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期::專題報導-道藝春秋~二00九春江逸子國畫塑像作品展
走出文化的困境—給總統的一封信
戒行
久旱逢甘九七年
百廢待舉引頸望
人心建設國之本
文化正統立優勢
找回正統請延續奉祀官恢復奉祀官府
總統鈞鑒:
猶記年前, 總統眾望所歸高票當選。就任後勤政親民,明德止善,講信修睦,為民表率;又常下鄉訪視,言談幽默,舉止莊重,君子氣度,德量汪洋,必能為國造福。萬望 總統注意健康,領導國家開創新局,是為兆民之福。
誠立國之道,或曰名望,曰民生,曰經濟,曰議事,蓋其根本植於文化;然而,現今文化或多元、或融合,惟必以傳承為依歸,必須要有主軸的思想,共同的價值,方能安民心,聚民意,政策有共識,生活才有和諧的氣象,締造殊勝的投資環境;所以文化直接能安定人心,間接即是興利要件。
誠立足世界,除了經濟的實力外,文化內涵展現的力量不容忽視,富而不好禮或貧而不樂道,則貧國不受國際的重視,富國也不能成為他國之模範,貧富失據,國體何在?即使窮外交、殫財帛之力,仍未逮也。
誠立國之力,立民為先,教育為始,然而現今社會文化失序,教育失焦,眼前生活亦不足以安定,人心漂泊,百姓找不到生活重心、生命意義之所在,流弊叢生,諸如年輕的一代不養、不婚、不育、不教,家庭失能,未來老人社會,國家經濟成長將被少子化蠶食殆盡。
固知,文化之於國家必須要有主導的中心思想與傳承,儒家的五倫關係就是中華文化立基的精神。儒家精神傳承盡在孔家,如國學大師李炳南(雪廬)教授云:「孔家存則中國文化存,孔家亡則中國文化亡。」所以國家文化存亡攸關孔學,政府尊崇孔家,要善待孔子後人,教之育之。
孔子第七十七代的嫡孫 孔上公德成先生,出生甫百日,政府即襲封第三十二代衍聖公;民國二十四年,孔上公年方十六,即以民國肇始之由請去衍聖公銜,政府遂令為特任孔府奉祀官。孔上公平生傳承儒家核心思想,弘宣中華道統文化;民國二十六年,年輕的上公先生由孔府主任秘書李炳南教授陪同,幾經戰亂顛沛,在民國三十八年風雨飄搖之際隨政府浮海來臺,忘年相知五十載,直至李教授辭世,而主秘一職曾由江逸子先生代理,其後,由游宗周先生接任;民國八十七年孔奉祀官府組織裁撤,翌年即九二一大地震,隔年政黨輪替;爾後,教化無方,育民失度,中華文化遭貶抑與摧殘。八年之後,好不容易有個清明之治,此時正是重振儒學、復建奉祀官府舊制最好的時機,且表彰對聖人的追思,為有心提倡文化道統的領導者所必行。
惟孔德成先生不幸在去年十月廿八日辭世,安葬於三峽, 總統您亦明令褒揚,表示政府崇禮賢哲之至意。而於孔先生生前,內政部曾研擬奉祀官職繼任之事,至今仍無任何下文。如今兩岸交流頻繁,對岸有心復興孔家以安定社稷、凝聚國力,不但保留孔先生當初在曲阜城中孔府的起居室,也望其後代子孫能回歸故里。欲禮聘尊崇孔家,迎回山東曲阜接受孔奉祀官職者,應有跡可循,若如是,則臺灣將失去文化正統的立場,失去優勢。
政府應當體會到文化正統與優勢的重要,在亞洲文化中,儒學具有指標性意義,影響力無遠弗屆,是國力也是實力。政府當積極正名孔奉祀官之傳承,並恢復孔奉祀官府,將前奉祀官府文物(或存友人處、或存故宮),蒐集成立孔家文物館(另附奉祀官府存於故宮之文物清單),以紀念這段孔子嫡傳後人在台灣落腳的特殊因緣,表彰儒家的文化,重視儒學道統的傳承,亦提供全球各國研究儒家研究教育的場所,則國家交流利益可及於文化、學術、教育、外交,何樂而不為?
孔上公一生致力於儒學的弘揚與三禮的研究,在此企盼國家能保留整理孔先生對於三禮的研究資料,作為學習古禮的教材,並重新發現三禮的新時代意義。再則,三十八年前後遷臺的大儒皆已是垂暮之年,若能結合彼等資歷見識,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孔學中心,函知寰世,匯儒學道統重鎮於臺灣,必執世界孔學的牛耳,日、韓及中國大陸等數以百計的孔子學院將會回過頭來向臺灣學習。
此事竟成,必能贏得天下有識之士的推心支持,亦使芸芸大眾在混亂的世代裏確立正確的價值觀,令知見清明,行事有所依循,邪知邪見得以消弭,自然政通人和。 總統睿智是全民之福,今懷鶴立企佇之心,只求濟世經邦之道能造福國家。謹肅 敬頌
政 躬 康 泰
無盡燈儒佛學會 戒行 暨全體成員 拜上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三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