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期::禮懺法會

只辦一場地藏懺〜禮懺法會另一章

 智高

每日當成最後天

懺能發露淨罪相

結合菩提與空性

圓滿大願成普賢

 

我們很幸運的藉著蓮榮共修會及老師的悲心,時常有拜懺的因緣,諸如大悲懺、淨土懺、藥師懺及如八月底剛辦完的地藏懺法會等。每一場懺法無不具足了多位師長及現場工作人員的發心,就參加禮懺者而言,亦觀待其多生的福德因緣,才有機會參加此殊勝的禮懺法會。參加這麼多次的拜懺,我們是否有檢視自己了呢?了凡四訓上有云:「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這些皆是業消滅罪之象;再用簡單一點的方法檢視自己,檢視自己的心念是否依然沉重呢?對於順境是否依然起貪?對於逆境是否依然起瞋?對於中庸境是否依然昧於愚痴?若是,則皆為業未消、罪未滅之象。但我們會想,我們常常參加拜懺啊!為何不見滅罪的瑞相,反而貪瞋癡的念頭依然沉重呢?末學心想,那是因為在我們的心中有太多次的禮懺法會了!

這是為什麼呢?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和老師一起去打佛七,途中老師和末學說起一種打佛七行者有趣的心理現象,有一些經常打佛七的老修行者會以打佛七的次數為傲,雖然言談之間尚稱謙遜,但實際在心裡面卻頗為自滿。就如 雪公太老師所說:「修行者最怕一個慢字!」淨土宗最重要的心態即是「欣求極樂」,而打佛七以致念佛一心則是欣求極樂最極致的表現,若打了一百場佛七,而平時卻未欣求極樂,而徒以示人,那對淨土法門而言意義何在呢?這又如何能稱之修持淨土法門呢?相同的拜懺的道理也是一樣,雖然還不至於將拜懺的次數拿來炫耀,但卻升起只要常參加拜懺法會,罪業就會消除這種不太正確的想法。

嚴格而言,拜懺法會是對平常已生起殷重懺悔心的行者,較具實質上的意義,這些行者平時即深信佛法的義理,知道過去生中,因無明我執、不信因果,造下種種惡業,於無始劫來,六道輪迴受苦不息,求出無門,故於心中常生懺悔之心,一時未歇。如近代淨土宗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即示現自稱為「常慚愧僧」,可以為例。另在普賢行願品經文中也說道:「復次善男子,言懺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因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所以由印光祖師的示現及普賢行願品的經文中我們知道,懺悔重在平時,若平時內心在意的只是現世的利益和安樂,對於懺悔本身罪業並無深刻體認及用心,卻只想藉著幾場的禮懺法會懺除業障,那樣的功用是很有限的。

但就算只著重眼前現世利益,懺悔的心也是改變命運下手的第一步。了凡四訓中道出「命由我造」的立命之學後,接下來著手處即是改過之法,文章中提到:「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而對於認真修學佛法者,真實恆常的懺悔之心,更是學佛最重要的基礎,因為沒有它不足以說明行者真實明白業果,沒有它不足以表現行者了知六道輪迴的可怕,沒有它不足以顯示人身可貴,沒有它則無法全身投靠三寶及善知識,所以若沒有懺悔之心,更遑論生起真實的出離心及菩提心,幾乎佛法裡重要的心態,皆要觀待真實懺悔之心才能生起,這或許亦說明,印光大師雖是法身大士再來,卻示現為「常慚愧僧」吧!

既然我們知道懺悔的重要,我們要如何才能生起較貼近真實的懺悔心呢?末學認為方法不外有二,一是由苦報直接逼迫,但可惜的是往往業報現前人們也是怨天尤人,徒生煩惱,因為缺少教法的觀修,也很難生起懺悔的心;二則平常即薰聞教法,真實思惟佛法義理,遇境練心,如果吾人能藉著每次拜懺的因緣,藉由經常思惟、串習關於拜懺的議題與觀念,將真實懺悔的心發起,明白真實的拜懺在人生中只有一場,而且它永無止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