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期::專題研學-聖者的祕密~大佛頂首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暨七處徵心探源

二十五圓通暨七處徵心簡介(十七)波離身識

時哉

不入非法徒眾
不觸可欲境界
約身制心持淨戒
身識性空證無漏

 

寅十、波離身識
卯一、作禮陳白


經文: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優波離翻成中國話叫做上首,嚴持淨戒,為大眾綱紀故。向佛作禮並陳白所悟。

 

卯二、陳白之言
辰一、親見成佛


經文:我親隨佛,逾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


佛為太子時,優婆離為東宮執事之臣。佛出家,彼(優婆離)亦有失職之咎,故隨佛出家。但因為並非國王所派遣,所以不在五比丘之列。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者,淨飯王派遣五臣隨侍已出家的太子,五臣先後離去,惟優波離始終不離。


八相成道其中之一有苦行,亦即必須要有這六年的勤苦,才有度化苦行外道的因緣,或打破世人以為苦行才能解脫的迷思。一般看到的是釋迦牟尼佛修苦行,修到最後發現苦行不了道,所以放棄苦行,以為釋迦牟尼佛先走了一段冤枉路,後來終於歸正道。然事實並非如此,是釋迦牟尼佛觀察必須要有這些苦行,方能利益眾生,苦行是利益有情的方便,因為若沒有修過苦行,修苦行的人聽不下你的教誨。所以有時度眾生,眾生的苦必須要跟著吃,這是菩薩四攝中的同事攝,有時必須要去吃這些無謂的苦,否則感動不了這些修苦行者。優波離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


解脫世間諸漏何以貪欲為主?世間輪迴皆是貪愛所招,所謂欲界欲愛,色界色愛,無色界有愛。唯有通達空性才能破愛,愛不重不生娑婆,對治貪愛的根本唯有通達空性,知萬法無有自相可得才能破除愛,若自相的執著不能破,愛是不能破的,愛不能破,觀待愛生起的瞋也無法對治,觀待愛、瞋生起的等流和分位煩惱也無法對治,關鍵都在愛。 雪公老師云:佛家最怕講愛,可是外道偏喜歡說愛,須知小愛小煩惱,中愛中煩惱,大愛大煩惱,佛法所講的是慈悲,是從出離心生起的慈悲。所以解脫世間貪欲諸漏是指現證空性,沒有現證空性是無法解脫世間貪欲諸漏。


辰二、秉戒得果


經文: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


承佛授以二百五十條比丘戒,行住坐臥四威儀各具兩百五十戒,這一千條戒律配著攝律儀戒、攝善法戒以及饒益有情戒,共為三千。三千威儀是對著身殺、盜、婬,口妄語、惡口、兩舌、綺語,以上是七支,各有三千條,共二萬一千,再配合上貪、瞋、癡與等分,合成八萬四千細行。等分是貪瞋癡均等。


性業遮業,性業代表本身就是罪業,不待制止,犯則成業,如殺盜婬。遮業體性非惡,然能引惡,故佛遮止,如飲酒雖非罪業,然佛遮止,為何佛要遮止?若喝了酒,就容易犯下殺盜婬妄的罪業。


佛制酒戒的由來,乃當時有位善來長老,降伏了毒龍,村民們非常高興,以「無色酒」來供養長老,善來長老喝了很多酒,離開村民家後,醉倒在地。佛陀行過趁機說法,佛云:喝酒會讓修行者的智慧消失,失去自持的力量,也會破壞莊嚴端正的形象。從此,比丘僧團中就有了不能飲酒的戒律。


阿羅漢雖證果,但業未盡而情空,亦即有世間的領受等流果,但無異熟引業,所以不會有投生六道情形,除非他有願再來。釋迦牟尼佛是隨機制戒,當時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時並未制戒,後因僧團人數漸多,應有軌範以利修學。


身心寂滅,成阿羅漢。所謂身滅、心滅,乃觀身心自相了不可得時,身心自相寂然不生,亦談不上滅,如此則證得阿羅漢果位。


辰三、蒙佛印許


經文:我是如來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為上。


綱是統領,紀是維持,尊者是如來僧團中紀律之統領維持者。因為尊者持戒修身,眾人皆以之為模範,堪為僧眾糾察師。所以如來親印尊者之心,許為心戒清淨。持戒修身,亦是僧眾推尊為上首。


卯三、結答圓通


經文:
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執持戒律約束身心,身受約束不行非法,並觀察身識自相空,身得自在。身識無法自己生起,生起必須依靠身根、境界,以及名言的認知。而身根與身識的生起相狀有何差別呢?身識是依身根觸境了知境界之冷暖、輕重、澀滑,但身根的能力必須觀待身識才能生起,是被身識訓練出來的。身識在冷暖、輕重、澀滑的境界中,能有了知的能力,就像在冷氣房中,覺得我快要感冒了的認知,這是身識生起的相狀。身根能夠體會風的微細,身識能了知風所造成的影響,如醫生按脈搏,由身根可以知道脈搏跳多少下,但身識可以知道此人是屬於燥熱還是虛弱?是迴光反照?還是體力很好?或者在按脈搏時通達此人的心是好心抑或壞心?可以通達是不是修行人?從與對方的握手當中,立刻通達對方是否誠意。(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