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期::專題報導-教師節特輯

後繼有人〜再造一個雪公在世的盛況

 李  珊

聖人遺風化後人

當今亂世治疾藥

和諧有賴正知見

以禮節之通人情

 

前些日子,有幸隨台北蓮友等一行數十人完成了濟南—曲阜—北京的行程。雖然只有短短五天,但耳濡目染,在聲聲佛號中,讓我感到受益良多。身為 雪公的後人,對他老人家所倡導的儒佛精神懷著無比的敬仰,同時也感到一份深深的責任。年輕時因知識和閱歷的緣故理解不深,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蓮友們多年來點點滴滴的言傳身教,這種責任愈發明晰而迫切起來。

「白衣學佛,不離世法」,這次隨同諸位學長一行,看到大家進退有矩,子敬父、幼尊長,大陸的同修們感觸頗深。大家豁然感悟到:學佛原來不僅僅是在家裏念一句佛號,而是從自身做起,做好每一件事,用自己的言行去淨化自我、教化眾生。

在曲阜的大成殿,面對孔子的塑像,我幾乎涔然淚下,那一霎那,我忽然感到中華文化的震撼,五千年中華文明的魅力竟然壯美如斯!爺爺一直推崇「由儒入佛」,先前我總覺得這是由於他老人家本身是儒學大家的緣故,現在才知道,「禮」是和諧的表徵,所謂禮之用和為貴,道德仁義非禮不成,而孔子所說的「法」是安定的尺度。有了儒家思想作基礎,才能夠修身立命,才能度己度人,使佛法不是空洞地停留在嘴上的佛號。

近幾年來,大陸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也日益重視素質教育,從最初的重視單一技能的發展,逐漸演變為倫理、文化的回歸。很多學校都增加了讀經教育,三字經、千字文、論語這些中華文化的精髓重新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中庸之美德重新得到社會的認同。政府也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呼聲,在我看來,所謂和諧社會,即是孔子在禮運大同篇中所言:「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也就是孟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均貧富、求大同思想的寫照。

「蒙以養正,聖功也。」爺爺的這句話,成為鞭策我努力的座右銘,在蓮友們的幫助下,我也嘗試著做一些推動儒佛思想的事情。兩年前,我促成了社區的幼兒讀經班,從論語到弟子規,讓孩子們不僅懂得做人做事的根本道理,更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上讓他們做到謙恭禮讓,明辨善惡是非。同時也帶動了家長的參與和普遍認同。

通過做這些事,我深刻地感覺到,儒佛思想在大陸上會有很好的群眾基礎,每個人的血脈裏都湧動著代代傳承的文明氣息。隨著生活的改善,很多地方都有人在推動儒佛事業,只不過由於缺乏正知正見的引導,難免在許多事情的發展上有失偏頗。古人云「三十而立」,雖然我沒有大智慧,也沒有多少經驗,但我想在大家的幫助下,會有勇氣努力充實自己,做弘法利眾的事情,以不負 雪公孫女的稱謂,更不負各位蓮友大德的囑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