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期::專題報導-教師節特輯

華夏民族心靈的故鄉〜曲阜探微

 編輯部整理

有幸走訪聖人家

心靈歸向大同世

敦倫盡分成聖賢

華夏民族之國魂

歷史悠久的曲阜

「前臨少昊墟,始覺東蒙長。獨行豈吾心,懷古激中腸。」這是唐朝詩人高適途經孔子的故鄉曲阜時寫下的詩句,他讚譽了曲阜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物古蹟,激動萬分。太史公司馬遷在《孔子世家贊》言:「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亦徘徊稱歎不能離去,正因為它是孔聖人的家鄉。

曲阜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在魯中山地和魯西平原的交界處。三面群山環繞,西臨平疇原野,洙、泗二水流入運河,清幽山水中,醞釀著春秋魯國禮義文化的特殊古風,而孔子的儒家學說更是箇中瑰寶。

曲阜的歷史源遠流長,波瀾壯闊。據古史記載,炎帝神農氏曾把國都由陳徙往曲阜,黃帝把國都自窮桑徙往曲阜,少昊金天氏則定都曲阜,舜作什器於曲阜城東壽丘。到了商朝的第十八個國王南庚,曾經把商都遷於此,直到第二十個國王盤庚才又將商都南遷至殷(今河南安陽市小屯村)。

西周時期,周天子大封諸侯,曲阜成為西周著名政治家周公旦的封地。但當時周公尚須留在京城輔佐年幼的周成王,於是周公旦便讓其長子伯禽代其就封,以曲阜建立起魯國,並帶來了大量周王朝的禮樂典籍。周公死後,伯禽又被允許在曲阜立太廟祭祀周公,使得文物典籍更加豐富。

春秋末年,周朝的政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大夫僭越諸侯,家臣對抗大夫的事件接連不斷。甚至出現了「陪臣執國命」的局面。在舊制度日益崩潰,整個社會處在「禮崩樂壞」的狀態之下,公元前五五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魯國鄹邑昌平鄉附近的尼山,誕生了一代偉人〜孔子,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便是在曲阜度過的。

戰國末年,魯國於公元前二四九年被楚國滅亡,楚國遂於原魯國設置了魯縣。到秦代,魯縣隸屬薛郡,漢初屬豫州郡。呂后當政後,封張偃為魯王,以魯縣為都,但不久被廢。公元前一五四年,漢景帝封其子劉餘為魯王,史稱魯恭王,仍以魯縣為都。魯恭王好宮室,於是便在曲阜建立起規模宏大的王宮,在擴建的過程中,拆毀孔子的故宅,在孔子故宅的牆壁中發現了論語、孝經、尚書等古文經。

歷經朝代的更替,魯地也不斷地被換名字,直到明朝正德年間,確立了以孔廟為中心的曲阜行政體系,而公元一九八七年,將曲阜縣改為曲阜市。

曲阜歷史悠久,是中國的「文物之邦」、「名勝之鄉」。這裡有崇偉的孔廟、延續時間最長的公爵府第孔府、歷萬古長春的孔林、風景秀麗的孔子誕生地尼山。除此之外,還有顏廟、周公廟、少昊陵、梁公林、夫子洞等名勝古跡。在曲阜參訪名勝,可以感受肅穆的氛圍,濡沐夫子仁風,在此孕育儒家文化的巍巍聖地懷念聖賢的同時,將深深感受到夫子倡導仁心的儒道精神與卓然於世的思想。

團體適於二00六年暑期再度拜訪曲阜的孔子故里,茲將在曲阜三孔的所見所聞分享大眾,期令讀者亦能一遊聖人之域。

媲美帝王宮殿的孔廟

曲阜孔廟為歷朝帝王祭祀孔子的祖廟,歷史悠久,始建於公元前四七八年,乃魯哀公在孔子歿後次年以孔子故宅三間立廟,後代雖有修繕,但規模並未擴大。直到公元六七三年,唐太宗詔令改建開始,經唐、宋兩代不斷增擴,孔廟才頗具規模。

金兵南下時,曾將其焚為平地,後金章宗復詔擴修,歷時四年,規模更大。金貞佑二年,蒙古人攻入中原,又焚孔廟,元代經十二次重修才恢復原貌。

清雍正二年孔廟又遭雷火,主要建築幾乎全毀,雍正帝詔撥十六萬七千兩白銀修復擴建,正殿改用黃琉璃瓦,兩廡用綠琉璃瓦,黃瓦鑲邊,凡殿廡制度規模以至祭祀儀物,皆親為指授。此次歷時六年才完成,整體呈現皇宮王城的規制,宏偉非凡。其中還有不少皇帝親筆題字的匾額,由此可見帝王對孔子的尊崇與禮遇。

孔廟位於曲阜城中央。廟堂四周圍以紅牆,前後分九進院落,中軸線的主體建築群,南北長達一公里餘,宏偉壯觀之勢,僅次於故宮紫禁城。

孔廟的外大門叫「仰聖門」,是明、清兩朝曲阜城的正南門,也是孔廟的第一道門。仰聖門的門額上刻有「萬仞宮牆」四個大字,為清乾隆皇帝的御毫,古時只有迎接帝王大駕、接皇帝聖旨或有重大禮儀時才開此門。「萬仞宮牆」乃出自《論語》子張第十九:「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乃言夫子之道,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的宮牆,須得其門而入,方能見其富美。

仰聖門後是「金聲玉振」的石制牌坊,建於明朝,為山東巡撫胡纘宗所立,乃引用《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玉振之也。」即古之奏樂以擊編鐘開始,以擊磬收音,表集聲音之大成,以此來讚美孔子乃集古聖先王思想之大成。

其後為「泮水橋」,過橋後是櫺星門。門額上雕火焰寶瓶,四根圓柱上綴以祥雲,柱頂雕刻魁星像,取登高望遠以發掘人才與供人瞻仰之意。門前兩側各有一「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石碑,人稱「下馬碑」。在封建社會裡,來此祭孔的官員,不論職位高低,皆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就連皇帝也要下輦,可見孔廟的威嚴。明代此門為木製,乾隆年間才改成石門,「櫺星門」即為乾隆皇帝手書。櫺星乃天上文曲星,以此命名,意味著孔子為天上星宿下凡,並寓有人才輩出,如群星燦爛。

櫺星門後是「太和元氣」坊,「太和」就是大和,與天地並存,是一個生育萬物的象徵。再往前走是「至聖廟」坊,《史記》〈孔子世家贊〉:「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候,中國言六藝者,折衷於夫子,可謂至聖矣!」正說明孔子為聖人中之至高無上者。

孔廟的第二道大門叫「聖時門」,位於「至聖廟」坊後,為明朝所建。「聖時」二字取自《孟子》中的「孔子,聖之時者也。」意思是說:孔子是一位最合乎時宜的聖人,既能守經志道,又能通權達變。

而一道道的牌坊無非表達後人對孔聖人的推崇與景仰。在聖時門之後的第二進院落裡,古柏森森,綠蔭匝地,芳草如茵。在院落的北邊有三座平列的券拱架於河上,一水橫穿,碧波渙渙,橋名壁水。過此橋饒富趣味:人往橋上走是步步高升;立於橋中往兩邊望是人財兩旺;往前下橋是後繼有人。

壁水前北是孔廟的第三道大門〜弘道門,為明朝時的孔廟大門。「弘道」二字取自《論語》衛靈公第十五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是人人本具有的,但必須自己去領悟,然後再將道弘揚出來,期大眾皆得其受用。過弘道門後,穿越第四道大門〜大中門(元朝之孔廟大門),和第五道大門〜奎文門(宋朝之孔廟大門),就來到了奎文閣。

奎文閣始建於宋朝,名為藏書樓。元代重修時改名為奎文閣。而現在所看到的建築為明弘治十三年(西元一五00年)擴建,雍正年間改為黃琉璃瓦,乾隆時重新題匾,為中國十大名樓之一。「奎」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之首,主管天上文章後來演化為文官之首,歷代帝王即把孔子比為奎星,故建奎文閣讚頌孔子。奎文閣共有兩層,結構非常堅固,這座純木結構的建築,所有柱、樑、檁、枋、櫞、板等皆互相咬合,不用一枚鐵釘。這座構造奇特的古樓閣,原為珍藏孔子遺著和皇帝御賜書籍的場所,是中國的大型圖書館之一。

奎文閣後是孔廟的第六進院落,林立著十三御碑亭,保存了唐、宋、元、明、清、民國時期所立的五十五塊碑刻,其中最著名的一塊御碑是清康熙所立。當年康熙皇帝到此祭孔,因景仰孔子道高德備,提筆寫下感懷聖者之文,並且命工匠至北京西山採石,將文章刻鑿其上,並利用京杭大運河結冰期,將石置於冰上,每隔幾公里鑿一口井,沿路潑水,將重達六十五噸的碑石滑運至此,誠屬不易之事,故傳為美談。碑刻下方馱碑的是龍的大兒子「贔屭」,因為他負重感特別強,所以用來馱碑。

穿越十三碑亭後就來到了大成門,門前台階旁有一棵「先師所植檜」,傳說為孔子所植,元代時毀於戰火,但清雍正年間又長出了新樹幹,又稱再生檜,傳言檜樹跟孔氏家族與國家興衰有關,有言道:「死檜日茂、孔氏益興。」所以歷代孔氏家族的後人和歷朝皇帝也特別重視這棵樹,它也是孔廟的象徵。

院落中的「杏壇」是孔子當年收受生徒設壇講學之處,為中國平民教育之始,宋朝時孔子後代子孫除地為壇,環植以杏樹,名曰杏壇。元代始於壇上建亭。現在的杏壇為重檐十字脊的方亭,亭內細雕藻井,彩繪金色蟠龍,亭前置有元代石刻香爐,形制十分古樸。裡面主要有兩座碑,一是「杏壇碑」,在文化大革命時,許多石碑都遭砸毀,惟獨此碑完好無損的保存下來;另一個是「杏壇贊」,為乾隆分別題下題刻,表達對孔子的尊崇。

繞過杏壇之後,映入眼簾的即是氣勢雄偉、莊重華麗的大成殿。歇山九脊、重頂飛檐的大成殿是孔廟的正殿,與故宮太和殿、泰山岱廟天貺殿並稱「中國古代三大殿」。大成殿原名宣王殿、宣聖殿,始建於宋朝,宋徽宗取孔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成」,下詔更名為大成殿。雙層飛檐中海藍色的「大成殿」木刻貼金額匾,群龍團護,是清雍正皇帝的手書。大成殿的高度比故宮的太和殿矮了兩釐米,是曲阜城中最高的建築物。

大成殿的龍柱極具特色,是鏤空的深浮雕。前面有十條龍柱,每條龍柱上有兩條龍,共有二十條龍,而二十條龍的型態各個不同。旁邊跟後面另有十八根淺浮雕的龍柱,每條龍柱上是八面,每面是九條龍,稱為「八面玲瓏」。每根柱子上有七十二條龍,這寓意著孔子享壽七十二歲,還有一個說法則是孔子門生七十二賢人,所有龍柱加起來共有一千兩百九十二條龍,據說是天上龍的總數,它的規格要高於北京故宮。

大成殿內的佈置莊嚴肅穆,正中的雕龍貼金神龕供奉著孔子頭戴十二旒之冕,身著十二章之服,手執鎮圭的塑像。供桌香案上擺有祭祀的簋、籩、豆、爵等禮器。殿內則陳列了祭孔時演奏中和韶樂所使用的全部樂器。旁有四配(顏回為復聖、曾參為宗聖、孔伋為述聖、孟軻為亞聖)同時接受祝祭。

沿大成殿迴廊後轉,是孔廟的另一大殿〜寢殿,祭祀著孔子夫人丌官氏。此殿闊九間,深四間,是仿照大成殿的樣式建造的。

在孔廟的東路,有孔子當年教孔鯉讀《詩經》、學《禮記》的詩禮堂,有孔子的九世孫(一說為孔子本人)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藏書的魯壁,還有當年孔子飲水用的孔宅故井。

孔廟層層遞進的門樓牌坊、參天的森森林木,烘托出寧靜疏朗的肅穆氣氛,使人在進謁過程中不斷提高對孔子的崇敬心情。太史公司馬遷至此憑弔,想望聖賢之餘,也不禁發出了「低回留之,不能去云」的嘆息。

享有安富尊榮的孔府

孔子的故鄉山東省曲阜市,城裡有一條古老的街道叫闕里街,街的盡頭就是孔子故宅,宋朝時加封孔子嫡孫為衍聖公,故孔府又稱衍聖公府,是孔子嫡長孫居住的府第,始建於宋元時期,歷代並予以擴建,形成了今天孔府的規模。

孔府院落九進布局,用中國前堂後寢制,分南北兩部分及東、中、西三路,以整體府第的建築和家族的聲勢,堪稱「天下第一家」。孔府大門前是上馬石,兩側蹲著一對精雕石獅子,門額上高懸藍底金字聖府豎匾,兩側一幅金字楹聯,上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下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聖人家。」是清乾隆年間禮部尚書紀曉嵐所書寫。言孔子的思想地位可以與天地並存並老,而孔子嫡孫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世襲貴族地位最久的家族。

前堂的衙署共設三堂六廳,大堂是衍聖公為當年宣讀聖旨、接見官員、審理重大案件、申飭家法族規以及節日、壽辰舉行儀式等活動之處。閣上懸清順治帝賜統攝宗姓匾,大堂是依著官衙的形式來佈局,所以當地的居民都稱衍聖公為縣老太爺,能處理鎮上的大小事情。大堂兩側,十八般武器樣樣俱全,裡面有孔家獨創的刑具稱為甘蔗棍,是一根彎彎曲曲的棍子,因為孔氏家族在當地是望族,若用其他刑具則會讓受罰者哭天喊地,非常不雅,故處罰的方式改用甘蔗棍打屁股,雖然還是會疼,但只能說:嘗到了甜頭!

三十一代衍聖公在近千年的歷史上,封號雖不變,但隨著封建統治者對孔子的日益重視,衍聖公的尊榮不斷增加;文武百官上朝見皇帝時,衍聖公站在最前面,康熙皇帝又特許衍聖公在皇宮御道上和皇帝並行;到了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時,慈禧太后更特許衍聖公在紫禁城騎馬,並且賞賜頂戴雙眼花翎、穿月素貂褂,可見皇室對孔家的禮遇與推崇。

在大堂、二堂相連,呈工字型,有一排板凳,被稱作閣老凳,記載了明朝一段史事,當時孔氏家族的地位很高,衍聖公的權力很大,皇帝也很尊敬孔氏家族,當時候大臣嚴嵩之孫女嫁給了六十四代的衍聖公,一次眾臣一起舉薦彈劾嚴嵩,皇帝也採納了官員們的建議要將其治罪,嚴嵩異常焦急,想託衍聖公代為求情,當時嚴嵩就是坐在這張板凳上坐了一天,事情沒辦成就離開了。

二堂也叫後廳,是當年衍聖公會見四品以上官僚及受皇帝委託,每年替朝廷考試禮學、樂學、童生的地方,上面懸掛清聖祖書「節並松筠」的匾額和清高宗書「詩書禮樂」的匾額,並有清道光、咸豐帝和慈禧太后御筆詩畫等;三堂又稱退廳,是衍聖公接見四品以上官員的地方,內設公案,室內上懸高宗書寫「六代含飴」的匾額。稍間以實牆分隔,東為會客室,西為書寫官撰奏章之處。以上為孔府辦公之處。

而孔府前為官衙,後為住宅,分界點在「內宅門」,內宅門的戒備森嚴,可從皇帝特賜兵器並頒「擅入者打死勿論」可見,連挑夫挑水都只能由門西側露出牆外的水槽「石流」將水倒入,讓水隔牆流入內宅。

內宅大門出口處有一貪照壁,像麒麟但不是麒麟,是想像中的貪婪之獸,它擁有了所有的寶物,還想去吃太陽。此畫安置在內宅門裏牆上,歷代衍聖公每次出門前,都會站在此畫前,告誡自己一定不要貪贓枉法,一切須秉持公正,為民謀福利。

整個內宅包括前上房、前堂樓、後堂樓、後五間及兩側廂房樓房,前後四進院落,為孔府舉行家宴、婚喪儀式的場所,亦是孔府主人及內眷居室,最後的一進院落為孔府的後花園,景緻優美,是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佳構。

走訪一趟孔府,能深深感受中國古代大戶人家的磅礡氣勢,以及古典人文建築藝術的精華,更能藉此一窺古人的生活情事,並遙想世代人才輩出的大家風範與森嚴的家風。

歷萬古長春的孔林

孔林又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園,是全世界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續時間最長的家族式墓地。它佔地面積約七點五平方公里,必須坐電瓶車才能參觀到一些小的景點。孔林最大的景點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陵墓,來此可至陵墓前追思懷想。在孔林裡有兩件奇怪的事情:第一是在天上飛的沒有烏鴉,第二是在地上爬的沒有毒蛇。這是中國生態中的兩大謎,直到現在還沒解開。

通往孔林的神道上,羅列萬古長春石牌坊、雙層飛檐的至聖林門,在進入磚砌的二林門後即是孔林範圍。二林門為春秋時魯國的北門,城堡式的磚砌拱門後,有磚梯可上重檐綠瓦的觀樓,門額上為朱字「至聖林」石刻。

林內洙水橋雕欄精緻,橋下洙水河有「聖水」之稱,向西注入沂水。孔林裡埋的孔家直系,從孔子到孔令貽,共有七十六位,其他九千多個都是旁支旁系。洙水橋下面這條河是秦始皇時挖的,其目的是要切斷孔家風水,斷掉孔家的命脈。可是挖了這條河以後,不但沒破壞孔家的風水,還給孔家添風水,因為在還沒挖這條河以前,孔家是七代單傳、八代雙傳,但挖了此河以後,孔家的後代越來越興旺。

橋的前方是「綁木門」,也叫「綁官門」,這是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地方。文官來了走右邊,武將來了走左邊,中間這道門是皇帝來的時候走的。兩旁的樹是「文昌樹」,也叫「升天樹」,是天堂和人間的一個分界線,過此界即從人間到達了天堂。

過了綁木門即是通往孔墓的甬道,兩側聳立著守墓石儀:華表、文豹、角端、翁仲等四對宋、清時期的大型石雕。「文豹」的形象似豹,傳說受了孔子的文化薰陶之後,變得溫順善良,它的另一個名字叫「麒麟」。

在享殿前有兩個高大的石人,是同一個人,叫阮翁仲。因為他文武雙全,所以兩邊分別是他的文、武兩種形象。左邊是文官,手裡拿著笏板,右邊是武將,手裡拿著劍。他是秦始皇時一位非常有名的戰將,驍勇善戰,所以在此用以守衛。有一次乾隆皇帝來到這裡,想考考身邊人的學問,就問身旁人此石人的名字,身邊的人一緊張,就把名字唸顛倒了,於是乾隆皇帝出口成章:「翁仲緣何說仲翁,只因窗下缺夫功。有辱宮中做林翰,貶出江南做判通。」一時傳為笑談,這兩個石人的耳朵和鼻子在文化大革命時已被紅衛兵砸去,其高度一般人是搆不到的,可見當時破壞得有多瘋狂。

而享殿則是祭祀孔子、擺供品、燒香的地方,在公元一九四八年國共內戰時,朱德總司令就曾經在這裡召開一次軍事會議,「淮海戰役」的總指揮部就是在這裡。因為這裡非常的隱蔽,而且大家都比較尊重孔子,所以不會有人往裡面丟炸彈,安全也有了保障。在享殿旁有一「子貢手植楷」碑,乃康熙皇帝來此所題,當中的『植』字少了一橫,因為當時孔子下葬時,子貢不在場,當他回來時孔子已經下葬完畢,所以少的這一橫就是少了子貢的意思。沒參加老師的葬禮,既傷心又慚愧,淚流成河,淚滴在楷木的種子上,楷樹就發芽了,子貢就親手植在此。但康熙年間已毀壞,所以現在就只能看到楷樹樁,它和孔林裡的靈芝和採自孔子出生地的絲紗名為曲阜三寶。

再往前走就是沂國述聖公墓,它是孔子的孫子孔伋的墓。孔伋字子思,是戰國人,上承孔子,下傳孟子;孟子師承於子思的弟子,所以在曲阜孔孟的評論,孟家的輩分遠比孔家低三輩。子思寫了一本書叫「中庸」,傳述了中國固有的中庸思想。

在孔伋墓的後方分別是孔鯉和孔子的墓。孔鯉為孔子的兒子,當年他出生時,皇帝賜給孔家一條鯉魚,因此得名,又字伯魚。孔鯉墓旁就是孔子的陵墓,以前皇帝都親自來此祭拜。墓前有兩塊碑,一塊是立於明代,是大書法家黃養正題寫的一個碑文,碑上是篆體字寫的,上面寫的是「大成至聖文宣王墓」。「大成」是集天下古聖先賢之大成,所有的人生智慧與精華都在此處,「至聖」就是指孔子是至高無上的聖人,而「文宣王」是明代朱元璋皇帝所封的。

孔子墓的旁邊是子貢廬墓處。孔子去世後,弟子們在此守墓三年,惟獨子貢守了六年。當時子貢守陵非常辛苦,條件很差,連房子都沒有,只有一間破草屋。六年當中不能理髮、脫衣、吃葷,更不能離開孔子的陵墓。所以子貢是歷代追思的楷模,也是後人學習的一個非常好的榜樣。為了紀念此事,就在這裡建了三間草房,清代時又改成了瓦房。

孔子墓從上往下看,是一個三角形,也就是一個「品」字。這個埋葬格局叫「攜子抱孫」形,這個意思就是指孔子一手牽著兒子,一手抱著孫子,有兒有孫,就能使這個家族一直興旺、繁衍而後繼有人。在孔伋墓旁有三個紅亭子,分別是宋真宗、清康熙和清乾隆祭孔暫時休息的地方,稱為「駐蹕亭」。

孔林作為一家族的墓地,兩千多年來從未間斷,在數不清的墳墓中,有孔子歷代嫡系子孫的塚墓,也有一般孔氏庶民的墳墓,其中最著名的是「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墓,還有孔廟內存放「玉虹樓法帖」的書法家孔繼涑墓,乾隆女于夫人(七十三代衍聖公夫人)之專祠,在這裡既可考證春秋之葬、秦漢之墓,現仍保存自漢以來的墓碑和謁陵題記石刻等共五千餘通,故孔林可說是一個自然博物館,是一部孔氏家族的編年史,是研究中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以及喪葬風俗演變的活文獻。

結 語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實非顏子之獨歎,學為弟子者,走在聖人故里,吹著化雨春風,傾聽前賢的跫音,足踏三千弟子、七十二賢追隨的腳步,閒坐法語流布之杏壇,大成殿前琅琅讀著論語的篇章,手執心香誠意祝禱…,夫子之德延續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道脈,誠可信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