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期::大德法語-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十七)
道源老和尚
空性面相不顯現
猶如真如被纏縛
如來在藏如來藏
照見蘊空如來現
辛三、徵釋還圓
經文:「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連說了好幾個故,什麼道理要有無俱遣呢?虛妄的境界應該遣,正知也要遣,正知要遣了還不能說無,為什麼要有無俱遣呢?原因何在呢?為什麼要這樣講?何以故呢?虛空性故,常不動故,這圓覺妙性如虛空,虛空中沒有空華,也沒有無空華,空華是從你病眼裡生出來的,眼睛好了,虛空華沒有了,也沒有無空華。體性如虛空有否動了?沒有動!虛空體性常不動,不能增加也不能減少。「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真如在藏名為如來藏,真如出纏(煩惱)名曰法身。佛法分為:小、始、終、頓、圓(賢首宗的判教法),漸次的修學斷了煩惱證得法身,真如出了纏(煩惱)了,即證得了法身。在凡夫分上呢?真如(佛性、如來、法身、究竟空性)都有,人人本具各各不無,可是被煩惱所纏縛,稱之如來藏(含藏如來),法身含藏到煩惱裡邊去了,但如來藏從來沒有起、沒有滅,有起有滅是你的妄想,是你的煩惱,真如在藏名如來藏(圓覺在藏亦名如來藏),這圓覺妙性在眾生分上稱為如來藏,如來藏亦可說本具的靈知靈覺,如同那鏡子它本來具足的光明,並非透過你的修行才修出來的光明。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如法界性,這個「如」不做比喻講,如法界性,正如法界的本性,是謂法界的本性就是一切法的本性,也就是圓覺妙性,是究竟圓滿、無欠無缺,也就是不增不減,本來遍滿十方。這在《大乘起信論》可以證明,是離念的境界(圓覺妙性),若離這個妄念(執有自相)則能證得遍滿十方的圓覺妙性。
前述有了無明才流轉生死,起信論將無明分四種相:生、住、異、滅。無明會生起各種煩惱,使我們流轉三界,而我們是欲界的眾生,上二(色界、無色界)不生瞋,因為修了四禪八定才升到上二界,禪定中沒有瞋恨心,欲界的眾生才具足貪、瞋、癡三根本煩惱,上二界已無瞋恨煩惱之現行,且上二界的貪心、愚癡心也與欲界眾生大不相同,不可同日而語,我們欲界的貪,都是貪物欲之樂,貪六塵之境,上二界的眾生呢?色愛諸定、無色愛諸定,亦即修色界禪定的人愛色界禪定;修無色界禪定的人愛無色界的禪定;有了愛就是貪,有了貪愛之心則生死難了。
約斷惑而言,小乘證初果,是將三界邪知邪見的煩惱,一下子就轉過來。行者起了正知正見,將見惑(分別我執)斷掉,三界的見惑一破一起破;證初果後進破思惑(俱生我執),分八十一品(三界共有九地,每地各有九品思惑),要破欲界前六品思惑才能證得二果,還要到欲界一番生死(欲界還要來一次),破了欲界後三品思惑才證三果(出欲界),到了色界天第四禪之五天(五不還天),此五不還天就是不還果(三果)的聖人住的天,稱之為不還、是不到欲界生死,在色界第四禪的五不還天,斷色無色思惑(共八個禪定地,其中色界四地、無色界四地,每地有九品思惑,八地共七十二品思惑),到了色界天了,因為煩惱很輕,即使思惑有七十二品也很容易斷掉而證得四果。
懂了這個道理,學到大乘佛法才會謹慎小心,不然學到空理,學到這也空、那也空,結果你一空也不空,口中說空,心中卻有,看你的行為一空也不空,為什麼?欲界的煩惱重,讓你說的時候好像開悟了,對著境界卻非如此,天天講空,天天動貪、瞋、癡。(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