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期::啟蒙園地-歷史故事

不伐善不施勞的丙吉

 妙音

公門好修行 

為國延命數

任相識大體 

舉才知公心

 

有賢德的人,雖離世很久,依舊活在後人心中,斑斑可考的歷史故事,可以驗證左傳的古訓: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復聖顏子的賢者形象,其心三月不違仁,其志願無伐善無施勞,是三尺童蒙都知道的了不起人物,距今已有二千五百餘年。顏子後數百年,西漢王朝一位丞相名叫丙吉,字少卿,漢朝魯國人,是顏子的追隨者。一生經歷載於史傳,傳云其為人厚道,待人能掩其過揚其善,更是一位有功不誇、有善不伐的人,以護主之勳業著稱,卻從不宣揚誇耀,流芳百代,世稱賢相,諡號為「定」。

話說武帝晚年親小人江充,以巫蠱之事誣陷太子據,太子即因此事而身亡,且以此事致冤死者達數萬人。當時太子之孫(號皇曾孫)出生僅數月亦身繫囹圄,丙吉奉詔治巫蠱罪,心知太子冤屈,憐憫其無辜繫獄,特選派獄中謹慎忠厚女子保護養育,每日再三探望。武帝後元二年,有流言上奏「長安獄中有天子氣。」武帝不明其理,聞之下詔,獄中犯人無論輕重罪狀,一概格殺。當使者夜間抵達,丙吉避門拒絕,還奏武帝,方聞言省悟,赦免天下;丙吉將皇曾孫託付故太子妃史氏家教養,暗中護佑,直至長大成人。

武帝崩,遺詔霍光輔佐少主昭帝,授為大司馬大將軍;昭帝崩,迎昌邑王,因其荒淫無道被廢,朝廷議立新帝,時丙吉議霍光迎立皇曾孫,獲採即位為宣帝。前後二事,功在國家,丙吉不邀功,誠難得啊!後有宮婢自說保育有功,並牽引出事之始末,言丙吉知之甚詳;宣帝親問丙吉,才知其恩蕩蕩。對其不居功之德行大為激賞讚歎,特封為博陽侯,後代魏相為丞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崇高地位。

史書又載其問牛一事,後成為人所稱道及反諷之掌故,深入人心,於今仍為人所樂道引用,敘其梗概,明學子效其處事之道。話說時序乃春,一日丙吉微服出巡長安,走出城郊,遇城牆邊有一群人互毆,中有人被打死或奄奄一息或血流受傷,丙吉見狀並未下車攔阻興師問罪,反而吩咐車駕與隨從者繞道而行;復行,瞧見一頭牛力不勝地蹲於地上氣喘吁吁,下車趨前左右端詳、前後細視,並問主人牛行走幾里、牛近日有無異常狀況、牛舍裡或鄰里間其他牛隻之情形若何,仔細求教一番,方才離去。隨行掾吏不明丞相之取措,覺其失問,善巧相詢,人不如畜乎?丙吉深知彼等疑惑,因當過獄吏、廷尉,深知分層負責之拿捏尺寸,乃娓娓道來:群架互毆致死,自有長安令(類今日之警察局局長)及京兆尹(相當首都市長)緝捕到案,繩之以法,丞相不能親事越權;僅於歲末對所有地方官員實施考核;而牛喘關係時氣失節,恐有瘟疫產生,若以今日眼光來看,或憂狂牛症,丙吉言丞相之責在「調和陰陽」,是以關心牛喘一事,遂成名言,掾吏恍然覺悟知丞相「識大體」,而「丙吉問牛」一事,亦以成語流傳後世。當今之溫室效應,舉世莫之能禦,勝於昔日,撫今追昔,更加令人懷念先賢之遠識。

容忍部屬過錯,本是一件難事也,殊不知老練幹員,莫不是從挫折中學習成長,而為官者常無法容忍下屬犯錯,今世亦不例外。「丙馭吐茵」,說的是丙吉任丞相時車夫好酒,一日醉酒污了車墊毯,西曹主吏(類相府總管)欲將其免職,但所謂「宰相肚裡好撐船」,丙吉批示道只不過污車茵,且一旦免職,車夫將何去何從呢?遂不去。難事在丙吉行來,看似易事,蓋其修為有成,一如莊周所言「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謂至極。」車夫感念其恩惠,常思圖報,後來因國之邊境有事,車伕秉持自幼生長於邊境、熟悉邊境之事,於事情發生之極短時間內獻策於丞相,後來宣帝詔聽三公對策時,丙吉從容不迫知所應對,此亦得利於車夫之還恩,考其因,當初丙吉並未嘗求其報,乃一念為部屬著想,實亦仁心之顯現也。

丙吉有知人之明,為國舉才,亦為人所稱揚,方其病篤,帝臨親問,卿後誰可取代,本謙遜己無所能識,惟明主所知,帝誠心再問,薦杜延年、于定國、陳萬年,後居位皆稱職,足以顯現其公心之氣度,及培養人才之遠見。

綜觀其一生,不伐善、掩人之過,實印證在公門修行有成,誠大隱之賢才;能知人、用人,顯示其無嫉妒心,皆源其能識人,此真學問。唐太宗曾言,以人為鏡可以正得失,丙吉蓋一明鏡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