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期::啟蒙園地-歷史故事

仁孝英明的康熙

淨域

外族入主蒙愛戴 

廟號聖祖彰仁政

儉約勤政孝為先 

百年盛世今樂道


清聖祖康熙—愛新覺羅玄燁,為清朝第四位皇帝,生於一六五四年五月四日,卒於一七二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享壽六十九歲,自八歲即帝位以來,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歷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公認的明君之一。


康熙六年(一六六七)正式登基,在祖母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的幫助下,於康熙九年從顧命大臣鰲拜手中奪回權力,開始真正的親政。一六七三年,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叛亂,其他二藩相繼響應,三藩之亂最終在一六八一年被完全撲滅。隨後康熙採納了大學士李光地的意見,授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於一六八三年出兵收復臺灣。另自一六九零至九七年間,多次擊敗準噶爾和噶爾丹部,統一蒙古大草原,史稱三征噶爾丹。對於沙俄的侵犯,在雅克薩戰役中,康熙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出征,收復了雅克薩城和尼布楚城,並簽定尼布楚條約。此後在熱河營建避暑山莊,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


親政後,康熙便宣布停止圈地,及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並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騙,更親自出京巡視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三次東巡及一次西巡。此外,康熙重視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優遇,崇尚儒學,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令編《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及《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這些文治武功成就了康熙的英君形象,然他對自己如何評價呢?子孫又如何看待他?外人的評述又怎樣?


康熙四七年他大病一場,回顧以往帝王之忌諱死亡,他不諱言死特擬一份遺詔,此後十餘年間,隨筆記述精心收藏。五十六年他再次臥病,召集諸皇子和滿漢大臣於乾清宮東暖閣,將遺詔內容口述給大家知道,最後說:「此諭已備十年,若有遺詔,無非此言,批肝露膽,罄盡五內,朕不再言。」其遺詔究竟說些什麼?


就其遺詔(現今四版)觀之,他對自己一生作了全面的總結與評述,主要是:「自幼齡讀書,即知酒色之可戒,小人之宜防;時刻注意節儉,平生未嘗妄殺一人;從不尚虛文,惟求實政、惠政,施恩於民;力戒驕奢,酌量撙節,不敢浪費小民膏脂;孜孜汲汲,小心敬慎,精勤於政務,夙夜不遑,未嘗少懈,數十年如一日,殫心竭力;統兵親征,臨御調遣,一心運籌,統一全國;享年高而在位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康熙憂勤一生,曾說:「臣下年老可以退休,為君者勤勞一生,了無休息。」往好處想,是他以天下計、視民如子;往壞處看,或是他捨不下權位,放不了心。


康熙傳位於四子胤禎,對於父親的功勳,雍正在《聖祖仁皇帝實錄˙序》中說:「備道德之崇廣,集皇王之大成,經綸宇宙,彪炳帝紀,巍巍乎,蕩蕩乎。自羲軒至今,未有如我皇考聖祖仁皇帝之盛者也!」雍正帝發自內心地敬佩父親的人品與政績,並稱頌他是聖人。清末大臣曾國藩亦稱其是「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凡雍乾以後英賢輩出,皆若沐聖祖之效。從兒子與大臣的口頌裡,也許含有太多的私情與官樣,外人的評述或可見得一些中肯。


康熙朝時,有傳教士白晉與張誠供職於宮中,平日為康熙講授天文、曆法、藥學與化學。白晉曾寫《康熙皇帝》一書,文中評述說:「他是我做夢也未曾見過的偉大人物,有高尚的人格、非凡的智慧,更具有與帝王相稱的坦蕩胸懷;他治民修身同樣嚴謹,受到本國人民與鄰國的崇敬;從其宏偉的業績看來,他不僅威名顯赫,而且是位實力雄厚、德高望重的帝王……。簡言之,這位皇帝具有作為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也可以說是自古以來,統治天下帝王中最為聖明的君主。」


這一連串的讚譽,康熙真可謂是英君,但就一位聖明的帝王而言,其最令人稱道與讚賞的是特具「仁孝」之心,也因為如此才能愛民如子。康熙的仁慈,主要表現在政務與對待百姓上;其孝行,則表現在太皇太后及皇太后身上。康熙說:「仁者,無不愛。凡愛人愛物,皆愛也。故其所愛甚深,所及甚廣。在上則人咸載焉,在下則人咸親焉。」又說:「朕自幼登極,生性最忌殺戮。歷年以來,惟欲人善而又善,即位至今,公卿大臣保全者,不計其數。即如幼年間於田獵之時,但以多戮禽獸為能。今漸漸年老,園中所圈乏力之獸,尚不忍射殺。觀此,則聖人所言,我欲仁斯仁至矣之語,誠至言也!」


康熙二十四年巡幸在外,聽聞太皇太后身體違和,康熙連夜速趕回京,於榻前親侍湯藥。病癒後,奉太皇太后遊幸白塔寺;天將大雨,近侍啟奏回駕;康熙說:「凡人之行,莫先於孝。百姓以孝為大,其他又何足觀也!」堅持陪伴太皇太后冒雨遊幸,盡興而歸。康熙每到皇太后寢宮問安,總覺得宮室太小太舊,便吩咐侍臣修建寧壽新宮,於二十八年十二月四日親祭太廟,並領文武大臣在新宮接駕,對於皇帝如此地禮儀周到,真是皇太后所始料不及的。


太皇太后對康熙照顧無微不至,康熙對祖母則是朝夕事奉,三十年如一日。從康熙十一年至二十年,先後事奉太皇太后前往溫泉區休養遊賞;每次都親接祖母上輦護輦,直出神武門才上馬隨行。途中飲食起居都事必躬親,一一安排妥當後才去用膳;遇崎嶇不平山路,總步行護輦,祖母心疼要他乘馬前行,他總回答說:「道路太險,非得扶輦整轡,心裡才安心。」對此,起居注官曾稱頌道:「天性純孝,古帝王未之有也!」


康熙廿二年,七十二歲的孝莊太后心血管病症加重。廿四年六月,康熙至關外避暑,八月二十八日深夜孝莊太后突然中風,經御醫搶救始將病情穩住,當日康熙正在返京的途中,回京後康熙每日親侍湯藥,至深夜才安歇。當年太皇太后的生日,康熙特別上書〈太皇太后萬壽表〉,並鑄造一座銅鍍鎏金四臂觀音像,銘刻「大清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虔奉三寶,福庇萬靈。」孝莊太后篤信佛教,康熙特製佛像作為生日禮物,祈佛能保祐祖母長命百歲。


康熙二十六年,孝莊太后的身體日益惡化,康熙一辦完公務便往慈寧宮侍候,幾乎是衣不解帶,並率群臣步行至天壇祭天,伏願太皇太后能轉危為安。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還是離開人世,時年三十四歲的康熙痛苦地說「朕自謂精誠所感,可以上邀天鑑。後太皇太后不豫,朕以保育恩深,益復虔誠步禱,請減已算,為聖祖母延年,詎意竟不可回。朕以此抱痛於心,知天道幽遠,難可期必。朕為聖祖母不能祈求永年,而為民請命,即使天心有感,能不負愧於中乎!」


《孟子˙萬章》上篇說:「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舜為古代帝王中之大孝者,所謂大孝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康熙對祖母之仁孝雖不及大,但也於帝王中難見難得。


清朝同治年間,嚴復寫了一篇〈大孝終身慕父母論〉,得到當時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的賞識,以第一名進入馬江船政學校學習,可見孝道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價值。一個國家風俗之厚薄,關乎領導者的作為,正是所謂「上行下效」;康熙帝以仁孝治國,其子與孫莫不受其影響,也從而奠定大清康、雍、乾三朝的百年盛世,這一仁孝之心實足為我們所仿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