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期::共修研學-小止觀導覽

小止觀導覽(三十五)

 心爾整理

入定有方便

需調身息心

能不浮不沉

亦不寬不急

 

論文:五、初入定時調心者,有三義:一、入,二、住,三、出。

入是入到所緣境界,住是住在所緣的境界上,出是出所緣境界,以上三種調心非常重要,若不知其法,成為修定嚴重過失。

論文:初入有二義:一者、調伏亂想,不令越逸;二者、當令沉浮寬急得所。

欲入所緣境界,先將亂想心調伏,於所緣境上不超越,不放逸於其他境界上,才能入於所緣境,其次要在所緣境上不浮不沉、不寬不急,調得很適當。

論文:何等為沉相?若坐時心中昏暗,無所記錄,頭好低垂,是為沉相。

坐時心中昏暗,緣不住境界,就是無所記錄,此時頭低垂,這就是沉相。這時對所緣的境界已經沒有記錄,雖沒有散在所緣境之外,但也未對所緣境記錄,腦筋空白。若任由這樣的昏沉持續,未來墮落到昏暗的地方當畜生。所以千萬不要在坐上修串習壞習氣,這比不修還麻煩。為什麼寺院裡要有糾察師的設置,能軌範行者的坐上修,能避免我們不如法的坐上修,因而墮入惡道受到痛苦的果報。

入境界時應由正知見攝持,若有浮沉相,能迅速了知,並予以對治。所謂的寬是心緣境界不夠專注,如水滴入水管,散成一片,可以進入水管,也可以噴到水管外,念佛時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不經意地打妄想,謂之寬大。所謂急是在所緣境上念的力量雖強但急,此時容易生起掉舉,若能平心靜氣的專注於所緣境,心也比較不會急躁,且能安然地入於所緣。

論文:爾時當繫鼻端,令心住在緣中,無分散意,此可治沉。

沉相分兩種,一是昏沉,屬於大隨煩惱,內心是黑暗一片,而沉沒是善法,雖緣念到所緣的境界上,然而心念的勢力往下掉,即使如何苦修,也無法得到初禪未到定的輕安,雖是欲界的善法,未來能在欲界人天上得到安樂的果報,然而不能進入初禪以上的境界。

行者對昏沉和沉沒往往不會分別,往往誤認沉沒是禪定相,然而修學勢力是往下沉或往內收,非能入定。

然如何對治沉沒?首先要善於注意沉沒的行相,對著沉沒起作意,要在坐上修有注意力,若沒有如理作意,則入於沉沒而不自知,無法生起色界以上的禪定,變成修行的過患。

昏沉或沉沒時可以觀想三寶的功德、淨土的殊勝,或者作意光明相來破暗相或沉相,修對治法不是等到昏沉、沉沒相起來再修,若內心有一角落已呈現此一行相,此時立刻察覺,此種察覺的能力是要被訓練出來。

其次可以心繫鼻端來對治,將心往上揚,能了知生起的煩惱與如何對治就是正知,這種正知力是在坐上修訓練出來的,能幫助行者入於三昧,得到輕安的快樂。

論文:何等為浮相?若坐時心好飄動,身亦不安,念外異緣,此是浮相。爾時宜安心向下,繫緣臍中,制諸亂念;心即定住,則心易安靜。

浮就是散亂,將心散到他境,若以佛號為所緣,散亂就是緣到別的境界上去,散亂有時亦會緣到善法,所以不一定是煩惱法,或者念佛念一念跑去念三寶的功德、放生的功德,這種浮動無法讓內心安住在境界上,身亦不安,因為身心相互觀待。此時應將心安住在肚臍,能制止這些亂心,總之適時以正知的力量察覺沉掉,並加以對治,方能於坐上修得輕安法喜之樂。

修止觀的兩大障礙是昏沉(沉沒)和掉舉,昏沉是以睡眠等為因而增長昏沉的勢力,常常容易昏沉的人,就算在坐上修不昏沉,但也有氣無力。

若是散亂或掉舉的對治,須修散亂及掉舉的過患外,還要修學死無常,自己今天會死,想這些做什麼?一口氣不來即為來世,已面臨死亡了,為了要脫離輪迴的痛苦,此時能將心專注於正法。

論文:舉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調相。其定心亦有寬急之相。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攝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向上胸臆急痛;當寬放其心,想氣皆流下,患自差矣。

定心急病的形象,我們常說萬緣放下、佛號提起,就是佛號以外的緣全部放下,專注在佛號上,專注在所緣境界上,心很專注但不急不緩,一直住在境界上。這時若用心太急,會產生胸痛,所以要放下急切,就能治療胸痛,但還是要用心專注於所緣,否則還是會生起沈沒甚至昏沈,變成修行的障礙。

要做到不沉不浮,乍看簡單,實則困難,如果真能調到不沉不浮,就能依此能力入初禪以上。須知當心往下沉時,須將內心揚起來,而內心上揚時又會於所緣境上往外掉散,拉回來所緣境後,久了又往下沉,所以要靠正知作調整,有了正知力對心的觀察很靈敏,能將心調到不沉不浮,正好在所緣境上安住,謂之細住位,不沉不浮是要經過不斷的調整,將細沉及細浮對治,才能進入不沉不浮,修學者不是一上來就有這種功夫。

論文:若心寬病相者:覺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涎流,或時闇晦。

心一面在所緣境上,又夾雜其他境界,如此修學的心很寬大、心志散慢,身體挺不住,注意力不能集中,坐久了口水也流出,所以舌尖要往上頂,並且加強注意力於所緣境上。

論文:爾時應當斂身急念,令心住緣中;身體相持,以此為治。心有澀滑之相,推之可知。是為初入定調心的方法。

此時應趕快警覺,令心住在緣中,這完全要靠正知力,正知力能清楚的知道心有否安住在境界上,然須平常串習,不是等到昏沉、掉舉、沉沒產生之才起正知,是昏沉、掉舉、沉沒將生未生時,就要有察覺的能力,這種力量不是想要有就有,必須要常常訓練才有。

心急不是說念力不夠強,是指念力雖然強,但是用得太急,胸口悶痛,這時要寬其心,並不是念得緩一點,而是不要念得太急,但是念的力量還是要這麼強,不是將念力收起,否則容易變成沉沒,念得不急不是念的力量放下,而是不要太急。在坐上修的力道要很強,但不是很急,否則易生胸口悶痛之病。

心寬的「寬」就是夾雜著昏沉、掉舉,此時身體振作不起來,口水也容易流出,看起來無精打彩、毫無生氣,應該將自己好好的振作,但也不能用得太急,但專注力不能放緩。此時心住在所緣境中,要藉著身體的姿勢讓心力能夠拉起來,因為心和身是相互觀待的。身體振作時心也拉起來。例如對自己有信心的人,也比較容易抬頭挺胸,感覺前途暗淡之人也比較消沉,容易彎腰駝背。

澀滑的「滑」就是滑到其他境界上面去,或者掉舉、或者散亂,澀是結滯不通,念這個境界有障礙,此即是沉沒或昏沉。

論文:夫入定本是從粗入細,是以身既為粗,息居其中,心最為細靜。調粗就細,令心安靜,此則入定初方便也。是名初入定時調二事也。

要想入定,應先調身,再調息,最後調心。身相最粗,因此最先調,息居其中,心念最細靜,所以最後調,調伏由粗至細,能令心安靜,此是入定的初方便。(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