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期::大陸行腳-重現心中的驚奇〜丙戌年夏大陸五古都參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簡介之一:陝西行

 淨域

重現十三日行旅

驚奇這般的歷程

走馬看花難回憶

忽然再見好風光

九十五年七月廿八日〜八月九日

壹、前言

一輩子的夢想,無數世的情緣,就在民國九十五年的暑夏開花結果。為了孩子們的啟蒙教育,早在一、二月間,共修會就有暑期海外遊學的構思,就著塞奧先生的因緣,緬甸行旅已然悄悄地進行著。

對於緬甸有著太多的期待,前五次的行腳,都未能躬逢其時,只有賞圖聽說的份。在暑期行程規劃的過程中,狀況連連、一波三折,先是與塞奧先生的修學計畫撞期,後是考量學子的升學考試影響,加上此時已是緬甸的雨季,在諸般權衡之後,還是放棄了佛國的暑期心靈成長營之旅。

當緬甸之旅障礙難行之際,大陸文化行腳卻正滋生萌芽;一是因著曉青學長的邀約,二是就著濟南李珊學長的熱誠邀約,才使得初期計畫生變時,仍有文化古城參訪之旅。在規劃中唯一令人可惜的,是在暑期團體機位的限制下,團隊出訪的規模無法一如所期,僅能將人數控制於三十六員,如此雖方便於行程活動的推展與管理,卻也造成遺珠之憾。

在十三天的參訪後,一行人兵疲馬鈍,半數成員小病隨身,然個個士氣高昂,直說不虛此行。在回航的座艙裡,末學與心晴學長並坐,談論著此行的殊勝與難忘處,承蒙其邀約記述行旅點滴,以分享於學會諸師長,末學斗膽應受,是此簡介緣起之因。所記述內容依旅程次第說明,所見並加文獻參考,盡力將古城文采概括陳現,願所記能無遺無誤才是。

貳、參訪行程

        第一天:七月廿八日(五)

上午八點卅分於台電大樓集合,驅車前往桃園國際機場,於十一時二十分搭乘國泰航空第KA487次班機,至香港轉乘港龍航空第KA940次班機,在十八時三十五分抵達陜西咸陽國際機場。為圓滿此次放生的法行,心筑與心雅兩位學長,先於前二日來到西安,並與當地親友會勘場地;所以,當一行人安抵機場時,陜西的親友與地陪們,早已在出境處等待我們。

一臉笑容的心筑學長,迫不急待地要告訴我們好消息,原來是「西安的白晝較台北長」,這一句話真教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依國際會議之決議,全球以格林威治為中心,向東西各劃分一百八十度,並以每十五度為基線,東西各跨七點五度,此一區域即是一個時區,依此全球共劃分二十四個時區(理論時區)。然各國版土不一,常依實際狀況劃分,此即大家所依的「法定時區」。中國大陸跨越五個時區(三全二半),然就政治考量,統一採用北京(中原)標準時區(東經一百二十度),所以不論在何地,時間都是一致的,越往西部走,白晝的時間越長(相對於北京時區)。若依理論時區言,西安位於東經一零五度,屬於「隴蜀時區」,台北位於東經一二一度,屬於「中原時區」,兩者應有五十二分鐘(四乘十三)的時差;換言之,西安的時間晚於台北五十二分鐘,故晚上六點三十五分抵達西安,實際上是五點四十三分,加上太陽於夏季偏移於北半球,就更讓我們誤以為白晝偏長。

咸陽國際機場位於西安市郊西北四十三公里處,所以前往夜宿的西北民航大廈還有一大段路程要走;在高速公路上看著灰濛的天空,望著無際的綠野平疇,心情已是澎湃激盪,而掠影即逝的渭河,卻是這麼接近又那般遙遠,難道這就是朝盼夕想的「關中」。

西安市東抵零河,西至太白山,長二零四公里;南倚秦嶺,北臨渭河,寬一一六公里,面積約四分之一個台灣大(九千九百八十三平方公里),較之於台北市的二百七十平方公里,真夠我們咋舌的了。西安古稱長安,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古城,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從西元前十一世紀至十世紀左右,先後有西周、秦、西漢、隋、唐等十三個朝代或政權在此建都,歷時二千一百餘年,是中國六大古都(西安、洛陽、杭州、開封、南京、北京)之首,也是古代「絲路」的起點,此次行程首站走訪西安,即在感受大漢盛唐的聲威。

        第二天:七月廿九日(六)

早上先遊訪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再轉往關中塔廟之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唯一保存地〜「法門寺」,後轉赴五丈原諸葛亮廟。

一、乾陵

位于陝西省乾縣城北的梁山,內埋葬著中國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男女皇帝合葬墓。乾陵始建於公元六八三年,歷時廿三年建成;陵寢位於梁山的北峰(一零四九公尺),東青龍、西白虎、北玄武、南朱雀四門環繞,輔以土夯築牆,建構出二百一十八公頃的陵園;陵寢南望有東、西兩峰對峙,形似雙乳,故又名「奶頭山」,是陵墓參道的起點;參道由南向北一路逐級盤升,宛如登天;兩旁華表、冀馬、駝鳥與翁仲等石雕精美絕倫。朱雀門外有三重土闕一對,外西有「述聖記碑」,外東有「無字碑」。「述聖記碑」由七塊巨石累成,高七點五公尺,以「日、月、金、木、水、火、土」表彰高宗文治武功如七曜光照天下,全文約八千字由武則天親撰,楷書由中宗李顯提寫,惟因時日久遠,碑文早已模糊不清。「無字碑」高七點五六公尺,碑首刻有八條纏繞的螭首,碑側線雕大雲龍紋,碑體無字,意表皇帝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彰。宋金後始有刻文,其中以「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女真文最著名,內容記述金天會十二年(一一二四)重修乾陵殿廡的經過。

土闕之內有獻殿,是朝拜祭獻的地方,參道兩側立有六十一尊番王石像,依文獻記載,高宗入葬時有六十一個友邦及少數民族,派遣特使來參加葬禮,武則天以此記述盛況,並於石像後刻以國名、官職與姓氏,是唐朝對外關係的真實寫照。

朱雀門前一對蹲獅,冷冷雄威鎮守陵寢,真正盡到護陵的使命。傳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及武則天的「垂拱集」皆陪葬於此,其他數不清的文器寶物,據估計當有五百噸之多。對於陵中的寶物,歷史上曾有三次大規模的盜掘,一是唐末的黃巢,二是五代的耀州刺史溫韜,三是民初的孫連仲,結果無一人成功;其中黃巢發動四十萬民工盜掘,留下歷史遺蹟「黃巢溝」最為有名。

因為時間的關係,團體參訪僅止於獻殿,行馬至此未登北峰陵寢,實在心有未甘,望者通頂的黃土路,末學就著二十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決心獨闖北峰。一路騎馬下山的人絡繹不絕,問問行程來去要一個多小時,看來只有遙望的份了。此時有一小女生前來兜售物品,因口袋無人民幣,直對她說「不!」然此一小女生纏功腿力一流,跟著末學一路狂奔,我只得對她說:「我只有五分鐘」,她接口說:「五分鐘上不了北峰」,我又說:「我要去看一看黃巢溝」,她又說:「黃巢溝呀!我帶你走小路。」就這樣穿林踏草,一下子來到北峰西麓,土路至此中西兩分,中路直上山頭,西路盤山繞行;在西路側明顯地出現一片堆石及一大塊缺口,小女生熟稔地說:此堆石是修墓時的故佈疑陣,離陵寢入口有三百公尺之遠,黃巢盜掘乾陵時,於堆石處發動四十萬民工深掘,因位置偏離,所以僅能留下一個巨坑,這就是「黃巢溝」的由來。

對這女孩兒的口才與毅力,末學一直讚譽不已,然而她還是要我買紀念品,我只得掏出口袋來給她看,說道:「真沒有人民幣,只有新台幣。」她說:「這不管用。」末學趕忙說:「這硬幣人像是蔣介石,有一元、五元、十元,一共折合四元人民幣,送給妳作紀念。」她啊的一聲說:「蔣介石呀!你打那兒來?」我說:「我從台灣來。」她說:「台灣好,這硬幣我留下作紀念。」行筆至此,人雖然已置身於台灣,但與這女孩的對談卻仍記憶猶新,她讓末學想起「一個都不能少」影片中的魏敏芝,同是「一付瓜子臉,一頭馬尾束,一臉紅赧樣,一身精氣神」,雖處於劣地惡境之中,仍迎頭破浪勇往向前。

二、法門寺

法門寺位於扶風縣北法門鎮,東距西安一百二十公里,相傳建於東漢末年,原為一木塔,後又因塔而建寺,初名為「阿育王寺」,至唐朝時才改名為「法門寺」。明穆宗隆慶年間塔崩,神宗萬曆年間重建,為十三級八角樓閣式實心磚塔,高四十五公尺,第一層四面分別有「真身寶塔」、「關陽重鎮」、「舍利飛霞」和「浮屠耀日」題匾及乾、艮、巽、坤四卦。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四日,扶風地區霪雨霏霏,寶塔西半壁崩塌,此後遊客日稀。一九八六年中共決定重建寶塔,四月八日(農曆)修塔工人發現塔基石蓋,次年一月考古學家掀開石蓋,恢宏的佛塔地宮重現於世。如今所見的法門寺塔,即依明塔造型重新修築,而出土文物則分別陳列於寺中地宮與博物館。

地宮位於塔基下方,為一長形建築,除平臺外,階梯與門室都以強化玻璃隔離,為展覽出土文物,圍繞地宮另闢環形地道,由於空間受限,人員管制分批進入,一律左進右出。進入地道後有一平臺,平臺前方是地宮的「踏步漫道」,實際上就是原來的階梯,平臺後面則是四門三室一隧道,每一道門都有封石,門上有精美的石刻,中有鎖孔,以利於封鎖。一、二門間是隧道,二、三門間是前室,三、四門間是中室,四門之後則是後室,四週打入壁柱(似今日的鋼柱),以承受石板的重量。隧道及第二門有兩通碑文,一是「誌文碑」,一是「物賬碑」,皆是唐懿宗李漼所留,說明法門寺在唐朝是皇家寺院。「誌文碑」記述法門寺的歷史,「物賬碑」記載地宮中法物的總類與數量,計有舍利四枚,金銀珠寶二千四百九十九件。前室有阿育王塔(陳列於地宮後方),中室有靈帳,後室有錫杖與祕龕(陳列於珍寶館)。出地宮後,老師帶領大家念佛繞塔,並將繞塔功德回向法界眾生。

午飯後轉入法門寺博物館參觀,之前是看古蹟,此時是賞寶物,所陳列之地宮珍寶,若依「誌文碑」所述,真可謂是「窮天上之莊嚴,極人間之煥麗。」博物館區分三個展廳,第一展廳「法門寺」,以圖文及實物陳列的形式,展示它的千年滄桑史,說明佛教東傳、舍利安葬及皇帝恭迎佛骨的過程。史載有九次迎佛指的活動,其中北魏一次,隋朝兩次,大唐六次,最後一次是唐懿宗於咸通十四年(873)三月迎佛指,然懿宗於七月駕崩,五子普王李儇十二歲即位於柩前,是為僖宗,於該年將「佛指舍利」詔送回法門寺後,即下令封鎖地宮,從此「佛指舍利」消失於人間。

懿宗、僖宗二朝已是唐末,社會動亂,民不聊生。為祈求佛菩薩加持,懿宗雖於咸通十四年恭迎佛指,然早於咸通十二年鑄造「鎏金珍珠瓔珞裝捧真身菩薩」像,裝捧所記發願文載道:「聖壽萬春,聖枝萬葉,八荒來服,四海無波。」當最後一次送還佛指時,用結壇(曼荼羅)之形式,依照佛教儀軌,以地宮中室為中心,四枚舍利(一靈骨與三影骨)為主體,構塑包羅萬象的大千世界,期以此實現「八荒來服,四海無波」的護國祐民思想,這不僅是中國佛教密宗的最高集結,更體現出印度佛教中國化後,融合儒家「大同世界」觀念再昇華的理想境界。

第二展廳為「舍利廳」(原名珍寶廳),顧名思義此廳是以佛指舍利為中心,其按唐代地宮次序佈置,以供奉舍利的寶函為主體,分列「八重寶函」、「五重寶函」等祕龕、金塔與鎏金銀棺;其中金塔是專為供奉佛指舍利而作,高七點一公分,重一百八十四公克,以仰蓮為座,塔身四方,有四龕門,地刻魚子紋,單檐攢尖頂,四角略翹,刻以聯珠菱形紋與網紋,門前有石階,座面飾以海棠石榴紋,中焊一金柱,套置佛指舍利一枚,造型宏偉莊重,金光熠熠,洋溢著濃郁的佛教藝術特色。而前述「鎏金珍珠瓔珞裝捧真身菩薩」像,更突顯出唐朝「密金胎合曼」的最高冶金成就,所展出文物呈現了唐朝皇室虔誠禮佛的大千世界,也表露出法門寺佛教文化的內涵。

第三展廳是「大唐珍寶館」,所展示的是金碧輝煌的唐代金銀器寶物,凡地宮出土的佛教法器、供養器、飲茶器以及食器、薰香器、服飾、錢幣等,無不一一呈現於眼前。入口處幕牆是「物賬碑」的放大之作,此一背景的設計,既可還原歷史,又可讓遊客對照觀賞。地宮出土的金銀器共一百二十一件(組),其中一百件為懿宗、僖宗父子所供奉,其數量之大、品類之多、等級之高,可謂絕無僅有,特別是「鎏金大銀盒」、「鎏金銀香囊」等金銀寶器,其造型之優美、紋飾之繁複、製作之精良,真令人讚嘆不已;在燈光的輝映下,益加顯得其釉質明亮潤澈,晶瑩剔透,似玉類冰,精美絕倫。此外,出土的絲綢服飾有七百多件,因目前無法有效保護,所以在展廳中以照片形式展現,儘管如此仍能從中看到,唐代貼金繡、蹙金繡的金光閃爍,燦爛如新;還有二十件來自阿拉伯的琉璃器貢品,其中「黃琉璃瓶」來自東羅馬地區,而「石榴紋黃琉璃盤」,則是現存世上最早生產的釉彩琉璃器;這些珍品的展示,說明唐代昌盛的社經文化與繁忙的外事交流。

三、五丈原諸葛亮廟

五丈原位於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一百三十公里,西距寶雞五十六公里,北距岐山縣城二十五公里。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此處,與魏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中,有一段三百四十九句的〈星落秋風五丈原〉詩,前段是「祁山悲愁風更甚,陣雲暗佈五丈原,八方牒文零露繁,粟草盡枯戰馬肥,蜀軍陣旗黯無光,鼓角之音埋靜寂,蜀中丞相燈枯病竭。」其中最後一句,詩中重覆七次,更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忠烈;歷代文人墨客、官宦庶民題詞立碑、建祠修廟,成此諸葛亮廟,憑吊千古(在中國各地亦有類此之廟)

五丈原諸葛亮廟始建於唐代,聳峙原頭,古樸雄偉,進入金碧輝煌的山門,左右各立蜀將魏延和馬岱的塑像,依次是高大的獻殿、正殿、八卦亭,屋檐脊獸千姿百態,墻壁彩繪絢麗奪目。獻殿兩側的墻壁上,鑲嵌著岳飛手書的〈前、後出師表〉碑刻,由四十塊二尺見方的青石連綴而成,表文語出肺腑,文筆出眾,筆法奔放蒼勁流利酣暢,鐫技高超如同真跡,人稱「三絕」碑。後院是柏林竹園草坪花壇,四季如春清爽潔凈,諸葛亮衣冠冢幽居柏林之中,精巧美觀的落星亭,聳立於後院的中央,碑廊環攬後院,文臣武將廊分居兩側,曲徑通幽環境優雅。另有「八陣圖」之陳設,與原陣相去太多,僅能說是一幽暗的迷宮。一旁設有諸葛夫人黃碩廟,塑像端莊柔美,不若史書所述般黑醜,以示賢內助對名相的輔益之功,也彰顯諸葛亮擇妻唯德的大器度。

其實五丈原為一整體的景區,除諸葛亮廟外,還有著名的三國古遺跡二十餘處,如蜀國中軍帳遺跡-「壑落城」,蜀軍大本營-「九龍山」,蜀軍下原取水的古道-「十三盤」,取水之泉-「諸葛泉」,司馬懿「拜將臺」與婦孺皆知的「葫蘆峪」等,因時間關係行程僅及「諸葛亮廟」一處。

四、紅河放生

夜宿太白山腳「青圓山莊」,晚餐後於山莊二樓會議室進行晚課,研學印祖〈南潯極樂寺重修放生池疏〉一文,讓眾等了知聖賢莫不以戒殺放生來培植福果,而帝王大師亦率行放生之事,以究竟佛教理事之圓融。隨後於深夜在紅河谷地放生,物種有蛙、龜、鱉等七百六十斤。

        第三天:七月三十日(日)

一、太白山麓放生

早上五點起床,於山莊停車場作放生儀軌,隨即於紅河邊放生,所放生物為麻雀,一時紛紛出籠。用完早餐後,改乘兩輛中型巴士前往太白山北麓放生,此處人煙稀少,有一山徑登往山頂。眾等於山坡雜林處放生,所放之生物為「無毒蛇類」,計有一百六十斤,大小蜷蠕而去。

二、登太白山

放生後驅車上太白山,盤山公路沿紅河谷地彎延而上,人稱此路有九十九彎,可見其險難。秦嶺山脈是中國南北方的天然屏障,也是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而太白山即是它的主峰,海拔三七六七公尺,位於秦嶺北麓眉縣境內,為一四星級的國家森林公園。

太白山有「紅河丹崖、斜峪雄關、古楓函境、桃川曲流、鬥母奇峰、平安雲海、太白明珠、拔仙絕頂」八個著名的景點;前五個在車行的途中,無緣親近,倒是鬥母奇峰下的瀑布有數秒的掠影;後三個位處高山,索道排隊已耗去一百五十分鐘,所以也無時無力攀登一訪,唯有太白紅杉印象深刻,有緣者或於下板寺親見雲海,至於「冰川」、「天池」與「絕頂」,雖已近在咫尺,但實則是遠在天邊。

三、賞三國古棧道

諸葛亮駐兵五丈原六出岐山,蜀國攻魏必經秦嶺,故於嶺中存有棧道遺跡。在遊山回程中,路旁有「三國古棧道」遺址,此一棧道懸掛於河谷崖壁之上,為木構之建築,愈往叢山峻野,外形保存愈好,道寬僅及一人,險峻巧固讓人稱奇。晚上九時三十分食於「妙得素食」,菜精餚佳味淡氛濃,總算把一日疲餓酸勞給修補了;夜宿西安「人民大廈」,空間寬敞、環境清優,是城中鬧市的好憩處。

        第四天:七月三十一日(一)

本日先登明城牆,再觀碑林,繼訪大雁塔,續賞歷史博物館,夜遊大唐芙蓉園,宿於「人民大廈」。

一、明城牆

西安明城牆乃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城垣建築,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其在唐長安城基礎上,修建於洪武三年(一三七0),此城原以黃土分層夯築,高十二公尺,頂寬十二至十四公尺,周長十三點七公里,電動車慢行一圈需時八十分鐘。於明隆慶二年(一五六八)在外牆砌以青磚,崇禎九年加修四關城牆,形成甕城,設東長樂、西安定、南永寧、北安遠四門,每處城門都有三重城樓,即正樓、箭樓和譙樓(外),四隅有角樓,環城牆上有馬面九十八座,上有墩樓,樓距兩箭之遙,可彼此交叉掩護,牆外有寬闊的護城河,形成綿密的防護網;後代歷朝對此城廓進行多次的修建。

此次由安遠門登城,繞進甕城始知「甕中捉鱉」之況,登城俯河方體「城廓溝池以為固」之義,觸摸女兒牆與城垛才覺察「防犯未然」之要,而車騎奔馳於城頂,才醒悟「寬厚載道」可度人。此刻日色陰霾、浥雨清涼、徐風拂面,怡踱於安遠門牆之上,腳下車水馬龍亦載不走我們的思緒。

二、西安碑林

考量路程的方便與陰霾的天氣,從西安古城轉來碑林。來到碑林,淅瀝瀝地天空下起陣雨,一股腦兒洗去牌樓塵灰,將碑文襯托地更為明晰,這不禁想到杜甫〈客至〉所詩:「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老天爺對我們可真有誠意。

西安碑林博物館,位於三學街文廟舊址,臨近明城牆;創建於北宋元祐二年(一0八七),是收藏中國古代碑石最早、最多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列著從漢到民國一千多塊的碑石與墓誌。最引人矚目的是迎客第一碑〜「石臺孝經」,此碑刻於唐天寶四年(七四五),由玄宗李隆基親書並注,高六點二公尺,四面各寬一點二公尺,是碑體最大、形制最特、遷入最早的碑石。

碑林現有七室、七廊與八亭,分別展覽各種碑文,其中「開成石經」展現古人對儒家經典的重視,計有一一四塊石,雙面刻以四書、五經等十二部經典,約六十五萬字,堪稱是舉世無雙的「石質圖書館」。另婉約妍秀的「曹全碑」,價值千金的「廟堂碑」(虞世南),質樸無華的「家廟碑」(顏真卿),顛張狂素的「肚痛帖」(張旭)與「千字文」(懷素),及鐵劃銀鉤的「大觀聖作碑」(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等,都讓人有時空交錯,似曾相似的感覺。

除碑文外,石刻藝術室亦令人嘆為觀止,長期展出文物有九十餘件,包括「陵墓石刻」、「宗教石刻」與「一般石刻」三種。前者隨陵寢制度與喪葬習俗而產生,一般分為地上與地下兩類;地上者即是陵前石刻,以走獸來遏災鎮邪,具儀威與紀念性,威儀者如「西魏文帝元寶炬永陵石獸」,紀念者如「唐太宗昭陵六駿」;地下者即是墓室石刻,包括壁飾、棺槨、墓誌銘等,壁飾者如「東漢米脂縣四號墓牛耕圖」,棺槨者如「隋朝李小孩石棺」,墓誌銘者如「唐朝淮安靖王李壽墓誌」。至於「宗教石刻」更以造像為勝,其中北魏皇興「交腳彌勒佛像」,為一兩面浮雕,前像造以高鼻、大眼、寬額,後背平雕佛傳故事,下刻銘文回向父母;另被譽為東方維納斯的「唐斷臂菩薩像」及「唐寶生佛、虛空藏菩薩像」等,都是個中的藝術珍品。此外,「石牛寺唐臥牛、石燈」、「唐碑首」與「明、清栓馬樁」等,亦是一般石刻中的雕刻佳作。

欲離去時,瞥見「五代馮暉墓樂舞磚雕特展」,算是行程中的意外收穫。馮暉生於唐末,於後周官至中書令,封陳留郡王。墓於一九九二年被發掘,位於陜西咸陽境內,此墓之特別,在於墓中之「浮雕磚」,共計五十四塊,每兩塊上下合成一造型,共有二十七組,二十八個人物,演奏者專注吹彈,舞者陶醉翩翩,刻畫出散樂演奏的樂鬧場面,這對研究五代時期音樂與舞蹈史,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文物。

三、大雁塔

此塔全名為「慈恩寺大雁塔」,位於城南大慈恩寺內,是著名的佛教名塔之一。唐高宗李治(太子時)為報答長孫皇后養育之恩,於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修建慈恩寺,並禮請玄奘法師擔任住持。貞觀二十六年,玄奘法師上表請求在慈恩寺內建塔,以保存從印度帶回的佛經和佛像,故建成大雁塔,後經武則天、玄宗、明宗歷朝整修,始成今貌。

大雁塔為典型樓閣式錐狀方形土級空心磚塔,基座高四公尺,全高六十三點二五公尺;塔身以磚築成,底層每邊二十五公尺,向上逐級遞減;每層四壁中間均開券拱門,壁面上樸實無華,僅以磚砌成突出的扁柱,有如木造樑柱,將壁面分隔成若干開間;第一、二層為十柱九間,三、四層八柱七間,五至七層為六柱五間,整體造型穩重,結構堅固,氣派非凡,堪稱此類型唐塔的代表之作。

塔身底層門楣與門框上,均有精美的線刻畫,為唐代藝術精品,尤以西邊門楣上的「阿彌陀佛說法圖」最為精彩,相傳為大畫家閻立本所畫。南門兩側龕內有太宗李世民〈大唐三藏聖教序〉及高宗李治〈大唐三藏聖教序記〉兩塊石碑,為大書法家褚遂良真跡。眾等在老師帶領下,於塔前恭讀〈大唐三藏聖教序〉一文,以示對玄奘法師的緬懷。

四、陜西歷史博物館

陜西歷史博物館建築面積近六萬平方公尺,展廳面積一萬一千六百平方公尺,區分為序廳、基本陳列廳、專題展覽廳、臨時展覽廳和中央大廳等部份。博物館現有文物藏品十一萬一千五百餘件,較典型的藏品有「銅器」、「墓葬壁畫」、「陶俑」、「陶磁器」、「建材」、「銅鏡」、「金銀玉器」與「貨幣」八大類;此外還有字畫、版本、經卷、織物、骨器、木器、漆器、鐵器、石器、印章、封泥及民俗文物。

序廳位於中央大廳前端,陳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唐順陵石獅複製品),襯以黃河巨幅彩照,引導觀眾去領略由黃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基本陳列廳為陜西古代史之陳現,它以歷史為動線分為「三室七區」,分別展出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陜西文物;在精選的兩千多件珍貴文物中,有史前的彩陶器皿,春秋戰國的青銅器,秦一統天下的經機與兵馬,大漢的建築構件,盛唐的金銀器和唐三彩等,系統地展現了自一一五萬年前至一八四零年陜西地區的古代歷史。

專題展覽廳位於序廳西側,此期展出的是「陜西青銅器珍品展」和「陜西歷代陶俑精華展」。在青銅器方面,以「種類與用途」、「銘文與書法」、「造型與裝飾」、「隨葬與窖藏」與「青銅鑄造工藝」五個面向展出,展出青銅器二百六十件(組),整個展室給人一種厚重凝煉的感覺。而歷代陶俑精華展,亦以時間為序,依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代五個階段,分別呈現「神武鷹揚、氣勢古拙、神韻質樸、儀態軒昂、典雅華美、灰色凝練、餘光明媚」之主題,透過三百四十一件展物,說明陜西乃至中國陶俑的發展過程。

五、大唐芙蓉園

芙蓉園為唐代皇家林園,為重現盛唐風貌,中國於曲江投資十三億人民幣仿建此一大型園林,面積廣達十萬平方公尺,擁有全球最大的水幕表演場,及仿唐皇家建築群;園區透過「紫雲閣、仕女館、御宴宮、芳林苑、杏園、陸羽茶社、唐市、曲江流飲」等十二個景點,來表現「歌舞、女性、外交、飲食、仕途、茶道、民俗與詩歌」等文化主題,氣勢雖大,古韻難再。

在此隨處可看到高蹺、秦腔、舞獅及皮影戲表演,若欲觀賞「夢回大唐」大型歌舞,須另購票進入紫雲閣,據悉歌舞集盛唐風情,精粹絢麗奇幻,神秘激歡多彩,是現代唐風樂舞登峰造極之重現。雖未能一睹「夜舞長安」,卻於黃昏看到「皇苑巡遊」,這是水幕表演前的場序,帝后在馬隊、仗儀、宮女、官員等的隨護下巡遊,登上紫雲閣接受朝拜,如雷的「吾皇萬歲萬萬歲」聲,展現出皇帝的尊貴與氣派;禮後一行人進入閣中,準備大唐夜宴歌舞表演;同時間曲江池中也進行水幕表演,集聲光音效於一時。

        第五天:八月一日(二)

早上參訪興教寺,並於此處放生,隨後乘車赴臨潼,遊覽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兵馬俑」,再往華山夜宿蓮花山莊。

一、興教寺

興教寺位於西安市南郊約七十公里,以玄奘法師的墓塔及其弟子之慈恩塔、圓測塔等三座磚塔聞名於世。玄奘於唐高宗麟德元年(六六四)圓寂,葬於滻水之東,因地近皇宮,又於總章二年(六六九)改葬樊川少陵原,並修建五層靈塔;次年因塔建寺,肅宗題「興教」二字,從此取名興教寺。

清同治年間除三塔外,寺內建築毀於兵火,西元一九二二年至三四年間仿唐建築重修。進寺後可見正殿,碧檐舒殿,紅柱彩繪,殿闊五間,陳設有銅佛及緬甸贈白玉彌勒佛像一座。正殿後方是寬敞的四合院,植有梅、蘭、竹、菊;院北高台另有五間大殿,內院兩側各有跨院,東院名叫藏經院,藏經樓收藏草木本經及近代影印經書數千冊;西院名慈恩塔院,三座磚塔立於松柏之中,中間最高的一座是玄奘舍利塔,高五層二十三公尺,方形仿木磚砌,是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磚砌大古塔(與大雁塔齊名);塔底層北面刻有「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已模糊),記述玄奘法師生平事蹟;塔底層磚洞裡,放有清代泥塑玄奘像。西側小塔是玄奘弟子窺基的慈恩塔;東側小塔是新羅國國王子孫圓測舍利塔。在此三塔前,老師帶領眾等觀修玄奘法師的聖蹟,並繞塔念佛回向法界眾生。三塔北面有三間剎殿,內部陳設玄奘與兩大弟子石刻及「玄奘負籍圖」;另外,壁間懸掛「玄奘行程圖」及「古代中緬友好往來史」等圖表,說明佛法東傳的艱辛。

二、秦始皇兵馬俑

秦始皇陵園位於西安市東,臨潼區驪山北麓,是中國唯一坐南朝北的帝陵,因驪山溫泉之故,此地長年煙霧縹緲。一九七四年,村民楊培彥等人在打井時發現了殘俑,從此秦始皇陵逐漸展示在世人的面前。經由考古勘探,在陵園內外已發現各種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員的墓葬五百餘座;陪葬坑中比較重要的有:兵馬俑坑、銅車馬坑、馬廄坑、珍禽異獸坑、石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吏俑坑、青銅水禽坑,以及各種附葬坑等。另外,在陵園內外還發現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大量的宮殿建築遺址,整個陵園猶如一座豐富的地下文物寶庫。

經過多年的發掘與籌建,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於一九七九年正式對外開放,被譽為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博物館展覽重點有「銅馬車」、「一號坑」、「二號坑」與「三號坑」四處:

()銅馬車

一九七八年在陵寢西側約二十公尺處鑽獲金質馬飾,八零年底發掘出兩輛銅馬車,震驚全球。一號車又名立()車,為一雙輪、單轅結構,前駕四馬,車輿為橫長方形,寬一二六公分,深七十公分,前面與兩側有車欄,後面留門以備上下。車輿右側置一面盾牌,前掛有一件銅弩和銅鏃,車上立一圓傘,傘下站一名高九十一公分的銅御官俑。

二號車是四馬鞍車(即坐乘的車),車馬全長三一七公分,高一零六點二公分,車輿上有穹窿形的橢圓形蓋子,車廂分前後兩部份,前室為御手所居,內跪坐一御官俑,後室為主人所居。車輿內外繪有變形夔龍、夔鳳紋、流雲紋及各種幾何形圖案花紋。

(二)一號坑

一號坑為露天挖掘後再蓋展間的陳列廳,為一東西向的長方形坑,長二三零公尺,寬六二公尺,坑東西兩端有長廊,南北兩側各有一邊廊,中間為九條東西向的過洞(合計十一個過洞),過洞之間以夯土墻間隔,坑中呈現矩形的戰車、步兵聯合編隊。軍陣主體面向東邊,在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擔任護翼和後衛,東面三排武士為先鋒。九個過洞內排列著戰車與步兵,每個過洞內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戰袍,有的著鎧甲,中間配有戰車,每輛戰車後有御手一名,車士兩名,主體軍陣氣勢恢宏。

(三)二號坑

因一號坑露天發掘受損之經驗,二號坑採先建展間後挖掘的方式進行,全坑共劃分十四個長型探方。二號坑上部覆蓋的表土已被清除,棚木遺跡已揭示出來,考量陶俑色彩保存之不易,目前僅於幾處試行開挖;此處中右為一戰車方陣,每一方陣有戰車八列,每列八乘,共六十四乘,每乘車上有甲士三人,於車後橫列,御手居中,餘左右分立;御手身穿長袍,外披鎧甲,頸圍盆領(即頸甲),頭戴巾幘及長冠,雙臂前舉作牽拉馬韁狀,全神貫注凝視前方。

  (四)三號坑

三號坑呈「凹」字形狀,發掘面積最小。出土戰車一乘,馬俑四件,武士俑六十八件,青銅兵器三十四件,坑內陶俑以夾道式排列,是軍陣的指揮中心。此間的車馬俑,中間兩匹服馬昂首嘶鳴,外側兩匹驂馬頭頸外轉,造形神駿。古代一乘車上有乘員三人,此坑車馬俑卻為四人,是與他坑殊異之處。

        第六天:八月二日(三)

早上登遊華山,下午轉赴洛陽,夜宿拙耕園賓館。

華山,坐落在陝西省華陰縣城南,北瞰黃河,南連秦嶺,「遠而望之若花狀」,故有其名;又因其西臨少華山,故稱太華山。華山自古一條路,由北向南貫穿北、中、東、南、西五峰,又以東峰(朝陽)、南峰(落雁)、西峰(蓮花)最高,三峰突兀聳立,直入雲霄,壁如刀削,有「天外三峰」之稱。全程約二十公里,一路行去可經千尺幢、百尺峽、上天梯、蒼龍嶺等絕險要道。

北峰又稱雲臺峰,為總轄四峰衝要處,山勢崢嶸,三面懸絕,只有一嶺南通,故險要異常。峰頂有真武宮,依山為屋,疊起層樓,隱映於蒼松翠柏之間,周圍山色如畫,絢麗多姿。

中峰又稱玉女峰,位於金鎖關後,一旁經雲梯可達東峰,一路直下可上南峰,一彎曲繞可抵西峰,故名中峰。此峰頂有一道觀,道者四人長髮髯鬚,或在崖邊下棋,或於觀內習武,似有仙風道骨之樣。

東峰山頂朝陽臺,是華山觀日出的絕佳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