相不可得),方能得到出世間的成就。


修止有浮與沉的障礙,修觀亦然,止和觀的逆品都是浮與沉,必須要破除。

論文:
二、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行者於坐禪時。其心闇塞,無記瞪瞢,或時多睡,爾時應當修觀照了。若於坐中其心浮動,輕躁不安,爾時應當修止止之。是則略說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相。但須善識藥病相對用之,一一不得於對治有乖僻之失。


修觀時心往下沉,是觀修(辯證)勢力不足,心往下掉,修觀勢力減弱,此乃細沉之相,至若昏沉相,心已離開所觀境界,心思昏暗。浮相心思飄動,安住不了所觀的境界,此時應該修學對治方便,降伏沉浮。


修學止時心力亦須很強,有安住分也有明顯力,境界很清楚的顯現於行者心識前,倘若此時境界已經無法明記,謂之闇塞,無法記別善或是不善,此之昏沉的行相就是內心沒有記別的能力,若是沉沒相仍然可以記別善惡,故屬於欲界善,但是內心昏沉則無法記別善惡,此處稱為無記,是有覆無記,對於善法毫無專住的力量,障蔽了對善法的安住。


瞪就是張大了眼睛向前看,瞢就是矇瞢(隱暗),此時再怎麼提振都無法令內心提振而陷入昏暗。


 觀力不足有兩種:一是觀力轉弱,一是觀力浮動,觀力浮動是無法安住境界,所以無法在境上作觀察,此時要立刻察覺,並予以對治,須重來修止,重新訓練專注力,將心安住在境界後,再作觀察。如同提油燈看壁畫,若風吹油燈搖晃不停,則看不清牆上的畫,此時要在油燈上加上燈罩(燈罩就是定、專注力)。


觀之逆品浮與沉的對治方法不一樣,須請教知道病相和藥理的善知識,不能下錯藥(乖僻之失),當止未能安住境界時,不可修觀,須將止調到相當的程度,依止修觀才能成就觀力。


沒有使命感,做事情提不起勁,對未來沒有堅固的志向,心思容易懈怠,心思懈怠易於睡眠,坐上修易昏沉,此時觀想佛的功德、淨土的殊勝,破除內心的昏暗,將心振奮起來,若是浮動而無法修觀,並且觀修死無常令心安住於境,總之要訓練自己之警覺力,將粗沉粗掉與細沉細掉察覺,讓心不再躁動不安,並破除暗相,如此才能進入禪定而生起修觀的能力。


對治初心粗亂修止觀,必須要以制心止為主,以繫緣守境止為對治法,以空性為正修,並且在止上修觀時,還要有空性觀與對治觀來輔助,這個人才會在止觀上有所成就,而且止的障礙若沒有對治,會產生觀力轉弱與浮動等狀況,修止沒有修好,在修觀時就會出現問題,對法義無法產生現證。


每一禪從近分到正分都必須要修七種作意,這就是觀,近分的修法是遠離,正分的修法是面對境界去觀察,觀下界的過患以及上界的功德,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禪定天最高的境界是四禪,彼將初禪、二禪、三禪認為是過患,然內道的修學是一併觀察三界苦樂皆過患(包括四空天),所有過患的源頭就是執著,唯有了知所執的境界是不實在的,只是名言的顯現,自性上無法成立,執著的心自相亦不可得,行者即從初禪未到地定中解脫。
        
三、隨便宜修止觀。行者於坐禪時,雖為對治心沉,故修於觀照,而心不明淨,亦無法利,爾時當試修止止之。


若心對空性義境有專注力以及觀察力,並且破除止觀沉浮逆品之後,即可隨我們的方便修學或止或觀,能生法喜。


若於止時,即覺身心安靜,當知宜止,即應用止安心。若於坐禪時,雖為對治心浮動故修止,而心不住,亦無法利,當試修觀。若於觀中,即覺心神明淨,寂然安隱,當知宜觀,即當用觀安心。是則略說隨便宜修止觀相。但須善約便宜修之,則心神安隱,煩惱患息,證諸法門也。


此處分為三段,一、宜用止安心,二、當用觀安心,三、結論、隨便宜修止觀。此人若能隨便宜修止觀,代表心神安穩,煩惱止息,證諸法門。此乃隨便宜修止觀的利益。其次如何修學隨便宜修止觀,內心隱微處是對治煩惱,內心既安定又隱密,隱密到他人無從了知,猶如初地菩薩不知二地境界,二地不知三地……,等覺不知佛果境界。


隨便宜修止觀有兩種修法,一種是宜用止安心,一種是宜用觀安心。在觀力不足的時候,用止來安心,由於對境界沒有專注力所以無法觀察,此時須對境界串習專注力,用止來安心,產生法喜。


試問對境界尚且沒有專注力,還觀什麼呢?只會更散亂、更掉舉,心浮動是因為止不住,要用止來安住。心神明淨就可加強觀力,經由不斷的辯證也不會有糊塗、浮動、沉沒,寂然安隱的內心,非常的舒服,隱密到他人無從得知。


凡夫無法想見佛菩薩的靈活度,靈活到讓人難以想像,不但穩重如泰山,內心也靈動到我們難以了知,止與觀的安穩凡夫未見,所以下不知上,如同子貢不知曾子,曾子不知顏回,顏回不知孔子,謂之: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此人的修學內心深到不可測,表現又像吃飯穿衣那樣平常。


止與觀是併用的,心會浮動是觀力浮動,應當要修止,否則繼續修觀也不會得到法味,須以正知力除去修止的障礙,止修成之後再修觀,修觀時如果心有浮沉相就必須再修止,安住之後再往上修觀。止的成就是安住相,觀的成就是心智敏銳相。此處的隨便宜修止觀,是隨心所欲的修止也可以,修觀也可以,修止是為了有觀力,修觀的障礙在止上已經破除,內心很清楚的知道目前應當修止或修觀,止觀自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