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期::專題研學-聖者的祕密~大佛頂首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暨七處徵心探源

(二十七)觀音廣陳

時哉

由聞思修證圓通

尋聲救苦靡不周

無分別中善分別

究竟入世真出世

 

子二、觀音廣陳

觀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三十二應化身、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皆是現證空性破所知障後證得圓通後,在世俗上的運用,屬於果地上的成就。

觀音菩薩受佛加被,以耳根圓通做為他修學方便,以阿難尊者為當機眾,因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依此作為修學教法方便。

或問:耳根與耳識有何分別?根塵識三者互相觀待,耳識藉著耳根將聲音(聲塵)引起,如眼識藉著顯微鏡(眼根)將境界納受過來,令眼識去分別。耳根是由耳識與第六識練出來的,如千里耳,以耳根納受千里之外的聲音,由耳識分別,如眼睛由顯微鏡去取境(將草履蟲攝取過來),由眼識去分別,眼根是色法非扶塵根,而是神經系統,耳根亦如是。如常聽音樂者,可聽出極微細高低音分別,必須要常常練,善將聲音攝受過來做分別,根雖是色法,但與心法相互觀待。

故有人雖投生為人,眼珠與你我同,但是淨色根不同而有陰陽眼或天眼等,那就是眼根與心識相互觀待,有那種心思觀待他的眼根,下一生就生起這樣的能力,外表上眼根都一樣,但眼力不同,有此種力量者,對境界有敏感力。觀音菩薩以心識去練耳根,令耳根善取,以水聲為修學,水聲聽得清清楚楚,時而澎湃時而低沉,聽出其中變化,學音樂者可依此來學,這樣的根力是宿世修持禪定而來。

丑一、作禮陳白

經文: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此乃規矩、禮儀、請法。

丑二、陳白之言分三

寅一、本師傳受反聞分三

卯一、古佛同名

經文: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

往昔恆河沙劫與他同名號的老師學習。與古佛同名觀世音。

阿彌陀佛亦有同名同號三十六萬億九千五百尊。有人問:吾人念阿彌陀佛名號,到底會去哪一尊阿彌陀佛的淨土?阿彌陀佛有他心通,知道我們念的是發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往生的阿彌陀佛。

卯二、從佛發心

經文:我於彼佛發菩提心。

在老師座下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才是成立大乘(成佛)的因,菩提心在大悲心基礎上,說我必須成佛,才可安立為菩提心。

故要成為解脫者或是輪迴六道,都是自己想得的,與發菩提心道理一樣。善財童子每見一位善知識都說他是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行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菩提心(想成佛的心),其他大悲心、出離心皆非佛因。

卯三、秉受法門

經文: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彼觀音佛教導觀音菩薩由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入三摩地,此時三摩地是修所成慧的階段,以止觀為修的內容,觀在止的成就上修觀,觀力成就是三摩地。由止所成三摩地或修觀所成三摩地,二者不同,要觀力所成的三摩地才能解脫。

入三摩地的修法是從聞思修,聞即由教理上得正解,聽了而懂教理才能成立聞。如周利盤特鼻根圓通,經文中有云:我缺誦持無多聞性。在僧團中每天要誦持、講經、說法,不可能沒有誦持、沒有多聞,所以不可以從經文的表面去認知,愚癡並非少聞而是聞了等於沒聞。故以前講經說法,法師大座講完,還得要講小座(分組複講),就是為了要成立聞。思是進一步以比量方式推理,確立所聞得勝解(殊勝見解)。修是依止觀門,串習而得勝解。

修止入之三摩地,可破煩惱現行;修觀入之三摩地,可破煩惱種(習氣)。但不論修止或修觀,所入三摩地時都有輕安現起。故輕安現起或是由修止或是由修觀而來,但由下文可知,觀音菩薩是由觀門而入三摩地。

卯一、初解三結先得入空分三

辰一、脫動塵

經文: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觀音菩薩以耳根為所緣,當聲音在耳識中清楚顯現時,此乃耳根能緣的功能令其顯現,耳根的功能能否自己生?不會,須經由對方講話(聲塵),透過能緣的耳根與耳識,並依第六識(五俱意識)同時生起,方能了知聲塵境界。若第六識專注他事而想,則雖有聲塵,亦是聽之者藐藐,有聽等於沒聽。可見成立為聲,必須有這些因緣和合而成。

心流如水,流入亡所(對象),心的生起一定要有對象,毘舍王佛的傳法偈:心本無生因境有。對境才能生心,對象沒有了叫做亡所,此處有二種說法:一、心流流入空性。二、出流(緣相)、入流(緣性),以法性(空性)為所緣,法相不見了(什麼都沒看見),故反觀自照(心以法性為所緣)。

不能以緣心或外境來言反觀自照,念阿彌陀佛名號便是向外攀緣。念佛是以妄止妄,以佛號的名言生起止息妄念,阿彌陀佛名號生起處與阿彌陀佛實際是不一樣的,世俗生起與空性面相不同,阿彌陀佛名號觀待對阿彌陀佛名言通達,才會生起對阿彌陀佛名號的執持,否則不信佛者,亦能成立對名號的執持,故顯現的與實際不同稱為緣起,顯現與實際同稱為空性。一切法的顯現與實際不同,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顯現與實際同則是「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入流:反觀自照,以法性為所緣;亡所:看不到法相。

耳根若不須觀待聲塵就有,則不必聲塵,若心識不生,則聲塵不生,聲塵不生則耳根不生,耳根不生則耳識不生,此皆相互觀待,連一粒微塵自體性亦無。知道萬法之生起來無所來,去無所去。

辰二、脫動靜

經文: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所入境界自相了不可得,謂之所入既寂。菩薩修學耳根圓通,以流水聲塵為所緣,聲音清清楚楚的顯現,此乃第一步修學,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流水聲;其次觀潺潺流水聲自相成不成立,若觀察證得無耳根、耳識及第六識自相之生起,才可成立水聲自相不可得。耳根、聲音、耳識等相互觀待,同時生起,自體不生。

聲音不能自己成聲,一切法似自體般的生起,卻不堪分析,無一粒微塵自相可得,如同渴鹿陽焰、海市蜃樓、水中月,觀力強者對於世間,能看到無實質的真實相。

當分析真實性空,十八界全空時,六道不可得,謂之出離輪迴。

或問因果安立在何處?就中觀宗而言,即在名言我上安立,名言我即是第六識對著五蘊去生起一個我的概念,因果業力由此而安立,安立我的名言令身心去做我事,手要去拿杯、腳要走路等等……

所入既寂:所入者包含聲塵與耳根。動靜二相,或動相如水聲、或耳根生起動相。靜比喻未聽見任何聲音,或耳根根本未生。動相不生好理解,靜相為何不生?靜觀待動而生,動相若不生則靜相亦無。

辰三、脫聞根

經文: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如是漸增指的是修學能力越來越強,聞所聞盡指能聞、所聞了不可得。能聞者是耳根,所聞者是聲塵,二者互相觀待,自體性了不可得,如禮佛偈:能禮所禮性空寂。慈悲亦如是,所謂緣苦眾生是慈悲,那麼緣苦是否稱慈悲?不一定,朱門酒肉臭,政府官員難道不知民間疾苦嗎?知!但不一定會生起慈悲心;再如住垃圾堆者是否會生起不淨觀?不一定!阿公阿嬤也知道人生如夢,但與生起無常觀是兩回事。他必須成為所憐憫的對象,能憐憫的心才可生。慈悲自相空,修不淨觀者在不淨中生起出離心,如此才可成立為不淨觀。

所憐憫的對象要如何成立?眾生恩德如母親,形象如唯一愛子,其苦生起才可成為所憐憫的對象。而慈悲也必須安立在解脫輪迴上,慈悲與愛不同。大慈大悲是不捨一人的慈悲,慈悲無量是對著無量眾生慈悲,故在八十八佛中稱讚佛:大慈大悲憫眾生,大喜大捨濟含識,相好光明無等倫,眾等一心皈命禮。對於未生起大悲心量者只能說慈悲喜捨無量,有出離心者,生起的慈悲心才是真正慈悲心,因為知道解脫是最快樂的,對著親人般的有情,生起動機上為令親人得解脫,此方是真正的慈悲心。此時即使在世俗上只是奉養父母或者養育小孩,給他們穿衣吃飯等,比恆河沙人所做功德總和還要多,此是慈悲心與大悲心的功德。

在勝義上觀察無一法可得,在世俗上則全部顯現。菩薩度眾生,必須在世俗上忍受痛苦,或陪伴成長,或代眾生苦等,才有度化的機緣。痛苦是有的,痛苦如水月般生起時,仍然會受到痛苦;世俗所顯現的苦,可以以母親與孩子一同成長來比喻,母親在孩子有苦時不會獨自享樂,如同孩子數學不會,母親努力自學,並帶著成長,謂之代苦。並非將孩子的苦拿來受,此在業上說不通,乃是共同承擔概念,母親看到孩子苦,心比孩子更苦,如同菩薩看到眾生墮落,內心比眾生更苦。

卯二、次解二結成法解脫

辰一、脫覺觀

經文: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聞到最後是無相可住,聲塵自相住不到,耳根相住不到。能覺(耳根)所覺(聲塵)自體皆無。

辰二、脫重空

經文: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對空的覺悟是圓滿現證,而且所空的法亦無自體性可得,唯識派則認為所空的法是有自相(圓成實),中觀宗則認為圓成實亦自體了不可得(空空)。佛講到唯識義理,萬法皆為心識所生起,應是對某類眾生而言,這類眾生對世俗五欲六塵無法捨去愛執,故言萬法只是心識影相,如此安立唯識宗義,萬法如夢般,事過境遷後,當時種種只能以回憶的方式來顯現,以外境不成立,而破人我、法我的貪愛,安立唯識宗義。

能空的心識與所空的境界皆自體了不可得,能空與所空不過互相觀待,證空性心識亦是觀待空性才可生,非有一個證空性自相的心識。

卯三、後解一結俱空不生

經文: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生滅也了不可得。滅指空性,不是有一個空性在那裡自己成立,也不是有一個境界叫什麼都沒有,諸法自體了不可得,空靈靈的義境顯現於現證空性心識之前。故生也滅、滅也滅。此種空性義境現前,才是真正空性慧的成就。(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