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期::共修研學-小止觀導覽

小止觀導覽(三十三)

 心爾整理

氣質高雅口擇言

心存為公常愉悅

坐上修時調身息

是為入定善方便

 

論文:「夫初欲入禪調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進止,動靜運為,悉須詳審。若所作粗獷,則氣息隨粗;以氣粗故,則心散難錄;兼復坐時煩憒,心不恬怡。身雖在定外,亦須用意逆作方便,後入禪時,須善安身得所。

在還未坐上修入定之前,應先懂得調身,且在未坐上修之前,要注意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的威儀,要避免心散亂(心浮氣躁),因為心散亂影響氣息,影響身體的動作;或者是身體動作散亂(粗獷)會影響氣息,即影響心裡;或者氣息隨意的放任呼吸,影響身體的動作、影響心,這三者(身、息、心)相互影響。若出定辦事時,有時事多心煩,但要控制身體不要放逸、躁動,要控制言辭,不要隨便輕口妄言或怒言,心要控制不要散亂、發怒等,這樣的人容易在坐上修時得到成就,否則平常三業隨著境界轉,坐上修也難得力。

粗獷有二義:一是粗活,一是作事情不謹慎、不攝持身口意三業。其實不但作細活乃至粗活,動作都要謹慎,不可毛躁,一個人若個性毛躁絕非大器。若做事沒耐性,脾氣隨便發,心思不能收攝,呼吸很急,事相不能夠仔細的思維,言語不謹慎,此人絕非大器。

例如印光祖師在蓮華寺發心以苦役供養眾僧,兼任柴頭、水頭,每日四十餘人所用水及開水,悉師一人獨挑自燒。雖然所做是粗活,然懂得在動作上不粗獷,在言語上懂得約束自己的口業,在心情上懂得對治自己毛躁的個性,在呼吸上也懂得調整。

總之,在未入坐之前,要如何調?最重要的是密護根門及正知而行,密護根門就是把六根管束,不但如前所說,對治粗獷,且不觸可欲境,若不得已須對境,也要好好瞭解欲境的過患,不要在可欲的境上起貪,而且心念要多多觀察自己的動作、自己所講的話以及自己的心,讓自己在辦事的時候,身口意不會隨境而轉,就算非常忙碌,內心也是非常誠意的,是能夠調伏煩惱的,是替人著想的,是保任自己善根的,不被貪欲、瞋恨攝持,在坐上修時必能好好的修。如果修行不懂要領,聽經、講經、研學時像個樣子,辦事時全然不是那回事,甚至和沒學佛的人沒兩樣,這樣的人修行是不會得力。

歷緣對境不善攝心,坐上修的時候躁動不安靜。如果坐上修沒法修到安靜、舒服的狀態,多半因為歷緣對境時有所走作,例如念佛念到佛號成片非常舒服,但是出定後去出坡或辦事,隨境起心修行的味道慢慢沒有了,再來坐上修就煩憒心不恬怡。

修行修定之後,在未定期間也要懂得未入定的修行法,否則都會成為入定的障礙,所以平常一定要在未修定時好好管束六根,善於調整動作,避免粗獷,否則鼻息隨之轉粗,心思隨之躁動,所以要從動作不粗獷開始調,鞠躬就是鞠躬,坐就是坐,辦事就像辦事,東西放得井然有序,說話要得體,言行處處替別人著想,如此坐上修才能成功。

總之,心在入定前要好好預作方便,出定是為了入定做準備,就像媽媽肚子裡有孩子,害怕亂說話,害怕聽到不好聽的音樂那般小心,叫做用意、逆作(預作)。

日用平常要培養道氣,所謂:「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從走路的姿勢開始講究,虎行牛步,穩如泰山,不會墊腳跟,不會歪七扭八、彎腰駝背,憑著對自己的信心,對教法的認知,調走路、調問訊、調辦事、調說話、調規矩,一看就知道是成大器的人。修行就是要從這裡調,然後在坐上修時能有所成就。

論文:「初至繩床,即須先安坐處,每令安穩,久久無妨。」繩床就是禪床,此床是坐處,修定之前要準備軟墊,將入定的障礙先拿掉,讓自己在身體最舒服的情況下入定。

以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在所坐的位置上墊上草墊(吉祥草),現在也有人在坐墊底下放一根吉祥草,有如過去釋迦牟尼佛在吉祥草墊上成等正覺一般。

論文:「次當正腳:若半跏坐,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身,令左腳指與右髀齊,右腳指與左髀齊。若欲全跏,即正右腳置左腳上。」半跏坐時右腳安置好之後,將左腳拉近身體,令左腳與右髀(腿與身體之連接處)齊,如果全跏,右腳置左腳上,以上是建議的姿勢,並非一定得這樣。

結跏趺坐時,若能雙盤則易入定,有以下的利益:第一、能耐久,在家讀書最好用禪坐的方式讀書,比較容易耐久。現在的椅子尤其是沙發椅很舒服,坐在那裡容易昏沉,或椅腳有輪滑來滑去,心也容易散動,古時候的椅子都是穩重不容易移動的,坐上去令身端正安穩,心亦收斂專注。第二、威儀可畏,這樣的威儀容易受人尊重。第三、不同外道的坐姿,是隨順佛菩薩最端莊的姿勢,而阿彌陀佛和彌勒菩薩的造型因為要度眾生,所以是例外。第四、亦是佛與弟子的開許,能由此姿勢易修正法而得成就。

我們在坐上修時,或半跏趺、或全跏趺,先將以上這些利益好好觀修,會生起高興的心,以此姿勢在三寶前坐上修,且能耐久。

論文:「次解寬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雖是寬衣帶(腰帶),要穿寬鬆的衣服,褲子腰帶放鬆,但是要很整齊,不要坐到一半褲子掉落,並且要使用蓋腳巾,避免用電風扇直吹膝蓋。因為坐上修的時候,當在法上專注緣念的時候,對於外境的注意力開始轉弱,對於風到底有多冷的感受力薄弱,當發覺不對勁的時候已經感冒了。

論文:「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對,頓置左腳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坐姿手勢如何安放,此處是說左手掌放在右手上,並貼近小腹前,盤腳時腳掌越往後拉,接近身體人越穩,能將身體調直調正,能耐久坐,此姿勢能令心安。

論文:「次當正身:先當挺動其身,並諸支節,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異。如是已,則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聳。」此為正身法,要坐得端正,但不是硬挺,且在挺直下搖動其身,及四肢關節,作七、八次好像按摩法,手足都擺放盤坐的正好。身體挺直後脊椎骨自然就不會彎曲或聳(故意挺直),調到最好的狀態時,這樣慢慢調,而「入」禪定境界,並安「住」在境上,得到禪定的輕安。

論文:「次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其次鼻臍相對,調到一條直線,不偏不斜,其次不低頭,否則容易昏沉,也不昂頭,否則氣血易上升,這些都是修行的障礙,不偏不斜,不低不昂,氣就順,用這樣的姿勢作為入定的前方便。

論文:「次當口吐濁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令粗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放息隨氣而出。閉口,鼻納清氣。如是至三。若身息調和,但一亦足。」其次開口吐氣,然要綿綿密密,若有若無,將氣任運自然吐出,並觀想身體中百脈有不通氣,藉著吐氣時隨氣而出。也可觀想吐濁、納新、由鼻子吸進佛菩薩的功德,並將業障、痛苦、無明煩惱全部吐出。放息隨氣而出之後就閉口,用鼻子納新鮮的空氣(呼吸之間可作各種觀修)。

論文:「次當閉口,唇齒纔相拄著。舌向上齶。」口自然閉上,上下齒輕觸,兩唇自然相合,舌須頂住上齶,容易生出唾液,不會口乾舌燥。纔相拄著,是指舌頭頂著就好,上下齒稍微碰一下就好,舌頭往上頂時唾液自然往下,可避免火氣上升,而且口水往下流,可以避免因為在禪坐當中,因為專注於善所緣,舌頭未往上頂而造成的口水往外流的情況。

論文:「當閉眼,纔令斷外光而已。」很自然的把眼睛閉上,而且是纔斷外光而已,或是用垂簾法,眼睛沿鼻端往下視,遠不過五尺或三尺。眼睛不可完全閉上,因為全閉上感受烏七抹黑,容易昏沉。

論文:「當端身正坐,猶如奠石,無得身首四肢切爾搖動。」坐姿端正,穩如泰山,身、首、四肢不可隨意亂動,儼如奠定的基石一樣。總而言之,調到這個程度,就像磐石一樣,穩如泰山,調好之後就不要再搖動。

論文:「是為初入禪定調身之法。舉要言之,不寬、不急,是身調相。」不寬是不要太隨便(鬆懈),要按照前面的作法,要有恭敬的心。不急是不要緊張要安定。孔子就是恭而安。這樣慢慢調,而「入」禪定境界,並安「住」在境上,得到禪定的輕安。調到最好的狀態去念佛,這就是「住」,到煞板,慢慢放鬆就是「出」。

應注意事項:背不可靠牆壁,喜歡打坐靠牆壁的人,寒氣透背,將來容易吐血。而且兩膝不可以受寒,要用蓋腳巾包好,尤其不可因為貪涼正吹電風扇。(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