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期::活動報導-大專生的歷練—兒童生活體驗營

生活體驗營餐前觀修(上)

大專生

師生共成的團隊

誠意護持的義工

法輪食輪一起轉

餐餐觀修不消福

二0一二年七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七日

清淨快樂的用餐

清淨心,顧名思義,便是保持一個純潔乾淨的心態,藉由去除貪、瞋、癡三毒來達成。而我們要如何才能在用餐中對治這貪、瞋、癡三毒呢?

首先是貪毒,看到好吃食物便拼命夾拼命吃即屬此類。只吃我們自己喜歡吃的食物,營養可能失衡,最慘的是我們可能在其中增長貪欲,最後甚至會變成一個頤指氣使,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情況啊?所以,我們應該要克制自己,在挾菜時多想一些,多想一下別人是否也會想要吃這道菜,這不僅可以克制自己的貪念,更可以培養為他人著想的心。

再來便是瞋毒,沒吃到自己喜歡的食物,可能讓我們生起不平之氣;相反的,我們要心平氣和,想到在荒涼貧瘠落後的地方,有多少人一輩子沒吃過美食,乃至於餓著肚子,有一餐、沒一餐。

最後是癡毒,執著自己是最重的癡心,因此做任何事不能只想到自己,不去注意別人的觀感。若我們能講究吃飯的禮節與威儀,獲得別人的好感,藉此可遠離只在意自己的癡心。

保持一顆清淨心用餐,便從去除貪、瞋、癡三毒開始。最後,請大家將師姑及學長們,辛苦準備的飯菜吃完,保持一顆清淨心來享用這一餐,將是人生最幸福的事。(吳承軒)

餐前禮儀入座前應有的禮儀

吃飯的規矩與禮儀,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入座前,儘量保持安靜,即使有事交談,應輕聲細語,魚貫而入。不可以大聲喧嘩、吵鬧或者嬉戲。

二、入座後,不應竊竊私語,要安靜的等待他人入座。

三、坐著的時候不可以彎腰駝背,等待其他人入座的時候,雙手應該放在大腿上,不可以翹腳或抖動雙腿。避免影響到其他人吃飯的心情,同時也培養自己的定力。

四、吃飯時,手不可以放在桌上,應該要把碗拿起來,以碗就口。心要靜,細細品嚐食物的美味。

五、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每粒飯都是農夫辛苦種的,而美味的飯菜更是師姑師伯們在沒有冷氣的廚房中,揮汗如雨,且很用心煮出來的佳餚。我們應懷著感恩的心,惜福的心,培養自己成為人才的心,吃下所有碗裡的食物,不宜留飯粒或菜渣,也不應挑剔或批評食物好不好吃。

六、飯後以衛生紙擦唇上油脂,並將碗中殘油擦乾淨,且依序將碗筷放回清洗桶。

進餐就是一種學習,一種修行。講究自己用餐的威儀,多體諒別人的辛勞,多珍惜大自然的食物,這就是「道在日用平常中」。(丁以恩)

用餐威儀

人人都有一張嘴,拿來做什麼用途就是看自己了!表面上它只是說話跟吃飯,但其實含藏著很大的吉凶禍福,如果善用這個嘴巴,能巧妙的趨吉避凶、離開痛苦,獲得快樂。

我們常說禍從口入、禍從口出,實際上我們應該詳細的說:病從口入、健康也從口入;病從口出、禍也從口出。假如我們吃了有毒的食品,例如:油條含有阿摩尼亞,外面餐廳用大量的油,煎炒煮炸,那些油都是飽合高分子的油脂,吃進體內轉成酸性,令人容易得到癌症及其他的病變;再者,餐廳買的蔬菜水果常沒有清洗乾淨,而殘留農藥及化學肥料,吃到後破壞健康的細胞,使中樞神經麻痺,便利商店賣的礦泉水只要上升兩度C就會釋放毒素,外面的果汁跟飲料都含有大量的色素跟防腐劑,容易引發肝硬化及肝腫瘤,前陣子在大陸流行的將牛奶摻入三聚氰胺,或者是將餿水提煉而成的麻辣湯包,以及用地溝油炒成的佳餚,樣樣是致命的毒物,吃了上述這些都叫做病從口入。若能吃到健康的蔬食,這裡面包括來源清淨、沖洗乾淨,再加上愛心的料理,吃了這些營養的食品,叫做健康從口入。

所以嘴巴能夠創造健康的身體,以及瘦弱多病的身體,其次嘴巴也能創造身心的福報,以及身心的災難,嚴格來說禍從口入、福也從口入,禍從口出、福也從口出。

若說了傷人的話、謊話、無意義的話、挑撥離間的話、傷天害理的話、不合事實的話、維護自己名利的話,容易招致災難,得罪了君子就失去了可貴的朋友,得罪了小人就吃不完兜著走,這就叫作禍從口入,原有的福報也被這種沒有口德的言語破壞了。古代有些聰明伶俐的讀書人,原本可以功成名就,只因為喜歡說尖酸刻薄、調侃別人的話,最後演變成窮途末路、一生潦倒,這叫禍從口出。

若講究說話的口德,說誠實語、柔軟語、和合語、有意義的話、幫助他人進德修業的話、凝聚團隊共識的話、讓人奮發向上的話,很容易招感別人的友誼與好感,長輩也很喜歡提攜這種人才,這叫作福從口入,而原本有些的災害也因為擁有好的口德也消弭於無形,這叫福從口出。

總而言之,我們要選擇的是健康從口入、福報從口入;病痛、禍患、災難等從口出,過著幸福健康美滿的人生。(唐維典)

志於道的用餐

志於道?何謂志於道?「志」是心之所之,「道」是內聖外王的大道,學習中華文化,內化之後能成為有格局、有氣象、有風采,對這個社會能有所貢獻的人。

讓我們從論語來了解志於道的用餐,孔子談到:一個讀書人,若專心地追求成聖成賢的大道,卻以自己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為恥辱,那便不值得和他討論道。可見人生的重點是內涵的充實,而非外在的飲食,另外的追求。

在孔門裏就有這樣風采的人物,在論語裡孔子稱讚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在外人看來如此貧困的生活,為何顏回能甘之如飴?因為他懂得安住於道上的學習,好比解開一題困擾很久的數學題目,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又好比我們在這幾天的學習,尤其是知難行易的常禮舉要,若能知道養成禮節與習慣的好處,並貫徹於生活平常,不是只有在這邊做而已,回去依然要將此良好的習慣保持下去。特別是上課聽老師講課,除了更專注的學習,並做筆記,有問題時舉手發言,而不要我、我、我的亂喊,養成有氣象的讀書人,會是這幾天最大的收穫。

有了內在涵養,也需懂得如何與人相處,並不因別人穿得不好、吃得不好而取笑別人,而不與他接近,說不定他的刻苦耐勞,很有向上學習的動力會讓他更有成就。即使吃美味的食物,穿莊嚴的衣服,更要珍惜這樣的福報,專注在道上的學習。

以惜福感恩的心,讓它成為向上的動力。讓我們心在道上,來享受這一餐。(余紹永)

為人子坐不中席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但是每日的三餐,其實不單單只是填飽肚子而已,也是需要講究規矩的,例如用餐的時候,入坐的次序、坐的位置、姿態等等都包含著許多的道理在裡頭,〈曲禮〉中有提到:「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

坐不中席簡單的來說就是在講究吃飯時坐在桌椅的席位。

在家中,小孩子就不應該坐在主要的位子上,因為主要位子在家中是父母尊長所坐的,由輩份比較小的小輩來坐就顯得很不禮貌。同樣的,到外面坐客,人家是正式宴會,他首要位子是留給主要的客人,你是不是主要的客人呢?如果不瞭解而隨便坐,很容易招來人家的笑話。

我們學禮只是個原則,「坐不中席」是一個原則,除了入席以外,其他凡是講禮節的場合都要注意,譬如到朋友家,在座有三、五位以上的客人,那你就要看房間的方向,愈在裏面的位子愈尊貴,要讓在場年紀比我們大的坐在裏面,而我們就坐在外面。還有現在一般集會的典禮,有臺上或臺下的,一般臺下位子愈前面愈尊貴,而臺上愈接近主席的愈尊貴,你不能一下就跑去說我跟主席坐在旁邊,這樣不行,要坐到外面。

以此類推,所以在吃飯的時候,要禮讓長輩坐在靠裡面的位置,自己則要坐在外面不重要的位置,這樣才不會讓別人覺得我們沒有規矩。

以上是關於坐不中席的餐前觀修,與大家共勉之。(余皓永)

惜福的用餐

由於二十年來臺灣的繁榮發展,造成大家不惜福,嚴重浪費的現象。所以現在有不少人養成一種壞習慣,東西稍微不好吃,就全部丟掉,水果如果不是很脆、很甜,也照丟不誤,吃飯時也常有剩菜剩飯,如果大家不好好惜福,未來饑饉的年代,將為期不遠。

佛法中有因果,因為奢侈浪費,而有饑荒的來臨;因為經歷過苦日子,而知道惜福,並且認真打拚,結果有富足的生活可以過,因為長久的富足,開始又養成浪費的習慣,於是天災地變又不斷發生,讓人類面臨許多的苦難,如此因果循環不已,可惜大家無法從這些因果的軌跡中獲得正確的啟示。

在佛門中,用餐極其惜福,即使一粒飯,一片青菜,都不能造成浪費。印光大師發現有人用餐完畢,碗裡仍有一粒飯,會當面斥責你有多大的福報,可以這樣的浪費!

你們曾經有過餓肚子的經驗嗎?平常吃飯有沒有浪費食物?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天因為大家太過浪費,所以沒有食物可以吃,那饑餓的感覺是不是很不舒服。

每個人每天都能吃得飽飽的,這就是很大的福報,在世界上很多角落,還有許多人每天是否能吃上食物都還是未知數,要好好珍惜現在不用為了每天三餐而擔心,能吃就是福氣,在有豐富物質可以享受的今天,大家應該盡量的惜福,這樣福氣才可以享受得更久更長。

所以平時日常生活就應該好好惜福,師姑們在廚房辛苦的做飯給我們吃,感謝他們的方法就是吃飯時把飯菜都吃完,不要浪費任何食物。(張嘉倫)

美食分享的用餐(平等的用餐)

一人一碗飯,看起來好像理所當然,但是,你知道這世界上有多少人,是因為飢餓而死亡的嗎?你知道在我們滿足的享受豐盛的早餐時,有多少人是挨著餓而沒有東西可以吃嗎?所以啊,我們在享用每一餐的時候,都應該抱著分享的、知足的心態用餐。常禮舉要中提到,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如果我們隨時抱著分享的心態,那是一種有心量且肯跟別人結善緣的胸懷。若是大家同坐在一張餐桌上吃飯,而你又專門預備某種食物獨自一個人享用,看在別人眼裡,會覺得不好受,會讓人覺得不自在,或是覺得你是個自私的人,因此我們要盡量避免讓人有不舒服的感覺,這才是禮最基本的宗旨。

學禮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好好的跟別人相處,知禮行禮的人,一舉一動都會讓人覺得很舒服,因為禮就是要時時刻刻在意別人的感受,處處為別人著想,做每一個動作前,都應想到這樣做會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這樣的行為是否適當。而在吃飯時,我們需要想到的就是分享。

相信大家起床,跳完早操慢跑之後,都覺得很餓了,早餐中又有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但是別忘了,你身旁的大家也都跟你一樣,所以我們在挾菜時,要適量,不能因為是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就拿了很多導致別人沒有東西吃,在吃飯的時候,就養成隨時想到別人的習慣,多為別人著想,時時懂得分享,就是一種很好的修行了。(陳期宇)

感恩的用餐

中午時刻,肚子也已餓了起來,只見早已把一道道美味可口的佳餚擺放出來。當看到這一道道的菜色時,我們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呢?是分別出哪些是自己喜歡吃的,等會多挾一些,哪些是我不喜歡吃的,一定不會挾它?還是心中立刻生起感恩的心,想到:師姑師伯們在我們吹著冷氣上著課時,一早就先在外頭採買食材,在熱氣沖天的廚房開始辛苦挑菜、烹煮,在我們中午下課時,便已將一道道熱騰騰的菜擺放在我們眼前,我們是否知道,能有這些營養豐盛的餐點是多麼得幸福,而時時常存感恩的心呢?

有一位臺灣的醫生,發心到非洲義診,為那些生病且醫療資源缺乏的非洲人免費看病,整段經歷令他最為難忘的是,當他按照慣例對病人看完病情時說:三餐飯後記得服藥唷!那非洲病人露出一臉慌張的表情答到:可是我一天只吃一餐,該怎麼辦?當下那位醫生震驚住了,原來我們是多麼得幸福,我們是否能懷著感恩的心,感恩我們生在一個衣食無缺的環境,感恩我們身邊的人對於我們默默的付出,感恩我們不用為了下一餐而煩惱,而能無憂無慮得在冷氣房中學習。當我們每數五秒,在非洲平均便有一位兒童因為營養不良飢餓而死,我們怎能將眼前的一切看得那麼簡單易得呢?

因此當我們知道感恩,我們會發現每道菜都變得無比可口美味,而不會加以挑剔,<常禮舉要>中不挑剔食之美惡,除了細嚼慢嚥將飯菜吃出香味外,還有一項秘密,那就是吃得平均,營養才會均衡,身體發育才會健康,能讓自己變得聰明又活潑。碰到紅蘿蔔,想想它可以讓我眼睛更為明亮,碰到茄子和苦瓜也不要覺得它好可怕,茄子能補血,苦瓜能退火,對我們的身體有好多好處呢!

以感恩與惜福的心在用完餐後,專心認真的上課,便是對於提供餐點的師姑師伯最大的回報,也是尊重自己最好的表現,現在就以感恩的心用餐吧!(王姿云)(續下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