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期::專題報導-養成班專題演講

一場盛宴的回味〜養成班專題演講心得一

 磨練

經驗傳承最難得

觀待學子修正法

多年體會一座授

世間障礙消無數

 

非常榮幸能夠參與這次為蓮榮養成班舉行之專題演講,此演講內容共分為五個主題,分別是「人才的形象、認識國際、年輕人應有的格局、誠意及如何被別人賞識、如何在任何情境中維持優勢、個人對兩岸年輕世代的觀察」。每位授課老師無不是職場上最被看中的人才,亦是我們所應學習的榜樣,此次啟請他們來為我們這些剛踏入社會的人士及學子們做一系列的經驗傳承與探討,讓我們對人生有許多的啟發與受用,而不至於因經驗不足白受了許多冤枉苦。老師常說最好的學徒背後一定有最高竿的師傅教授,因此師資的傳承比起學生獨自摸索學習更為重要。如果我們相信這一點,那麼不管是在校生或是工作的年輕人都將受用無窮。

這次課程從早上九點至晚上十點鐘結束,老師也為我們全程參與,讓學生有問題時可以隨時發問,並獲得解答,使整個專題演講變得更輕鬆與活潑。

人才的形象

首先由蔡總講「人才的形象」,蔡總曾是三井工程的總經理,演講內容非常有深度,因為通常能夠坐上領導階層的職位,他的能力都是備受肯定,並且是全方位。演講內容大致上說人才的形象因為隨著時代不同而有些許的變化,例如以前較注重人格特質,能力維持水準就可以,現代則能力至上,人格特質較不為講究了,因此造成下面幾點:一、管理方面以前注重團體成績,現在注重個人績效;二、公司的傳承變成個人的專利而吝於傳授給後進;三、公司規劃以前注重未來發展、人格特質與講究年資,現在則是注重眼前利益、工作能力與同工同酬,而同工同酬是造成中年失業的原因之一;四、從日式的終生雇用變成美式隨時走人;五、官僚組織變成扁平式組織,故現代有許多專案經理職位的產生,以上都是從民國四、五十年代至今所有工作型態的一個變化,因此我們要認知一個事實,大環境隨時都在變遷,沒有永恆不變的,所以不要囿於固有習氣生活,反之更應充實自己成為人才,並培養良好的人格特質,相信在惡劣環境的衝擊下皆可找到出路,最後蔡總也為我們補充如何寫自傳與參加面試時的應對態度,讓應徵的過程能如魚得水。

如何認識國際

第二課堂由張秘書為我們解說如何認識國際,首先認識國際應具備三個條件:語言、濃厚的興趣與認識他國的歷史背景。

現代台灣人普遍缺乏國際觀,再加上新聞媒體或報章雜誌對於國際的動態沒有做確實的報導與評論,且政府只重於黨派之間的糾紛瓜葛,即使國際間發生了許多事,整個國家上下似乎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是否損失,卻絲毫不在意國家的未來的前途與發展,所以可想而知國人普遍缺乏危機意識,因此再不扭轉舊有觀念,可能國家會面臨更多的危險,所以張秘書選擇此題目讓平常少接觸國際的我們有初步的概念與認知。

整堂課聽完之後,結論是國際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利益的交往,所有的戰爭、侵略無不是保護自己的利益而已,但是卻不知所有的災難都是從此而起,所謂三毒煩惱以貪為首,其它煩惱皆由貪滋潤引發,因此自古以來所有發動戰爭都是欲侵佔他人的利益為己有,漸而造成許多無法彌補的後果,例如種族屠殺、侵略主義、恐怖活動等,以上問題的核心歸結於人心和教育有關。西方思想著重於維護個人權利為主,只要對方稍有侵犯到自己的利益,常訴諸於法律行動解決,因此國外官司多,人民之間沒有同理心,也不會體諒他人痛苦,取而代之為了自己利益捍衛到底,論語有言:「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就是說如果一個國家只是以刑罰來約束人民行為,而不是以德政來感化,那人民自然就沒有羞恥心,只要本身不違背國家所制訂的法律即可,至於法律所沒有規範的地方則盡量鑽漏洞,因此造就人民普遍沒有道德觀念,甚至認為侵略他人行為是對的。

反觀中國長久歷史以來從未侵略它國,所有的版圖皆是由不同族群融合起來,換句話說中國人是最不會侵略他人的民族,此原因也是歸咎於文化的歷史背景,中國由於有孔子思想的傳承,且講究內在的修養比外在的形式更為重要,並以人格基礎為出發點,來發展一切世間百工技藝、政治、外交與文學等,因此先聖後王在每個朝代的政治制度無不一一遵循,中國長久的歷史雖然分分合合,但是有了文化的凝聚力深植於民族心中,終將還是可以團結一起,所以現今國際情勢不管多麼惡劣,只要文化的根能夠紮穩並且加以發揚,讓世世代代傳下去,也許扭轉腐敗的人心或者可怕的國際情勢,竟然是有好的文化教育傳承。

年輕人應有的格局

接下來的題目是「年輕人應有的格局、誠意及如何被別人賞識」,學長是科技公司的主管,在上任後於短期時間內讓部屬充份了解他的為人與做法,進而受到部屬的支持與長官的信任,這種建立良好的關係絕非一夕可成,必得努力下功夫才行,在此他舉出幾個例子給我們參考,例如嚴長壽所著的《御風而上》及諾貝爾的故事等,這些名人成功的背後都有幾個共通點。一、並非靠一時才智取勝;二、勇於分享;三、眼光廣闊、格局大;四、不斷充實見聞以決定未來目標。以上均是成功的要件之一,由此可知成功並非偶然獲得,即使得到之後不再精益求精,此獲得成功的喜悅也不會長久,因為人往往會在勝境中迷失自我甚至退轉,修學佛法也是相同的道理。這裡所謂「成功」應該是以誠意為出發點,並且站在別人利益考量下達成目標,如果一切的做為均是為自己謀取利益,對於大眾沒有任何好處,即使建立多麼大的事業都不應視為成功,所以成功的先決條件更應加上為全體人民福祉所定的一個目標,這樣的成功才會有意義。

成功不光只看表面成果而已,尤其突破種種艱難的過程更值得效法學習,孔子周遊列國並沒有受到各國君王所重用,但是他所留下的儒家思想卻對中國文化影響甚巨,所以當時看起來理想無法達成,但是其精神卻是流傳千古,也造福了千千萬萬中華子孫,所以熟為成功或不成功呢?論語是當時孔子與弟子之間的對話,而對話之間充滿了智慧的抉擇與處事的態度,一言一行都足以開啟吉凶禍福的徵兆,那如何趨吉避凶是我們除了追求目標之外,在人生旅途中不可輕忽的,這也和下個主題「如何在任何情境中維持優勢」相呼應,此由傳瑛老師主講。

維持優勢的秘訣

人生的旅途中難免會經歷許多挫折與失敗,在任何的情況下不會永遠都是優勢,也不會都處於劣勢,因此人生是起伏不定,不過我們必須保握住基本決戰點,讓劣勢不再延續、使優勢持續保持,並掌握方向,以及如何遵循與得到好的結局,都是此專題的重點。老師共舉出三方面解說,首先是西方理論,其最著名龜兔賽跑故事是大眾耳熟能詳的,不過也許只知其中一兩個結局而已,在這裡所講共有三個結局,姑且先不論結局如何,它引伸出有三個重點,一、能力強不要恃才而驕;二、找出自己的專長;三、如何利用團體優勢共同合作,上位者所需要的部屬通常不是指能力最強的,而是要能夠與團體融入來解決問題與處理狀況,因此要讓長官信任不是一天到晚製造問題,相反的要能夠承擔解決,第二是中國的智慧,中國的教育強調先培養自己的德行,由根本穩固再向外發展一切的文學、政治、百工技藝等,因為唯有先自利後才能知人而後安人,例如堯舜時期的無為而治,無為而治非指放任不管或是自然而然的政治,它是講求在位者(通指國家元首)必須具備很高的德行與仁心,且知人善任推行教化,使人民安居樂業並感佩其恩德,在那時期人民心中自然會有一把尺,以堯舜為遵循的榜樣,並恥於不合矩度的行為,所以達成不教而教的目的。

現在雖然不是大同世界,為政者也不具備應有德行,不過道理仍然不變,只要一生為人處世與道結合,自然而然萬事皆可逢凶化吉,最後是般若智慧,眾生由於我執不見法性,以為有所得其實都是吃自己虧,假如將我執放下,一切的愛恨無明就不復顯現,福報也隨之增長,因為所有衰損都來自於我執煩惱所引起,一切樂境都是與般若智慧處處結合。

兩岸年輕世代的觀察

最後的專題是「個人對兩岸年輕世代的觀察」,心威老師常往返於台灣與大陸之間,對於大陸的現況有不少深入的觀察,他指出大陸如台灣以前所經歷的路程,經濟不斷持續的發展。在大陸有百分之九十八是農業人口,百分之二才是其它各行業的人,換句話說我們的競爭對手只有大陸人口百分之二,不過這百分之二的人口也比台灣總人口數還多,因此相對競爭非常激烈,且他們急欲擺脫貧苦生活,也認知到唯有求學才有機會出人頭地,所以在學業上非常用功,深怕自己無法與人競爭;反觀台灣的教育不夠紮實,大學的錄取率也非常之高,因此學生普遍素質偏低,另外台灣雖然開放國際社會,卻沒有發揮此一優點,且許多優勢逐漸喪失當中。不過台灣並非全然沒有好的一面,至少中華文化的道統還有正確的傳承,只是如果沒有認真學習的話,那麼台灣將來如何與大陸競爭呢?所幸現在大陸人民還處在大鍋飯的心態,對事的責任態度與對雇主的忠誠度還不夠,並且隨地換工作的風氣非常興盛,因此通常重要的幹部很少是大陸人,這也是台灣目前勝過大陸的地方,因為沒有任何企業家要雇用不負責的人,所以不管何時何地為人處事終究還是「言忠信行篤敬」。

聽完整整一天的課程覺得受用無窮能有下次聽聞的機會,增廣見聞充實內涵,是所至盼!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