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期::共修研學-小止觀導覽
小止觀導覽(四十八)
心爾整理
根本後得輪替修
空性證悟相續生
一旦因緣成熟後
二障齊破正等覺
第六章 正修行
論文:五、作作:若作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如此作?
作作就是辦事,首先須講究的動機,我現在為了什麼因素要去辦事呢?
論文:若為不善無記等等事,即不應作。若為善利益事,即應作。
須知善與惡的定義,方知善與惡的行相,由善帶來安樂,由惡帶來痛苦,方談得上斷惡修善。善能降伏自己的煩惱,且有利於人或於未來有益謂之善。然在了凡四訓積善之方行善要論正中偏、偏中正,重點乃辦事時須考量是否真能利益他。以上是世俗面相觀察,以下是勝義面相的觀察。
論文:云何名作中修止?若於作時,即當了知,因於作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
觀察作作生起的善惡等法,此善惡須與作作相互依靠才能生起,若無作作則依作作而生的善惡等法不生,此之善惡等法體性了不可得。以上明作作中修止,將心安住在這樣的概念上(亦即止於空義上)。
論文:云何名作時修觀?應作是念:由心運於身手,造作諸事,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作。反觀作心,不見相貌。當知作者及作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若於止上修觀,想著由心運身手,造作種種的事,觀待這些造作方能生起與造作有關的一切善惡等法,反觀能作作之心無自相可得,因為能作是觀待所作及作者(三者互相觀待),而作之善惡亦是觀待作才能生,皆自體不可得,無一法可得畢竟空寂,為之作中修觀。以拜佛例明世俗及勝義的觀察,當我們拜佛之時,內心是希求別人的恭敬、別人的供養,或是為了富貴名利、事業順利等來拜佛,這拜佛就是惡法。若藉著禮拜來表達對佛的恭敬,以及從禮拜當中顯現佛的功德、降伏我們的傲慢甚至引發十大願王的觀修,這樣的禮拜就是善法。以上是世俗面相善惡的觀察。若是勝義面相的觀察,在拜佛中修止,就是要觀察此禮敬的心與禮拜的動作是互相觀待的,藉著禮拜的動作明禮敬的心;藉著禮敬的心明禮拜的動作。亦即是這樣的心,必須用這樣的動作去表現;而這樣的動作,才能顯現這樣的心,這兩個是互相靠的。若修觀則詳細觀察拜佛之禮敬動作與禮敬的心二者是相互觀待才能生起,且禮敬的心是觀待禮敬的對象才能生起的,當你對佛的功德不能如實了知時,禮敬的心要如何生呢?禮敬的心不能生起,禮敬的姿態又如何生呢?對拜佛法行認知的越細膩,以名言的方式通達其殊勝時,則禮敬之心、禮敬之動作與禮敬功德互相觀待而生,一一自相皆了不可得。在世俗上是:念佛一句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在勝義上是:能禮所禮性空寂。觀待於所禮才有能禮;觀待於能禮才有所禮。沒有所禮,哪能成立能禮呢?所禮的對象不能成為心中的所禮,能禮的心怎麼出來?而若不是在名言上通達,如何生起能禮的心及所禮的境呢?所以是自性空寂,皆要觀待名言才能生起。
論文:六、語者:若於語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語?若隨諸煩惱,為論說不善無記等事而語,即不應語。若為善利益事,即應語。
說話之前要有動機攝持,應思維我為了什麼要說話?是否會引發對方或自身的煩惱?摧毀對方或自身之善根?或是能引發對方或自身的善根福德?這些都是要觀察的。儒家亦強調要作一位謹言慎行的君子,孔子云:「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可知在世法中,謹言慎行是福報生起之處。
論文:云何名語中修止?若於語時,即知因此語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語心及語中一切煩惱善不善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修止。
觀待語會有與語相應之善惡等法,語亦是觀待煩惱善惡等法成為善語或惡語,如此能由語所生或功德或過患。語所生的禍跟福,也是要觀待與語相應之煩惱善惡等法,觀待語的善才有福,觀待語的惡方有禍,謂之口為禍福之門,所以自相皆不可得。誠實語、和合語、柔軟語、質直語是觀待於善、觀待於正見、正念才能生起的;惡口、妄語、兩舌、綺語則是觀待於煩惱、惡、邪見才能生起的。了知一切皆自相不可得,妄念之心自然止息,是名修止。
論文:云何語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覺觀,鼓動氣息,衝於咽喉、唇、舌、齒齶,故出音聲語言。
止後仍須修觀才能得到殊勝正見。如何於語中修觀,由心覺觀是心想說話,能鼓動氣息,衝於咽喉,經由唇、舌、齒齶發聲,言語實乃心聲,所謂相由心顯,沒有心裡的發動哪會由唇、舌、齒齶而發聲,此二者是互相觀待的。
論文:因此語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語。反觀語心,不見相貌,當知語者及語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心裡所想而表達語言,由語言而生善、惡等法,就名為語。
反觀語與心,二者不見相貌,語觀待心,心觀待語,自相不可得,互相觀待而生,想說話的心,與由心所說的話二者互相依靠無微塵自性,畢竟空寂,謂之語中修觀。
論文:以上六義修習止觀,隨時相應用之;
上來已明歷緣對境修的六種歷緣(行、住、坐、臥、說話、辦事)之修學法,在後得位修學止觀時,應隨緣使用,掌握原則、要領、心態及修法,能幫助我們在世俗上成就佛色身的功德,亦即在勝義上成就佛法身的功德。
論文:一一皆有前五番修止觀意,如上所說。
行、住、坐、臥、說話、辦事皆有五番修學止觀的行相:一、對治初心粗亂修止觀:止觀修學先治初心粗亂,亦即斷惑先由粗相斷。二、對治心浮沉修止觀:沉是沉沒、昏沉,浮是掉舉、散亂。障止的浮沉,其對治法很多,然障觀的浮沉要如何對治呢?無法修觀,乃因止力不足,須返回好好修止力,止修成了方能建立勝觀。三、隨便宜修止觀:在修止時要對治止中的沉掉,進而依著止的方便修學觀門,然由於觀中亦有浮沉等現象,須加強止來資助觀門的修學,所以修止、修觀沒有一定,視需要而調整之,此為隨便宜修止觀。四、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細心乃指細惑,定中雖是空靈靈的境界生起,然是分別心顯現,須是無分別現證自相空,所顯現空靈靈的境界方為究竟,然須經煖、頂、忍、世第一,到忍位之時雖然意境呈現的非常明顯,卻是帶著分別心去呈現的,最後要超越那分別的界限,以無分別的方式顯現,此之過程還須不斷的修觀。五、均齊定慧修止觀:此時以無分別智顯現空性時就是均齊定慧,於小乘為證初果,於大乘為證初地。(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