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期::大陸行腳-丙戌年暮春江南放生行-心得分享篇

天時地利人和之旅—記江南行

照延

要言不煩江南行           

閱後昔景重現前

見多識廣人生旅           

讀書閱歷是人才

前言

陽光和煦,微風徐吹,值此春夏之交的好時,因為幾位學長直接或間接的地緣關係,利於安排,順此因緣將點連成線,促成了共修會的江南之行。此行結合放生與名勝古蹟參訪,甚至有的放生地點就選在景色宜人之處,整趟旅程的點點滴滴都可以令人從中做細微地觀修,得到智慧的增上。

細數我們走訪了上海、常熟、南京、安慶、宜興、無錫與蘇州,雖因行程安排無法遍遊,但所到之處皆秉持  雪公老師「利益地方」的教誨,並修學正法,來回報所身處的美好環境。本文乃針對常熟、宜興、無錫與蘇州略作介紹,希望藉此一方面重溫所遊,另一方面也略敘地理歷史背景以補充行腳的不足,增加對這些地方的認識。

一.    地靈人傑在江南

古有云:「蘇常熟,天下足。」此乃泛指長江以南的蘇州、無錫、太倉、常州等地,意思是只要這些地方能收穫,其稻米產量就足以供應舉國上下。再加上大小湖泊縱橫,水道溪塘穿街傍巷,物產豐富,因此江南既是水鄉澤國,亦有魚米之鄉的美名。

物產豐饒之外,江南人才輩出,古時候的狀元、現今的北大清華學生多是來自江南,還有文學繪畫、戲曲詩詞、建築造林、刺繡工藝等等文化上的耀眼表現,堪稱人傑地靈。共修會來到了這樣一個地與人相互輝映的地方,感受到環境的賞心悅目,自身受用福報的同時,做善法更有意義。

二.    常熟山水交相映

虞山和尚湖,一山一水,相互映照是常熟境內最好的風光尚湖風景區是一濕地公園,種有水杉、池杉等樹木,也是多種保育鳥類的棲息地,水中有林,林中有鳥。418早上我們從上海出發,行車約兩個多小時抵達常熟後,便直奔尚湖與前行的放生組會合在林蔭下開始放生的儀式最後在佛號聲中將生物以接力方式運到岸邊清可見底的尚湖是魚兒優游的新居。尚湖是水質保護區,並且禁捕,這次放生又得到園區管理處的支持,園區的工作人員與遊客皆共襄盛舉,過程順利。

因行程緊湊在常熟未能多做停留在此略敘一些值得走訪的地方,留待日後的機緣。常熟地勢平坦,虞山是唯一的山,關於虞山有個典故,商末的仲雍又名虞仲為古公亶父次子與其兄泰伯知父意屬傳位季歷而奔今無錫常熟一帶斷髮紋身以表心意之堅定仲雍死後葬於常熟烏目山烏目山因此更名為「虞山」。

興福寺位於虞山之麓又名破山寺,始建於南齊,相傳唐貞觀年間有黑白二龍交勇衝逆成溪遂成破澗故名破山。題寺詩中的極致,中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正是指此寺院詩云: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賴此俱寂,唯聞鐘磬音。

詩中意境超絕,全詩不著一個禪字,卻盡是禪機理趣。數百年來,因常建的詩,破山寺因而流傳,遊人多,領會詩的內涵者少。

常熟出名人,元畫家黃公望、曾為二帝師的清臣翁同龢還有孔子弟子中以文學見長的言偃言子墓在虞山東麓牌坊有乾隆書:「道啟東南」,言偃學成南歸,將儒學傳播到常熟,開啟吳地的道風。

三.    震潭怪石豈易得

太湖古名震潭,面積約2425平方公里,60%的湖面在蘇州吳縣境內,周圍被蘇州、無錫、常州等城環抱

宜興位在太湖西岸,古稱荊溪、荊邑,秦漢時稱為陽羨,晉改陽羨為義興,宋為避趙光義諱改為宜興。宜興紫砂壺是泡中國茶的首選,壺的任何一個小小細節都會影響整體表現,外行人也可學得兩三招來試試師傅的工藝水平。在冝興還可以看到石灰岩溶洞名善卷洞,洞名淵源於4000年前有位善卷先生為避虞舜禪讓而隱居在這裡,景區內的善卷寺相傳是齊武帝在祝英台的故居上所建[1],《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提醒我們昔日女性所受到的限制,今日更應把握學習的機會。

太湖東北角有個半島,形狀如大龜的頭伸入水中,所以稱為黿頭渚。有人認為太湖最佳的景點就在黿頭渚,黿頭渚位於無錫市的西南,登黿頭渚遊太湖可以看到腳下的懸崖濺浪,遠處的碧波盪漾。我們就是在此乘仿古的木製戰船遊太湖,雖天不清朗,但遊興未減,隨緣放生不可得,於是作罷

太湖(底)的特產是太湖石,又稱貢石,是一種被侵蝕後的石灰岩。標準的太湖石要符合「漏、瘦、透、皺」四大要求。唐吳融的《太湖石歌》 云:「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萬古生幽石,鐵索千尋取得來,奇形怪狀誰得識。」每一個太湖石都是獨一無二的,江南園林以天然太湖石作為造景之一,從開採、運送到定位得費一番功夫,才有人們在花園裡看到的奇石

四.    蘇城繁華貫古今

遊完太湖,我們來到最後一站–蘇州。蘇州之名始自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一直沿用到現在。從「蘇」這個字來看,魚禾兼備,真是名符其實。在地理位置上來說蘇州東臨上海,南接浙江,西濱太湖,北靠長江,可謂得天獨厚。絕佳的交通位置、豐饒的土地與充沛的水資源不遑讓是蘇州城發展的最好後盾與基礎。

蘇州城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在此建都城,算算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期間歷經南朝時內亂造成的破壞,隋朝建大運河而復興。從宋朝開始,蘇州逐漸穩固其繁榮富庶的經濟地位。現今蘇州的生產總值在中國大陸名列前矛,雖與其鄰近上海有關,但也有許許多多的人是被其環境優美與文化豐富所吸引,諺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不論是要感受小橋流水人家參訪私家古典園林,或是有興趣一探吳文化蘇州無疑地是必到之處。

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

蘇州園林是由山、石、水、花、木、和建築六大基本要素所組成,以山水表現詩詞的意境,花木奇石點綴其中;亭台樓閣、迴廊幽徑、池塘小橋的設計則恰當地呈現了明暗、大小、曲直、高低、遠近的對比手法以及視覺上無限延展的效果;還有令人讚嘆的「借景」,窗戶位置開的巧妙,正好將園外之景收在窗中,真可謂最早的「觀景窗」。有限的空間富含無限的創造,雖是人為卻又表現出山林野趣的自然風貌,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人與自然和合為一。

中國著名的四大名園[2],蘇州囊括一半,正是我們此行所參觀的留園和拙政園。拙政園可以說是江南園林的精華版,而留園則有吳中第一名園的美譽[3]

拙政園

占地62的拙政園是蘇州最大的古典園林,由明嘉靖時失仕歸隱的御史王獻臣所建,前後耗時16載始成400多年來幾經興衰屢次易主,現今吾人所看到拙政園建築大多是清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所重建,那時是做為太平天國忠王府的花園。拙政園主園占了將近三分之一的面積,水的部分又占主園的三分之一,所以可以說「水」是此園的主題。整體來說,拙政園表現出明代園林樸質渾厚的藝術風格。

留園

明萬曆年間,徐泰時棄官歸田,建留園,時稱東園,清嘉慶時歸劉恕所有,俗稱劉園。清同治年間由盛旭人購得,加以擴建修茸,改名留園。

留園的面積是拙政園的一半,有30餘畝,有700公尺的曲廊貫穿空間佈局巧妙有緻,庭院幽深,亭榭錯落,配以奇峰異石,窗選佳景,真是美不勝收。

園林看多了,好像都差不多是真的差不多嗎?匠心觀待慧眼以留園與拙政園來說,遊留園不妨低頭看看地上,以石子舖成的曲徑,石子排列或花鳥或幾何,變化多樣,幾不重複,用心至此,連腳下亦不放過!而拙政園內有許許多多的窗,或是建築或是圍牆的局部鏤空,在看到窗外美景的同時,是否也看到了窗本身的千奇百怪呢?有圓有方有多角,扇形瓶形不規則形,設計者真是創意王。

從蘇州的私家園林不難發現古時的大戶人家亦是知識階層有極高的藝術鑑賞力與詩書畫涵養方能將畫裡的風景搬到院子裡富貴而不俗氣重視的是生活的雅緻與逸趣。今人即使財厚亦不可得環境等外在條件都不具足況且多以能居都市黃金地段自豪古今對照豈只是時代不同而已?更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漸漸流失益不復見啊!

金雞湖放生

在蘇州的第二日,清晨的曙光初露,共修會已來到金雞湖邊準備此行最後一場放生法行。行善法要趁早,但若想到做惡業的人可以披星戴月那麼我們可一點也不能說早了。金雞湖是個廣大的人工湖,湖面平坦如鏡,波上晨光晃耀,水面延伸到遠方通往湖邊的平台舖設完善,岸邊與水面的距離適中,都是利於我們放生的好條件。

同里古鎮

蘇州境內有200多個水鄉古鎮,周庄最為知名,商業化也滲透最深,經研議後我們臨時更改行程,選擇了較為古樸的同里。同里位在蘇州東南鎮中保存不少明清古建築,又有著名的退思園。遊人不多更顯午後的悠閒,散散步或坐坐蓬船穿過拱形石橋,體會一下水道舟楫的地方特色,吾人何等福氣!

. 文理不二在於中

蘇州在中國文化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文人薈萃,藝術發達。曾任蘇州刺史的韋應物有詩云:「吳中盛文史,群彥今汪洋,方知大藩地,豈曰財富強?」(見〈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一詩)吳中即蘇州。從蘇州的人才濟濟如大海,才知道繁榮的大都市豈是只有財稅充裕、民生富足?此言甚是。怎麼說呢?先天自然地理條件的優厚是發展人文的資糧,人才才是命脈,從城鄉到都會,從家庭社會到國家,沒有人才來相續,榮景一如曇花,終究無法久長。開發建設與培育人才應並行,此乃城市發展之中道也。

 



[1]南齊永明元年《善卷寺記》中有“齊武帝贖英臺舊產建”寺的內容,這是迄今可考的最早記載梁祝的文字史料

[2] 留園、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及承德避暑山莊並列中國四大名園。

[3] 科舉考試的最後一個狀元俞樾在《留園記》中稱留園「泉石之勝,華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誠足為吳中名園之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