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期::啟蒙園地-論語略說

君子不重則不威章心得

 心威

離苦得樂是聖賢 

下手修學君子德

親近師友能改過 

莊重威嚴又達禮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植基於深廣的儒學思想,而王道的儒家思想又以人格的完成為價值的核心,因此,學為君子、學為賢人、學為聖人乃為中國讀書人求學的階段及自我的期許,而學為君子正是求學的第一個目標。

本章有兩種講法。其一,「君子不重則不威。」為一段,說明求學之人常有的病相,就是不莊重,因為不莊重則沒有威儀。「學則不固。」又是一段,說明因為固敝,不達於禮,所以不莊重,求學則知禮,知禮自然就懂得莊重。此正是對治病相的藥方,學就能不固敝,就能莊重而有威儀。既知須學,然要如何的學呢?「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正說明如何學,鄭玄在注解中提到,「主,親也。」認為要親近忠信之人,以之為師友。不與志向、道德修養與我不相似的人為友。若有過失不要畏難,應立即改正而不因循茍且。

另一種講法則將本章大分為兩段,「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為一段,前二句說明易犯的毛病,求學之人,不莊重則沒有威儀,所學亦不堅固,正所謂「輕乎外者,必不能堅乎內。」後一句「主忠信」說明治病的方法,欲所學堅固,則所言所行要以忠信為主。「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是為第二段。著眼於所處環境上的防範及個人的自省,在環境上要與志同道合、能自省去非的人為友,而自己有過失,也要立即改正。

漢儒揚雄在其著作法言中特別提出,人須「取四重,去四輕。」所謂四重乃重言、重行、重貌、重好。子曰:「脩辭立其誠。」即言詞中往往能表現出一個人的誠意。一個懂得注重自己言語的人,自然就不會隨意發言,所發的言語也能與往聖前賢的垂訓相呼應,自然能為他人所遵循。行為必須莊重,才能表現出良好的品德,反過來,若一個人經常出入不正當場所,則此人的品格就可能有些疑問了。面貌能莊重,別人就不敢輕易冒犯,則威儀就自然流露出來;威儀的表現也隱含著個人道德的涵養,有威德的人就有一股正氣存在,就能避免許多不好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琴、棋、書、畫能怡情養性,是一種莊重的嗜好,可以深化自己的內涵,加大自己的氣度,也容易得到他人的欣賞與肯定。有志求學的君子,應從「言、行、貌、好」四方面時時注意,培養自己莊重沉穩的氣質。

隨著時代的演變,社會的風氣逐漸向下沉淪,標新立異者似乎很能在短期間爭取到世人的目光,言行莊重反倒成為食古不化。但進一步的深思,標新立異或許一時引來了不少的追隨者,卻也伴隨著造成人格的沉淪、內涵的粗鄙、道德的淪喪,當另一股流行的風潮再起,追隨者會毫不猶豫的捨之而去,留下的就只有無盡的蒼涼。

相反的,一個莊重有自信的人,既使是在幫別人開車門的動作中,都能讓對方感受到,這些動作是出自於對他的禮敬,而不是諂媚。要想學為君子、學為賢人、學為聖人就必須期許自己成為中流砥柱,不管風氣如何演變,求為君子的目標沒有絲毫的動搖。或許會有一時的寂寞,但就在這寂寞中正可以焠煉出高尚的人格、深厚的學養與無比的道德勇氣,時日漸久,終將散發出光明與熱力。一時的寂寞與無盡的蒼涼就看我們要如何抉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