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期::活動報導-九十五年母親節浴佛放生法行-活動報導
母親節三代同歡表演記趣
淨域
母親節三代同歡
讀經話劇淨土詩
佛曲獻花樣樣來
串場靈魂主持人
壹、前言
緣於老師的慈悲攝受,排除萬難,舉辦九十五年「浴佛暨母親節活動」,學會上下齊心動員、戮力以赴,各個莫不奮勇當先,必達使命。在諸多分工中,末學與心妙被委以三代同歡節目主持工作,前無主持經驗以奠基,後乏萬全準備又失據,一場下來真是忐忑煎熬。今又承會刊編輯力邀撰文,追記歡樂餘歎,搔首抖筆惟恐疏漏遺誤,尚祈十方多予寬諒。
貳、裊裊樂音如來讚
「五月初梅翩訪來,霪雨雰霨漫溪谷;一帶碧水映綠竹,白點油桐妝山麓。宏橋飛跨越川嶺,數十車駕擁人赴;裊裊樂音如來讚,雲破開霧心花吐。」
放生後的雀躍,如實地刻劃在每個人的笑容裡,儘管一身的泥濘與沾濕,仍無減此行的意樂。滴答的雨聲掩不過此時揚起的如來讚樂音,在梵音的引領下,雨聲漸低,人語似無。
在《華嚴經》〈行願品〉中,普賢菩薩以微妙舌根讚歎如來無盡功德海,其功德之盛可以「菩薩海會」來概括。若從〈讚佛偈〉來體悟,則是「報身相好莊嚴」、「化身光明無量」、「因行果德殊勝」,此即是偈所言:「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在此裊裊樂音中,序啟三代同歡之樂。
參、破鑼啞嗓啟序幕
六O年代名作曲家劉家昌先生,譜了一首傳誦於街頭巷尾的好歌〜「母親」,您可還記得歌星尤雅的美妙詮釋,如果一切都已成追憶,表演節目開始前,主持人且以破鑼啞嗓來勾起沉封的往事〜「母親母親我愛您,您教我們要吃苦,您教我們要爭氣,兒時的情景常在夢裡,母親的愛心永難忘記,母親的恩情永難忘記,縱然是驚濤駭浪,縱然是風霜雪雨,有了您母親,人人肯奮鬥,個個成大器。」
「成大器」是每位父母親心中的大願,所謂「大器」者,即是有用之人。天生我才必有用,用者適時宜地,淋漓揮灑於極至;故不論小時了了或大器晚成者,人之才用都須經由調教方不失偏,父母庭教正是這人格社會化的基石,相信在嚴管精磨下,器用之才始能彰顯出現。
肆、祈願報恩謝父母
在走音嘶唱後,心妙對今日「點燈祈願」、「放生續命」、「餘興表演」、「心得分享」及「祝壽餐會」等活動作一簡說,並藉〈妳是人間四月天〉一詩,來讚頌天下的母親〜「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你是四月早天裡的雲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樑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並願大家天天都和煦如沐春風中。
對某些人而言,慶祝母親節只是每年的例行公式,或者已經淪為商人的另一個消費戰場;但也有人每年藉著這個特殊的日子,向他們的母親或敬愛的女性致意。對於此次活動的意涵,老師在致詞中特別強調「孝思」的重要,吃個飯送個禮物固然不錯,但還不如引領父母作放生之行,作浴佛法行來得殊盛,尤其是三代同行,更別有孝德傳承的意義。
第一個節目由「週六中班」的同學先上場,這些同學是國高中的學生,平日除忙於課業外,仍能依時於週六晚上參加共修,實在是難能可貴。首先,同學們吟誦《父母恩重難報經》,述說父母對子女「懷胎守護」、「臨產受苦」、「生子忘憂」、「咽苦吐甘」、「迴乾就濕」、「哺乳養育」、「洗濯不淨」、「遠行憶念」、「深加體恤」及「究竟憐愍」十種大恩。
對於父母的恩情,為人子女的應如何體報呢?俗話說得好,養兒方知父母恩;佛說孝親功德時,更善巧教導我們應如是觀修—若一心供養大仙善友,為渠安置七寶、珍膳、瓔珞、沉香,還不如一念住於孝順之心,以微少物色來長養悲母。蓮池大師也如是苦苦勸戒眾生,說:「父母恩情重過於山丘,即使是具備衣食器物,也只是口足之養,算不上是真正的孝養父母;只有幫助今生的父母脫離六道,為人子女的才算是盡到孝道。」
接著中班吟誦英詩「Sing me a Song of a Lad that is Gone」(為我歌頌那一去無蹤的小伙子吧!)。這是十九世紀新浪漫主義英詩作家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力作,述說一位年青人張帆遠行後的的省思,當年長後再回顧往昔時,竟有無奈的感嘆,並祈願一切都能回到從前。這又讓末學想到「小男孩與大樹的故事」;小時候男孩總圍繞在大樹下嬉戲,或是乘涼聽故事,或是爬樹摘果子;長大後卻不再親近大樹,只在有困難時才回來求援,而大樹卻是慷慨地無償濟助。有一天,男孩要攜眷越洋遠行,大樹將最寶貴的樹幹送給他當交通工具,從此一去了無音訊,之後大樹只能日夜呢喃自語:「我的他,現在怎麼了。」
古來子女行孝,莫不由順從父母開始,今雖時空遷異,然孝道之理千古不易。每當夜闌人靜時,吾人可曾捫心自問,父母的教誨我們做到幾成?父母的懸念我們了解幾分?為人子女者,又怎能忘恩棄之不顧呢?
伍、讚頌歌詠佛偉大
父母之恩不可忘,報恩即時莫遲疑。接著由中壢研學會的學長們歌詠「報恩進行曲」及「佛偉大」兩曲目。佛究竟如何偉大?且就八相成道功德觀之,菩薩降生兜率天,等候眾生學佛機緣成熟;再化乘六牙白象,由摩耶夫人左脅入胎;摩耶夫人後於
吾人皈依志行菩薩道,既無神通又無智慧,姑且可學習佛的慈悲。所謂慈悲者,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事事感同身受。在《法華經》裡有一位常不輕菩薩,他每到一個人面前就說:「我禮敬未來的佛菩薩。」這恭敬心就是成佛的資糧,不待外求。
而誰是佛菩薩?是觀音?還是勢至?有一男子想遠行到某一寺廟去禮拜菩薩,到寺廟後法師對他說,佛菩薩在家中等你,你趕快回去吧!男子懷疑地說:「我該怎麼辨識呢?」法師說:「如果見到一位披著外衣、倒穿鞋履的人便是。」男子拼命趕路,終於在午夜時刻回到家中。一陣催促的敲門叫喊聲,母親暗中急忙披衣起身開門,不料卻反穿屐履。當門打開時,男子被母親的穿著鎮懾住,原來每日外求的菩薩就在自己家中。是以,吾人莫再心外求法,好好將眼前的雙親菩薩把握住,那怕是一盞茶、一聲好,都將不會有「樹欲靜而風不止」的遺憾。
陸、弦歌雅樂誦易詩
在讚佛的八相成道功德下,見證佛智的偉大,此不僅於了知宇宙與眾生的真相,更真行於棄名拋利、獻身於眾生之上。末學以一謎「不難卻又很難」,就教於心妙,請猜一字。她果然是聰慧無比,不經思索即回說「易」字。這「易」字真是「既簡單又不簡單」,猶如持名念佛法門一般,看似簡單易行,卻又是萬中難有一、二能行。
在易字的猜射下,節目進行到兒童讀經表演,首由週三讀經班的同學背誦《周易》〈本義卦歌〉及〈序卦傳〉;當背誦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讀經的速度愈來愈快,若不輔以旁白,相信與會的大眾,都是面面相覷,不知所云。其實「飆經」正是讀經之樂的所在,孩子們或許不知道「屯」、「盈」等義,但腦中末梢神經的貫串,正已邁入微算的神速之境。
西漢鄭玄說「易」有三義,即是「簡易」、「變易」和「不易」。「簡易」為易經的第一層次,表示易將自然界的原則,以陰陽二元來說明,簡單容易明瞭;即使是六十四的卦意,也是非常生活易懂的,只要是識字者都能朗朗上口,通曉其意。而第二層次的「變易」,則是指自然界中有著變遷與替換,一切都在變化中進行著,而易則是在說明此種變化之象,並教導我們應對的方法。最後的「不易」,更深入地指出,自然界的萬變中,存在著一定的法則與真理,也就是萬變不離其宗。這一層次並非初機者所能夠洞悟,猶如佛法中的「空無」一般,真空實存妙有;說簡單還真不簡單,能說卻又難說。
接著讀經班的孩子們,再以古調吟誦唐詩四首,在平仄聲韻中,「相思子」、「早發白帝城」、「桃花溪」與「登鸛鵲樓」吟來更是入味三分,餘音繞樑如霨盤山久據不散。〈相思子〉之「此物最相思」,與〈早發白帝城〉之「輕舟已過萬重山」兩句,正訴說著濃濃的思念之情;而〈桃花溪〉之「洞在清溪何處邊」則寓意著菩薩家中坐,不必遠求;至於〈登鸛鵲樓〉之「更上一層樓」,曉喻更在力學以報親恩。
柒、戲彩娛親老萊子
論到上報親恩,中國孝史上有「臥冰求鯉」、「親嘗湯藥」、「聞雷泣墓」、「棄官奉親」等孝行,但都不及老萊子遐邇馳名。東勢研學會此番不計形象,擔綱表演「彩衣娛親」歷史劇,一致博得眾人的喝彩。不論是達露與心齋的壽翁碎念,或心仰與治心的彩兒耍戲,真可稱得上是學會空前的演出。一句「老ㄟ!麥溝碎碎唸啊。」擠出多少人的笑淚,噴出多少人的涎沫,更道盡多少親子間的關愛之情。
一般人總讚歎老萊子娛親的孝行,殊不知這背後還有更深的意涵。據《太平御覽》所載,老萊子為周朝楚地人,年過七十父母俱存,孝思日益增強,為了不顯老態,常穿著斑斕之衣服侍雙親。有一次腳受傷,惟恐父母心傷,順勢僵臥在地學嬰兒啼哭,遂引起父母的哈笑。《論語》〈為政篇〉中,孟武伯問孝於孔子,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由此顯見,老萊子之孝已過於孟武伯所問。一個人即使人格修養都臻於至善,不使父母蒙羞,還須注意身體健康一事,蓋因受於父母,所以不敢毀傷,以安父母之心。
捌、外儒內佛弟子規
〈朱子治家格言〉謂:「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顏氏家訓〉亦云:「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兒童天真未泯之時最易教導,也最需教導,此即先入為主。隨著社會的變遷與進步,啟蒙教育日益往下扎根,甚至已推進至胎兒教育,咸認胎兒耳識成長時,就是啟蒙教育的入手處。
現在的父母真辛苦,兒女個個掌中捧,不若以前隨便照豬養;若過度嬌寵兒女,這孩子將一點規矩都沒有。反觀蓮榮的子弟真幸福,不管讀經或念佛,規矩禮儀樣樣少不了。
在「戲彩娛親」後,週六小班的同學帶來了《弟子規》與〈淨行品〉的背誦表演。在「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的嫻熟吟誦下,這些孩子已不知讀誦多少回了。蘇東坡曾云:「經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古德亦說:「書讀千遍,其義自見。」至於孔夫子讀易至「葦編三絕」(編串書的繩子,斷過三次),都在告訴我們「下工夫」的重要。
一句「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孩子們又讀誦起《華嚴經》〈淨行品〉,每一偈中都以「當願眾生」來祈願,總共一百四十一願。所謂「淨」就是清淨,不造身口意三惡業;對照前品信解門,此一行門更為重要;從純潔未染的童語中誦出,更能照見清淨善業。佛法無上,所以說「無上甚深微妙法」;佛法難遇,所以說「百千萬劫難遭遇」;佛法難行,所以說「我今見聞得受持」;佛法難知,所以說「願解如來真實義」。因此吾人欲行難行之法,還須悟解如來實義;如此,知行合一解行並進,方有成功之日。
玖、導歸淨土詩三首
共修會的可貴處在於「三代共修」,老中青傳承不墜,諸多活動一定是扶老攜幼全家與會,其實這也是孝親與倫常的體現。每當週六共修念佛回向時,總會聽到「週四念佛十萬聲」的回向文句,這都讓末學感到自慚形穢,實修的工夫還是不牢靠。
週四共修的老菩薩們,於活動中也為大家帶來 雪廬老人淨土詩的台語吟誦;一句「三途輪轉何因緣,只彼無量妄念牽;一句彌陀纔上口,金池水面出青蓮。」或許有人疑問:「念一句彌陀,就能消除百千萬劫惡業嗎?」若有這等好事,待我將嚥最後一口氣時再來做吧!如果有這樣的想法,那就得再將〈開經偈〉好好捧讀一番,因為這是真修實幹的工夫,那有平日不疏溝,期望雷雨暢通流的。對於老菩薩們思念淨土世界之情,末學亦以「老來念佛正當時,去日無多莫躊躇。阿彌陀佛四洪字,叫得蓮花朵朵浮。」一首淨土詩相報,期以大家都能隨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老人家們力求念佛往生,那青年人又該如何呢?培養辦事人才是學會的宗旨,養成班的學長們,正是我們興辦儒佛教育的最大助力。在此,學長們也以「詠棕樹」、「遊子吟」、「玉欄杆外」三首詩饗宴於大家。其中徐仲雅的〈詠棕樹〉意境特別深遠,詩云:「葉似新蒲綠,身如亂錦纏。
這棕樹被人層層剝削,卻愈益彰顯出它的價值,甚至被視為是國樹。吾等學人亦應作如是觀,所學當樂於服務眾生,所出莫苦為冤索,所發當求其盡性;如此無求而發,意氣自能沖天。
拾、結行〜永遠甜蜜的家庭
節目進入尾聲時,心妙引領所有子弟高唱「甜蜜的家庭」,並分送在場的母親們一株康乃馨,願每一位母親都能快樂健康。詞句中的家與父母,既可愛又慈祥,但我們此生最終的目的在求出離娑婆,所以應觀想家是西方極樂世界,父母是阿彌陀佛;此父母正慈悲攝受我們,以大願力導引我們走向淨土之家,而我們也高興地走入這永遠甜蜜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