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期::三代共修活動報導-週六共修活動止靜法語
略談學佛面對人生與死亡的心態
心超
面對死亡真學問
可嘆無知枉為人
萬全準備不害怕
世間得失能超越
九十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在人世間要找到人生的方向、確立人生的意義,是極為難得的事。有些人一生中享受高官厚祿,但可能連最基本的價值觀都沒有確立,一生追求的都是虛名浮利,不瞭解人命無常、人生酬業,所造的業未來會以果報的方式呈現。
現今嬰兒在剛出生的那一剎那,中華民國的歷史已過了七千年,期間不知死了多少帝王及王侯將相,同理在後代的子孫出生時,現場的人都已不在人世了,人世間看起來似真實,其實是剎那剎那的變化(無常)。在場共修的人十年後會少了一些,二十年後又少了一些,三十年後少得更多,過了五十年後,在場的人幾乎全作古了,想想看人世間還有什麼好計較的,還有什麼好看不開的?可是偏偏活著時,卻受制於外境,被業所繫縛。
一般人在追逐名利時,不相信它的本質是苦的,是短暫的、如幻的,殊不知不堪時局的變化、政局的盪動、眾生共業的現起。或者忽然間得到不治之症時,內心非常惶恐,即使身為王侯將相,也從來沒有面對死亡的心理準備,學校也沒有教我們面對這種事,在社會上追求個人的幸福時,也沒有人告訴我們須面對這樣的事。突然被宣判死刑時,內心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死期,先是懷疑醫生是否檢查錯誤,得到絕症的人應該不是我吧?接著而起的是憤怒,看任何事情都不順眼,或跟醫生討價還價,希望多活幾個月;最終是絕望,眼看著病情一天一天惡化,最終只能無奈的接受。因為沒有學佛,十個有五雙就這樣過完一生。外教徒歌詠上帝,以歌聲壓抑內心隱微深處面對無知於未來的恐懼,希望對生命的去處有個妥善的安排,但是卻掩蓋不了內心的恐懼,對於生命的何去何從,卻從來不認真探討,心思也不用在上面,急所不急,不急所急。
佛法要我們實際面對人生真正要解決的問題,那就是老、病、死。所以常去看病苦、老苦的人,則不輕易對未來有任何憧憬,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的未來。看到養老院裡的老人,躺在病床上,整天眼睛只能瞪著天花板,這些老人們,年輕時有可能曾經在社會上有著崇高的地位或權勢,當時爭名奪利、耍權謀時,絕對不會相信未來是在養老院這般地度過餘生,每個人都不相信自己的未來,是任何情況都有可能發生。
佛法要我們面對老、病、死時,要接受、觀察、超越!然要有方法,使自己接受、觀察、超越,或問要有那些正確的方法呢?第一、自他相換法:如有些大德在臨命終時遇到許多痛苦,內心卻很高興,因為他平常的願望就是有情的痛苦能在他身上成熟,他的安樂是無條件地送給有情眾生,此時觀想他的願望在這個時候成熟了,能不高興嗎?這種修學法平常時時串習,誠如范仲淹所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但現在大多數人是,先天下之樂而樂,後天下之憂而憂。一般人總希望天下最快樂的事情是別人都還未得而我先得,讀書的方向一開始就錯誤,所立住的腳根一開始就偏差,看事情的面相一開始就顛倒,從來就沒有建立正確人生觀,從來沒有找到人活著的價值;有大德說要在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亦即將自私自利的想法,轉成在意他人藐視自己,與大德佛菩薩一樣的想法,將顛倒、錯誤、偏差的價值觀,轉成正確、積極並且為公發心的人生觀。
第二、重報輕受法:往昔所造之惡業若能藉著眼前的痛苦報掉,那往生成佛的順緣就能顯現,有些大德在臨命終受到很大的痛苦,能將修行上的障礙化掉,或將原本須在地獄多劫受苦的惡業,在眼前以病苦的方式生起,此即重報輕受,如玄奘法師與他的老師戒賢論師。藉著修行能令重報輕受,是最殊勝的還債法,所以做了善業受了痛苦,即是殊勝的還債法,做了惡業享樂,是最倒楣的欠債法,這是一般人難以體會的觀念。有些人讀了一輩子的書,不但與了脫生死無關,連簡單的因果觀念都沒有,與為了生存而急急奔走的動物沒有兩樣,然而為了生存,人類的心態更為自私,手段更為殘忍,下場比動物更為悽慘。
第三、意義法:何謂意義法呢?例如吃苦要吃得有意義,藉著吃苦告訴世間人這不是痛苦,因為吃苦即是了苦,享福即是消福。並告訴世間人惡業的可怕,因為所有的痛苦都是惡業的成熟。告訴世間人痛苦是修行的試金石,如 雪公老師晚年的病苦,正說明病苦現起時,不會是修行的障礙,反而是修行的資糧,聖人不似我們一遇病苦平常的修行功夫全成無用。所以苦是有意義的修學法。
以上三條修學法要在平常多串習,在臨命終時才會有好的表現,平常若沒有這些串習,臨命終時則慌張的不知如何是好。一般要聽到如此的觀念是很難的,學校的老師不會作如此的引導,周遭的朋友也不會談及這些有意義的話題。
其次當遇到親朋好友臨命終時,應該要如何幫助他往生呢?以四點分述之,第一、全人的關懷:了解他的一生,對他所作的善法予以肯定,並幫他懺悔所作的惡業;第二、全程的關懷:陪伴他走完這人生的最後一段,讓他走的無牽無罣,無憂無慮,而且法喜充滿;第三、全隊的關懷:助念團對要往生者,表現的是全隊的關懷,不是交差了事;第四、全家的關懷:不但藉著關懷他做自己生命的學習,還要對他的家人,有著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引導他的家人做真正且有用的護持。
總之臨命終的學習,要在平常,平時就要有心理準備,隨緣去護持臨終者,自己臨終時就不會手忙腳亂,古人說:千念萬念,要熟於臨終的正念。臨終欲獲得正念就須仰賴平常的練習,就像能應付緊急戰況的戰士,靠的是平常的演練,平常若不以應戰的方式來訓練,一旦有戰事是全敗,平常若沒有做臨命終的學習,一旦臨命終時將潰不成軍,道理是相同的。
若個人乃至國家沒有危機意識,只要危機一來即是全方位的潰敗,尤其是人在臨終時,因為一生都沒有去面對這樣的問題,所以整個心思都亂了,任何方法都壓不住煩惱,任何的安慰都無法降伏對未來無知的恐慌,對修學佛法、對修學正法的決定見,都會跟平常不一樣,若能將臨命終當成今天會發生的事情,對佛法的修學會及時、行善會及時,時時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