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期::大陸行腳-丙戌年暮春江南放生行

法語開示篇

編輯部整理

一事之成賴他助

體諒感恩求加被

承認無知距法遠

提振士氣向前行

出發時的提振〜四月十七日早課法語

本次出國參訪放生的工作人員,應該抱著什麼樣的心情來做大眾的服務呢?須是公心、誠心、歡喜心、盡責的心,乃至與法相應的心,不能因為事相上的忙碌而與佛法脫節,要與佛法相應來辦每一件事情,使得每一件事情成為弘揚正法的事業,成為利益有情的資糧,成為往生成佛的資糧,有這樣的意樂才符合辦事人員的條件。

其次活動開始的第一步要先做早課,尤其出遠門時,要好好供養禮拜三寶,稱念佛名,求佛加被,能於冥冥中除掉旅居在外的種種危難,尤其是到山林或是其他險難處。如果不被佛力所攝受,就會被業力所牽引,由業力所牽引就會生起諸多的障礙,有人生閱歷的人,會知自己步步是危機,做人處事不但要謹慎莊重,還要仰仗善友提攜及三寶的加被。

既然事情之成須諸多之護持,珍惜他人的護持就非常重要。比如此時要到中正機場,就要有司機先生的服務,靠著自己的能力走到中正機場是萬萬不可能的;其次搭飛機出國,還要有航空公司的地勤人員、空服人員的服務,到了當地還要有導遊的引導,在該地打點的蓮友,這些護持一個都不能少,我們方順利的開展善法,更重要的是像天候、交通、個人的身體狀況等等,如果不是佛菩薩的加被,單靠我們自己是辦不到的。

我們要承認對於許多事情是無知的,既然如此,我們怎麼可以隨順世俗,處處以為我能,懷聰明慢而自實愚癡,要承認自己無知及與法相隔甚遠,才是真正的修學者,並懷抱著學習的心態參加每一次的法行活動。地藏菩薩本願經上也是這樣說的。使我們所去的地方吉祥平安順利,並且莫名奇妙的法喜會湧現在心頭,所以在活動開始之際,以早課祈加持是非常的重要。

夜遊黃浦江〜四月十七日晚課

修行並非坐枯禪

活潑天機隨境生

須有向上不改志

遨遊佛果功德海

初至上海即在三甲港放生,心情愉快極了,到了城隍廟區欣賞了上海古城區,夜遊黃浦江則是欣賞了上海今時的繁華,此即是清末為人所稱的「十里洋場」。只見各大樓林立,放出種種霞光,變幻莫測,目不暇給,眼花撩亂,可稍稍體會觀無量壽經所說,淨土世界皆以七寶所成,樓閣、寶樹、蓮花一一都能放光,有放一寶光明、二寶光明,乃至七寶光明,或各寶光交錯之後變化出分一色光明,種類甚多,有百千萬億種的光明,身在其中,即使以李杜之才華也難說明千萬妙象之ㄧ二,過去讀這些淨土經典都難以想像,帶有幾分不相信的心來閱讀,亦即對佛智有懷疑,幸運的是現在科技發達,已能創造如此夢幻美妙的境界,可讓我們體會佛之神變於萬一。

想想佛在三千年前就能說出這麼不可思議的話,三千年後的我們拜科技創造之賜,才能有皮毛的體會。然而世間科技的能力有限,也無法作殊勝的表法,淨土則不然,不但有美妙的幻變,還有各種的表法,比如七寶的莊嚴,顯示的就是七科道品(成佛的修學法,細目有三十七)度化眾生有七類,或是四寶莊嚴所代表的是涅槃四淨德,或有代表佛各種的成就,這些目不暇給的變化及所放的各種光,都各有表法。黃浦江夜遊看到十里洋場各個大樓所放各類顏色光能助我們想像淨土的莊嚴,坐著船欣賞,猶如坐彌陀的大願船,進入佛國的莊嚴功德境界中,去欣賞佛各種的神變。

佛之各種神變都是為了利益有情而現,能興起向上的志向,特別是生起欲成佛的心。特別是以自己願力莊嚴淨土,作為利益有情的增上緣,若有如此的觀修,今晚的夜遊是一個善法,是一個成佛的資糧,並且觀想帶著一切的有情,坐著彌陀的願船,共遊佛果的莊嚴。

尋本溯源〜四月十八日早課

戰亂避秦敵

九夷化鄉野

今日尋根時

愁緒難對治

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那是因為戰亂時,這些儒佛的泰斗由內陸來到了台灣,將這些教法往下紮根,才有我們這一代對自己歷史文化的了解,所以會知道處在今日,如何展望未來,如何立足當下。此時來到了內陸作古蹟的巡禮、先聖先賢的緬懷,是一種對文化的另類學習。

更特別的是附帶著放生的活動,隨著我們對他們的祝福,使得他們或往生或投身人道,淨化鄉國。

此次活動即將展開二千公里的行程,然不應覺苦,比起古人的參方行腳,我們仍其有幸。古人都是用行腳,且道路難行天候難測,荒野危險難之,或投旅店不成、而在荒野或船上過夜,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所云:「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闊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連旅社都找不到,還得在小船上過夜,想想看那個寒冷的夜晚,詩人要怎麼過這個晚上。且又一事無成流落他鄉,這種苦悶落魄的心情,我們如何能體會?我們應該珍惜現有的福報,珍惜眼前的聚會,好好修學的正法,增上道力!

有緣千里來相逢〜四月十九日晚課

說著說者卻成行

心想事成是這般

有求必應佛菩薩

大作佛事滿大願

參加長江邊放生的安慶蓮友,整齊莊嚴又熱忱,放生時拼命的伸出援手放生物回大江,不怕污海青,士氣高昂作善法,我們蓮友有風度的在旁邊隨喜略述五點以資歡喜:

第一、即使在黑夜裡,大家念佛放生行動一致,在正法的共識下,何來兩岸之分?相信若能推廣正法,世界亦無國界之分、人種之分。

第二、由於大眾合力地放生,我們相信在人生的旅途上,一定可以得到很多的助緣,當我們在遇到困難障礙時,一定會有很多的援手伸向我們,即使在黑暗當中,在兵荒馬亂當中,一定會很多援手拉拔我們,特別是善知識的手、登地菩薩的兜羅綿手、十方諸佛攝受的手、阿彌陀佛接引的手,使我們在菩提大道上不斷勝進。

第三、我們千里迢迢跑到安慶,放了這些即將被宰殺的生物,回到了長江大河,結了這樣的善緣,來世能成為菩提的眷屬,是學佛殊勝的友伴,也因為我們的慈悲善良,遠離天災人禍,不會遭遇到種種殺害的慘相。

第四、誦念儀軌之後放生,所放的生物都在三寶的加被下成為佛門的弟子,未來能成為諸佛,在三寶的攝受下做了這些法行事業,相信阿彌陀佛一定眉開眼笑,讚歎我們殊勝的功德,並樂於接引我們到西方淨土,完成佛果的大業。

第五、因高向榮老先生的因緣,促成大家在安慶的善法,老先生在西方淨土一定說:「不容易!很難得!」

在安慶的省思〜四月二十日早課

觀他內省不喪志

正法內化人格在

傳承不斷後代興

要為萬世開太平

安慶放生行是到大陸幾次以來,第一次到長江放生,感到非常的歡喜,所放的生物都極其活躍,放生的數量也很多,影響最大的是當地的念佛會。或許他們學佛的因緣有諸多的不具足,可是他們珍惜佛法的心就像早期大德領眾的氣象,然而隨著佛法的流通,珍惜的心以不復具足,這樣的氣象及學佛的好樂在台灣已不復多見了。

在此除了緬懷過去諸位大德所遺留的道氣外,更重要是啟發孩子們的善法欲,佛法不能在我們這一代就斷掉。做父母有時會認為,要先顧好世間再顧佛法,殊不知佛法與世間是不衝突的,能好好的學佛在世間就能走在正確的軌道上,這是互相觀待,且學佛更比世間重要許多,若童蒙時代不打下學佛的基礎,後面再學就困難了。

學習正法的文化蓬勃發展時,會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國力,更重要的是藉著文化的學習,使後輩們看到好榜樣,如同我們看到這些大德前輩一樣,否則在整個弘法傳承當中,上愧祖師大德,下愧後輩學生,成為印光祖師所說:「罪無可逃於天地之間。」應當要抱持著慚愧、懺悔的心好好發願將我們的依承正法的力量增長廣大,普遍變成風氣,改造社會國家成為人間的淨土。

禪房花木深的三祖寺之後〜四月廿一日早課

清晨入古剎

當年僧燦師

多年苦經營

後輩還知否

常建的《題破山寺後院》中: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到了三祖寺這樣的感覺就生起來,可見唐詩所說,不只是詩人的靈氣,也確實有其景。這間由禪宗三祖僧燦大師開創的寺院,已成禪宗的祖庭,現今住持又主張禪淨雙修,寺雖流傳至今,不改其古味盎然,要到後院不只是曲徑通幽,還步步高深,爬到了小山上,俯瞰寺內寺外的風光,一目了然,有情眾生在山下所看的景色,和登上山的聖人所見自是不同,所以人在山下所描述的景色和在山上所形容的都不會一樣,現今學術也是各家爭鳴,然所發揮的義理是在山腳下的?山腰上的?山頂上的?各各看法不同,所以會有一個問題各自表述。佛教的祖師大德雖具正知正見,其證量亦有高下之別,是故在佛道上,示現或淺或深。

其次看到寺外的鄉野村莊,一片自然內心有說不出的舒服,原來道場都是選在好山好水下,不但遠離世俗的喧擾,還能夠擁抱大自然,一生修學容易有成。雖生活上有種種的不方便,信徒來參訪也很辛苦,然其弊正是其利,正好生活上學習知足,比丘十二種頭陀行所要顯示的義趣就是知足常樂。

且因參訪善知識很難,所以會很珍惜見面之緣,對開示的法義能夠拳拳服膺。如袁了凡參訪在南京棲霞山的雲谷大師,就在雲谷大師的一席話中改變了袁了凡先生一生的命運。

祖師們建立的道場雖在山水之間,不會因為在山林裏,外人而道風不嚴,如蘭花雖然在森林裡,卻不改芬芳。將三祖寺與天柱山的風光供養十方三寶諸大善知識,成為修學正法的園林,人才輩出的搖籃。

登上逍遙峰有感〜四月二十二日早課

學習正法好山水

培養仁智利有情

結合共識淨人心

能令三寶在人間

登上天柱山一覽眾山小,雨後之青山如仙境,興辦善法心情愉悅下登山,更覺如潑墨山水,想起安慶蓮友談改革開放前,學佛的辛苦,不要說聚眾共修,連吃飯都成問題,病死、餓死比比皆是。改革開放之後,雖然生活上還過得去,然佛經缺乏,亦無說法的善知識,可貴的是不但不退轉,還更具足對法的恭敬好樂。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道場,並依共修的因緣,興起放生助念的善法,進退應對保持著古禮,並珍惜我們彼此的交流。

國家如果尊重佛教的信仰,能帶來社區的安定、縣市的安定、各省的安定乃至全國的安定,若不護持正法而使人心混亂,所付出的代價將極為慘痛,願正法的推展,令社會國家如孔子的禮運大同篇,成就大同盛世!

在娑婆世界受用淨土的快樂〜四月二十二日晚課法語

享福不消福

受苦能了苦

障礙及順緣

皆是菩提意

這次能到大陸參訪放生,內心有說不出的高興,重要的是放生的法喜及共學的法喜,每一天都過得非常的愉快,學習正法及作善法利益有情,是人生最值得慶賀的事。

能將旅途上種種的享受(福報)作為學習正法及作善法的資糧,使我們眼前的福報不會消耗過去的善業,並在福報現起中增廣福報。

例如住到好的飯店,就要將它成為修學的最佳環境,如西方淨土的七寶宮殿,觀想是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等諸位大士的樓閣,自身是善財童子進入這些聖者的樓閣,好好地學習這些大菩薩的證量。例如能夠使我在樓閣裡知道佛功德的殊勝,在這樓閣當中,所有顯現的境界皆是表法,讓我知道原來發菩提心或者聖者是這麼的尊貴,學習正法是這麼的殊勝,或就佛果的莊嚴是這麼的美妙。並觀想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十方諸佛的僧團,有這樣的心態來住這飯店,不但不會成為罪過,反而是我們觀想淨土的增上緣,所以諸佛菩薩也樂於讓我們住這樣的飯店來觀修。

且能成為未來在美妙的環境中修學正法的徵兆,不會在乾地鹵田、兵荒馬亂、臭穢的世界中尋求正法,而是在美妙的環境中,在善友的聚會中學習正法,能將所有污穢轉成清淨,所有痛苦轉成快樂,所有戰亂轉成和平,在高雅的境界中,我們應該要有這樣的體會。

這一路上懂得以殊勝的觀修作為意樂,所有的障礙必能排除,一切的順緣必然現起。

遊歷蘇州懷師公(印祖)〜四月二十三日晚課

化身勢至唱倫常

傳承雪廬續寶島

導歸淨土具法眼

擁讚成為十三祖

蘇州,是人傑地靈的地方,古代在此也發生很多歷史的故事,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是 雪公老師的師父,將儒、佛的教法傳授給雪公老師。由於印光大師等對 雪公之諄諄教誨,致使老人家在民國三十八年來到台灣時,方能將儒佛的法脈延續於寶島。今日我們能夠在儒佛的教法上懂得入門,不但化為日用平常,並以此正見利益後進,凡此種種都是印光祖師、 雪公老師的恩德。

緬懷祖師是需要的,何以要在蘇州緬懷呢?祖師人生八十年最後精華十年是在蘇州度過,七十歲到七十七歲是在蘇州報國寺閉關,除了方便隨緣攝眾外,也指示弟子作各類推展正法的工作,有名的四大名山(普陀、五臺、峨眉、九華)志,亦在閉關中修輯而成。在七十七歲到八十歲期間,因避中日戰爭,而移居於蘇州的靈巖寺,並在靈巖寺坐化,在這段期間將靈巖寺建為全國第一之淨土念佛道場,為後世淨土道場的楷模。著作有《宗教不宜混濫論》、《淨土決疑論》、《竭誠方獲實益論》等及《印光法師文鈔》正續編及《壽言錄》等,對淨土經義之弘揚有大功。

祖師的畫傳上,有著虛雲老和尚對祖師的讚歎,祖師是慈而威,如論語上對孔子的讚歎是溫而厲、恭而安,威而不猛;晏居時是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一般人若慈則不威,若威則不慈,既慈又威,此二者在一個人身上顯現,須修行上有一定的程度才能顯現出來。能將儒家和佛家合而為一成為修學的次第,遠在印光祖師近在 雪公老師。尤其 雪公老師更將弘揚佛法推展到在家居士身上,且許多的善行事業是開台灣風氣之先河。

祖師雖哲人已遠,若能好好修學印祖文鈔,則祖師德範長留,精神長在!

行程的感慨〜四月二十五日早課

物化文明何足傲

窘態瀕繁本世紀

反思回歸好傳統

打開僵局新出路

回顧時腦海能浮現很多美好的影像,如放生的影像、共修的影像,靈山勝水的影像,研學正法的影像…。往昔我們必是結了非常深的善緣,才有出國作參訪放生的因緣。雖然在國內時,蓮友們每週有共修,但畢竟是短暫的聚會,且沒有因緣生活在一起,即使是一家人,也很難聚在一起,在幾日的旅遊中共造善淨之業。

此行若認真觀察,會有一些對大陸的體會,例如交通建設年年飛快的成長,大大縮短城鄉的距離,距離是縮短了,但是人心的距離有沒有縮短呢?城鄉的貧富差距卻加大,物質文明更加速人的貪婪,即使城市中人與人都住在高樓大廈裡,距離是縮短了,但是內心的差距卻是加大的,雖住隔壁鄰居卻不相往來,彼此雖為鄰居,但不會互相造訪、談天喝茶。即使飛機縮短了兩峯的距離,彼此內心的距離是否就縮短了呢?整個社會是忙茫盲,忙於生活卻忽略了心靈的淨化與充實;其次為盲,無法看清楚人生的未來,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進而茫然,忙碌的生活,盲目於追求、茫然於人生,無法調伏內心的煩惱,因而生起了很多文明病,像失眠症、躁鬱症等,甚至因為憂鬱的心情帶給身體各種的疾病。

其次醫院林立,且都人滿為患。到醫院看李萍居士時,如同進了菜市場一樣,醫療水準再高,若無好的醫療環境,及社會的愛心,那麼治病都是治標,到了醫院看到人,生起要珍惜健康的身體,要珍惜眼前的福報。對比他們,我們實在太幸福了,要將健康的身體作利人的用途,才不會辜負三寶的加被、社會的資源。

現在的為政者可能會做一些公共建設,讓人民生活較方便,但他們與老百姓的心卻是相隔十萬億佛土。我們與阿彌陀佛雖相隔十萬億佛土,但在受用佛法的當下,感覺如對目前,所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就是心的距離很短,所以如對目前。心的距離如果非常遠,即使有飛機、火箭、磁浮列車,只是將心的距離拉得更遠。反之若心的距離相近,即使兩地相隔卻互相感應,如李白跟杜甫的交情、紫柏大師與憨山大師的交情一樣,雖然相隔很遠,但內心卻是沒有距離的在一起。同理十方諸佛雖然各有弘化的區域,但是卻沒有距離的在正法上相應,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是沒有距離的,在華嚴經上也這樣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內心沒有距離,彼此相知相惜相助時,大家是和諧常樂,國家是風調雨順,真正人類文明的進步,須是這樣的氣象,此處到底有否文明,應該以此來衡量。

返鄉前的一夜〜九天法行的體悟

往事如夢幕幕現 

不妨善法幻中作

三輪體空攝六度 

成辦佛陀色法身

早晚課車上的聯絡與心得交流、景色的欣賞與放生,祖庭的參拜與安慶蓮友的情誼、生活上彼此的互助、現起諸多障礙而一一的克服……,一幕幕地在眼前回憶中起現形,能圓滿這九天的法行是很不簡單的。若在世俗中吃喝玩樂過九天是很容易的,但作善法要與共業對抗,尤其是惡業多的地方要做善業很難的,如於聲色場中要推展道德仁義是很難的,或如在燒殺擄掠處要倡導慈悲是窒礙的。總之善業要在惡業的環境中做,障礙多多,除了我的障礙外,亦有有情共業障,或是人為的障礙,或是天候的障礙,甚至連已定位好的班機都會改變,這種狀況千次難逢一次,我們卻遇上兩三次,這些障礙都是作善法才會有的,何以作善法會有這些障礙呢?茲述五點參考之:

一、過去眾生做善業時,或阻擋或嘲諷或嫉妒,故感應我造善業時,受人阻擾,須懺悔往昔吾人阻擋他人造善的惡業。

二、惡業的環境中造善業,本來就有很多障礙,好比於段班要好好用功的學生,一定被全班排斥,如作奸犯科時代,標榜有為之君子一定被小人陷害,故共業環境中要造善本來就會生障礙,要視為理所當然。

三、是佛菩薩考驗,要磨練一個人要從障礙中磨練,所謂不遭魔難不成佛,所以魔難即是佛菩薩的考驗。

四、障礙是修學願力與忍辱的增上緣;忍辱是觀待障難才修得出來,在順境中怎麼修得出忍辱?大家都好好的,還需要你的願力嗎?且可將障礙觀察彼體性空寂,則障不成障,反而成為解脫的資糧。

五、障礙是受大福之前兆,須知受大福前,先受多苦,如世間享大福之人,你去問他如何有此等福報,過程一定非常辛苦,所以障礙不再是障礙,是受福的前兆!

走完了九天的心路之旅,所有辦事人員的辛苦,及參加者、護持者的努力都化為淨土莊嚴、化為珍寶而供養三寶、化為佛果的莊嚴。雖然過程辛苦,但收穫多,快快樂樂的出門,平平安安的回家,這一切都是三寶加被、龍天護持。每一個在走到生命的終點時,能顯現美妙,或醜陋恐懼,都觀待於他平時的造作。

這九天相處或比一起共修多年的蓮友還要親,何以故?一般蓮友每星期或只有二小時見面共修,會後急忙回家,見面時客客氣氣,沒有生活在一起,每天共造善業,同甘苦共患難。

導遊言:金窩、銀窩不如家中之狗窩,只是說明回家是很舒暢,但不代表我們就不要出門遊歷。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必須學有所得,出訪才不會迷失於五彩繽紛的外境。現在的人也常常出門,但多忙於一己之享受安樂,此種自私的忙碌,愈忙造罪愈大,愈墮落愈厲害,愈講究心機,所形成之繫縛愈可怕,吝於對他人的伸出援手,將來的感應是他有難時,看不到一隻手的護持、摸不到一絲的溫暖,唉!整個社會忙碌的背後,是這樣的迷惘、無知、空洞、虛偽、消耗福報及墮落。

很高興有這樣的眼光、格調出遊學習,佛菩薩必是樂於促成此次善緣,並伸出千手千眼及兜羅綿手來拉拔我們,在回程之前一晚,我們以這樣的心靜靜的體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