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期::共修研學-菩薩清淨的行持

華嚴經淨行品(二)

編輯部整理

清淨行持遠二障

智為先導無過失

願力能使行利眾

無漏廣大佛子行

 

此處先明甲一、乙二之丙一、總問三業離過成德,身口意三業,遠離一切過失,成就一切功德,修學成就的因為何?

經文:「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

常言道:有心非名為罪,無心非名為過;無心還分小過、大過。孔子曾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可見學易能檢點自己不犯過失,孔子謙虛的說能令自己不犯大過。由於有情眾生觀察力薄弱,且深具我愛執,所以要找己過是難的。由易經中開發見地,知過失會帶來凶險,故常檢點己過。日用平常已數不盡的無心之過,何況其他有心之罪?

《了凡四訓》中記載,呂宰相告老還鄉,遇到鄉人喝醉酒檔住他,還辱罵宰相一頓,當時呂宰相不與他計較。可是那鄉人認為宰相他都敢冒犯了,還有什麼不敢;一年後犯了大案將被處斬,呂宰相後悔當時未將其小懲而大誡,而只在乎養自己的厚道,卻造成他目無法紀的過失。可見無心過失多,除非對法有勝解,否則難以檢點。

無過失的身語意,是下面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九條的總說,一總九別,下述此九條如何成就無過失身語意業,以下為佛之十種無過失的三業:

第一、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身語意不惱害別人,是無過失的第一步。例如:身體不做惱害人的動作,若垃圾亂丟等,破壞乾淨環境,妨礙了別人。懂得收斂時,嘴巴也不會惡口、妄語、兩舌、綺語,心也不會起不利人甚而妨礙他人的心念,即使無心之過亦不可有。

試問以什麼標準來反省自己?以慈悲心來反省自己,凡事有否為人著想,生命的意義是為了拔除別人的痛苦,予人安樂而活著?是否為了充實利益別人的能力而活著。不但如此,身語意業也不會因眾生惱害而起惡造作,且能廣結善緣。所謂仁者無敵,不僅不會惱害別人,且身口意也不會為人所惱害,不遭魍魎鬼魅的傷害,亦不遭橫死等。

第二、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如何不去毀他人。清涼大師說有慢心的人就會毀謗他人,總認為別人不如我。所以有慢心的人,有我慢、過慢、增上慢。就算對方比我強,也會說有什麼了不起,不能謙下心來跟他學,甚至對他毀謗。所以說你如果尊重他,你就不會毀謗他、傷害他。若將慢心去除,能得不可毀的身語意。易經上謙之一卦、六爻皆吉。謙者得到的都是擁護,不去毀傷他人,不會被人所毀傷,這是謙卦的功德。其他的卦象則無此殊勝,謙虛特別是受教的那一分,對他人看得重。

第三、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由於邪見會破壞身語意的善造作,將人引入地獄道受苦,且生起善心極難。有了正見的力量,三業不被破壞,有造作善業的力量。

第四、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此須不疑的正見,退轉的原因是當正見力不足,生起疑心,懷疑學儒、學佛的出路,則退轉。尤其沒有善友的助緣,正知見不堅固時,更易退轉。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是不被破壞的道力,五力是能增上而不退轉,此即不疑的力量。不疑的正見生起要多多親近善友,否則都退轉。過去的風光無用,唯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退轉。即使往生了也要持續不斷的學習。所以,云何得不退轉?清涼大師說就是破疑。當你的左鄰右舍東說西說時,久了你也會生出對正法的疑惑,以為出路不在正法的學習上。

第五、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由於不疑而生起不會動搖的力量。小乘人在初果位斷三結時,大乘人在入見道位初地時,方破薩迦耶見、隨眠疑、戒禁取見(三結)。薩迦耶見是俱生執我的心,在證初果時可知所執的我了不可得,戒禁取見是非因計因,不是解脫的因,當成是解脫的因。隨眠疑是指疑惑不會再生,即使全世界只剩他學佛,也不會生起對佛教的疑惑。在證初(地)果位時,最重要的斷除,是這三種斷除。

第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由於不疑惑所以修行的道力轉強,連帶著身體行善的力量轉強了,口能說法的力量也轉強了,意樂造作善業的力量也殊勝,謂之殊勝身語意。

在行持正法中如果發生障礙時,很容易對佛法生起疑惑,潛藏對佛法疑惑的種子一大堆,此時不但不疑惑,且修學的心力更為增上,語業也以智慧為本質而成就辯才,身業則不疲不厭造作善法,謂之殊勝的身語意業。

第七、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清涼國師明重在治貪,心常不清淨(擾動),是因貪心作崇,要除掉對世間貪愛的那一分,才能得清淨的身語意業。若能破除對三界的貪愛,三學的體性轉為清淨,此即清淨的身語意業。尤其以殊勝身語意來廣作善法,得很大福報時,是否還維持著清淨三業?

第八、云何得無染的身語意業反之即是無染的三業,亦即不被我愛所染著,且不受大惑所染。

第九、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以智慧攝持身、語、意業,此即破癡。何謂智?乃對因果的觀察,自體有無的觀察,各種利益有情的觀察;所以有各種無過失的三業,亦即欲得無過失的三業,是以智為先導。

說到智首菩薩請問文殊師利菩薩:要怎樣使自己身、口、意三業離過成德,並且修行能有所成就。應該重視什麼因呢?什麼條件呢?在甲一乙二的部分〜陳所疑之問,把這三業離過成德這十條稍作說明。

身口意三業要離過成德,德是一種能力,能成辦事功,且使自己遠離過失、煩惱。若只有遠離瞋煩惱、邪見煩惱、疑煩惱、貪煩惱、癡煩惱,菩薩所得的身口意三業清淨,阿羅漢亦有,阿羅漢沒有遠離煩惱,他怎麼出三界?既然成就的功德都一樣,菩薩還有什麼特殊功德?菩薩所得到的無過失身口意,是由於遠離煩惱使意業清淨,而身口清淨是由意業而來,這分阿羅漢有故,那菩薩與阿羅漢的差別在哪裡?

菩薩的三業清淨,是去除所知障的清淨,所知障是煩惱熏下去的習氣,也是身口的惡作所熏下去的習氣,這些習氣是不會生起我執的煩惱,亦即能將法顯現為實有,但內心不會生起我執無明,如同酒瓶酒精倒光了,雖無酒的殘存但還有酒味。這些我執無明與身口惡造作所熏下去的習氣,就算把煩惱障破除,這樣似煩惱的障礙還是會顯現。如同羅漢的心中沒有煩惱,但由於習氣薰染,有的阿羅漢因為過去做猿猴,有此習氣,所以走路用跳的,有的阿羅漢慢心的習氣在,雖無慢心的煩惱,確有似慢心般的顯現,舉例來說,賓陵伽婆尊者對河神說:「小婢來!我要渡河。」由於河神往昔作過他無數次的卑僕,佛要他跟河神懺悔,他還是說:「小婢來,我向你懺悔。」如果尊者沒有過失,佛何以要他向河神懺悔?另外舍利弗帶瞋的習氣,如羅侯羅與舍利弗一起出外托缽,因為羅侯羅的輩分低,名聲小,大家只看到舍利弗,當然舍利弗的供養多,羅侯羅的少。羅侯羅因為吃不飽,就向佛陀說。佛陀就把舍利弗找來,說他吃了不淨食,話還未說清楚,舍利弗二話不說,運用神通將肚子裏的飯菜都吐出來,心想:我不吃總可以吧!此舍利弗瞋的習氣,由於過去做毒蛇的瞋習猶在,雖然已經證果成為尊者,雖無瞋心,然瞋習猶在,此仍然有過失,而非罪業。

如此可知習氣是安立在心不相應行法,不是安立在心所;安立在心所的無明,那就是煩惱障;今安立在心不相應行法,所以它只是有這種氣氛,沒有這個心,有過失卻沒有罪業。

所以一位君子,仍須用禮來節制習氣,就是希望能對治習氣。所以,孔子講君子之道的時候,也是要有禮樂的教化,不只是有仁心,還要訓練君子的威儀,那些有過失的形象,都能在禮樂的熏習下被對治。

是故菩薩在度眾生時,經過不斷的歷練,在生起空性智慧破所知障的時候,習氣就能對治。所以,三業離過成德是這種離過,否則菩薩的身語意三業清淨與阿羅漢無別,則無須讚歎大乘道。

接著說佛十八不共法,不共菩薩之處,配合三業離過成德。

一、身業無誤失迦葉尊者在緊那羅神彈唱時,跳起舞來,乃因多生以來做過歌伎,在場許多禪坐的尊者不知大師兄何以如此走作?佛知是彼習氣而非煩惱。身業無過失,就是破所知障,顯現身業無過失的那一分,然菩薩尚且做不到,唯有佛。

菩薩破不到所知障,二乘人更破不到。二乘人所顯現過失的那一分,佛不會深深的訶責,因為那不是他的能力範圍。例如牛尊者(憍梵波提尊者),因為他吃東西,會出現如牛吃草般的哞叫聲音,這也是他過去生中口業的習氣所薰下,佛告訴他不要出去托缽,怕他遭人毀謗、使人造罪。所以真正顯現出身業無誤失的那一分,唯佛有故。

二、無卒暴音指口無失,是指說話該高音就高音,該低音就低音,該強音就強音,該弱音就弱音,該如何就如何,不會有突如其來過去習氣的顯現,而且恰如其分的符合對方的需求,叫無卒暴音。

三、無種種想指意無失,度化眾生冤親等沒有偏失。度化眾生完全看機緣,沒有眼前顯現可恨、可愛的相。

四、無不定心是指不會從空性上出定,叫那伽定。經上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所以佛沒有出定相,在入定中又可以做世間事,這當然是不共菩薩與阿羅漢的。

五、無忘失念是指度眾生該用什麼法,佛可以立刻生起,即使那個法,佛偶爾用之。例如維摩詰居士去度賭棍的時候,菩薩是不賭博的,可是一旦示現是沒人可以贏他的。這是指無忘失、不共的證量。

六、無不擇捨善於抉擇取捨諸法,抉擇的那一分是入世,捨掉自相的那一分是出世,這是佛不共的境界。

七、欲無退指度眾生的心意是不退的。

八、念無退緣念何法能利樂有情,不論遇到什麼障難,這種能力是不會退失,能任運生起度眾的善巧方便,此能力不與菩薩共。

九、精進無退是就勇悍心的那一分說,雖然佛以佛眼觀眾生極為難度,即便眾生墮入地獄,須長劫酬償惡業,佛入地獄去度眾生的那一分勇悍心是不變的,不會生起絲毫退倦的心,這是佛與菩薩不共的地方。

十、定無減生起不論是世間定或出世間定,生起各種的三昧時,可以運用各種的三昧,生起世間各種的神通。

十一、 智慧無減就能破煩惱障跟所知障的那一分,佛的智慧絲毫無減。

十二、 解脫無減就破惡障而得到解脫的那一分也無減。這也是與菩薩不共的。

十三、身業智為先導;十四語業智為先導;十五、意業智為先導:以智為先導,同時生起世俗與勝義的那一分的認知作引導,才有身的造作、語的造作、意的造作,同時生起世間的認知,同時明白它的無自相。

在《觀無量壽經》中,韋提希夫人得度的因緣到了,頻婆娑羅王受佛光灌頂而證三果,這時佛的微笑別具意義,身業是被智慧所引導,連那個笑都是,佛在舉手投足,連笑都是有含意的。

十六、知過去此是宿命通,知自己及眾生的過去,並且以現量的方式生起。所以,佛在講起往事的時候,是以現量的方式呈現,不像我們是以比量或非量的方式呈現。所以有人問佛,假如我布施時,會得到什麼果報,佛能以這一分而說出未來種種的果報,前提是須懂得珍惜當前的因緣,不要被瞋恨與邪見煩惱所破壞。

十七、知未來是天眼通,不但知自己的未來,也知眾生的未來,《法華經》中佛授記某人幾大劫以後會成佛,那就是知未來。而且把他的國土說的很清楚,以現量方式呈現,這與菩薩是不共的。

十八、知現在是能通達現在,任運破煩惱障與所知障,也通達有情現在身心狀態的這一分,佛是與菩薩不共的。

以上是三業離過成德,配上無過失的身語意業、不害的身語意業、不可壞身語意業、不退轉身語意業、不可動身語意業、殊勝身語意業、清淨身語意業、無染身語意業、智為先導身語意業,這就是智首菩薩問如何得到佛的十八不共法,南亭老和尚的表解。清涼國師說:無過失是意業清淨,身口自然清淨,遠離貪、慢、愛、瞋、邪見等等,更重要的是不但要遠離煩惱障,也要遠離所知障,才是真正的身口意無過失。(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