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期::大陸行腳-重現心中的驚奇〜丙戌年夏大陸五古都參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簡介之二:河南行

淨域

遊觀千年石窟

緬懷譯經高僧

放生黃河險灘

參訪故宅古剎

玩賞畫中景象

一瞥老殘明湖

九十五年七月廿八日八月九日

第七天:八月三日(四)

上午參觀龍門石窟與白馬寺,下午至鄭州黃河邊放生,夜宿開封金源酒店。

一、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十二點五公里處,伊水中流,兩山對峙,宛若門闕,故被稱「伊闕」,唐後多稱「龍門」。此地位處交通要衝,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觀遊之處;又因所在的岩體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所以古人選擇此處開鑿石窟,成就今日勝地。

龍門石窟始創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四九四年)前後,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與北宋諸朝,五百餘年大規模的營造,使得大大小小的窟龕像蜂窩一樣,密佈在伊水兩岸峭壁上,南北長達一公里多,以賓陽中洞、古陽洞和奉先寺最具代表性。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三八六五一二年)的代表性作品,前後花了二十四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十一尊大佛像,主尊釋迦牟尼像,面部清秀,神情自然,座前刻有兩隻姿態雄健的石獅,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薩,菩薩像含笑凝眸,溫柔敦厚;此外尚有眾菩薩、弟子聽法與窟頂飛天的浮雕像。洞中原有「皇帝禮佛圖」、「太后禮佛圖」兩幅大型浮雕,分別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為中心,前簇後擁,組成禮佛行列,構圖精美,雕刻細緻,十足反映當時帝王生活的情形,惟遭盜賣於美國堪薩斯納爾遜藝術館和紐約市藝術博物館。另在洞口有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伊闕佛龕之碑」,亦是碑刻書法之大作。

古陽洞是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日期及緣由,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在中國書法史上的「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有十九品在這裡(一品在慈香窟),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代表了唐代石刻藝術的風格;長寬各三十多公尺,是一完美藝術雕塑群,由武則天資助興建。主尊盧舍那佛雕像高約十七公尺,豐腴典雅,栩栩如生,傳依武則天面貌雕刻,被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那智慧的雙眼,微微向下俯視,正與參訪者仰視的目光交會,令人產生心靈上的震撼,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兩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就更動人了,只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

二、白馬寺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邙山南麓洛河北岸之間,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六八),是佛教傳入我國所建的第一座寺院。相傳明帝劉莊夜夢金人,身有日光,飛行殿前,欣然悅之。傳問群臣是何神祇?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天竺(今印度)尋佛取經。蔡愔、秦景取回佛經佛像,並與天竺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東回洛陽,藏經於鴻臚寺,並進行翻譯工作;次年建寺,名白馬寺。

相傳白馬寺模仿印度祇園精舍而建,寺中有塔,殿內有壁畫,現有建物為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重建,有五重大殿、四個大院及東西廂房。山門是並排的三座拱門(新建),外有一對石獅和石馬,分立左右,山門內東西兩側有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二僧之墓。山門內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和毗盧殿等依次由南向北排列,殿中造像多為元、明、清時期的作品,毗盧殿在清涼臺上,此清涼臺曾是迦葉摩騰、竺法蘭譯經之處,《佛說四十二章經》為漢譯佛典中最早的經本,我們站立於二僧墓前恭誦《佛說四十二章經》,以示對兩位高僧的讚歎,並將本會整理道老講述的四十二章經講錄贈與寺院,結下殊勝法緣。

三、鄭州馬險灘放生

離開白馬寺往開封的路上,下午在河南省會鄭州的黃河邊放生,這兒是司機先生的老家,所以三轉四轉便來到馬險灘;這段黃河正好是曲流,水因河灘而二分,流速湍急,由岸邊堆壘的防洪石塊可知,黃禍隨時都會發生。為了圓滿放生法行,力邀村民一起參加活動,計流放鯰、鯉魚各三千餘斤,魚兒入水順流而下,眾等法喜充滿。

此亦是共修會首次在黃河邊舉辦放生法行。

第八天:八月四日(五)

上午參觀開封大相國寺,繼遊清明上河園,下午驅車前往山東濟南,夜遊大明湖,宿齊魯會館。

一、開封大相國寺

大相國寺位於開封市中心的自由路西段,建築宏偉瑰麗,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勝地。這裡原是魏公子無忌的故宅,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五五五)始創建寺院,稱為「建國寺」,後毀於戰火。唐長安元年(七0一),僧人慧雲來汴,託辭此處有靈氣,即募化款項購地建寺,在地下挖出了北齊建國寺的牌匾,故仍名建國寺。唐延和元年(七一二),睿宗李旦(退位為太上皇,由玄宗李隆基繼位,年號開元)為紀念他由相王即位當皇帝,遂欽賜更名為「相國寺」,並親筆書寫了「大相國寺」匾額。

唐宋兩代是相國寺的鼎盛時期,尤以北宋為最;相國寺的住持由皇帝賜封,皇帝平日巡幸、祈禱、恭謝以至進士題名也多在此舉行,所以相國寺又稱「皇家寺」。宋室南遷後,相國寺時盛時衰,現今除山門外主建築皆為清代遺物,包含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羅漢殿、藏經樓和大師堂;全寺佈局嚴謹,殿宇崇麗,高大寬敞,巍峨壯觀,不愧為久負盛名的古寺寶剎。寺中有兩件國寶級文物,其一是重達五噸的清朝大鐘,第二是八角琉璃羅漢殿內的「四面千手千眼觀音法像」,其珍貴在於七公尺高的像,全由一株完整的銀杏樹雕刻而成,堪稱一絕。

二、清明上河園

清明上河園位於開封城西北隅,是以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再現圖中風貌的一座大型宋代民俗風情遊樂園。園區佔地五百一十畝,主要建築有城門樓、虹橋、街景、河道、碼頭、船坊等;入口處有張擇端的雕像,每天九時開園,場面熱鬧,藝隊帶領遊客入園遊賞。園區依圖繪之「北宋東京城」與「皇家園林」來佈局,次第展現酒樓、茶肆、當鋪等街景;汴繡、官瓷、年畫等製作;民間遊藝、雜耍、吃火、盤鼓等表演;算命、彩博、馬毬、鬥雞等風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矮矬短小的武大郎沿街叫賣「炊餅」,那一聲聲的「炊餅」,到了北京還有人掛在嘴邊。此外,在「王員外招婿」中,遊客有機會成為臨時演員,接到繡球者便是王員外的乘龍快婿,顧不得帽歪衣塌,一時間與小姐「拜堂成親」、「同入洞房」,引得遊客哈哈大笑。

為了趕往山東,我們在鐵塔公園廣場換車,始有幸遠睹鐵塔風貌。開封鐵塔原名開寶寺塔,宋太宗趙光義平服吳越後,將羅漢寺的佛舍利迎來汴京,由吳越名匠喻浩負責建塔供奉,塔初為木構,考慮當地多西北風,塔身向西北傾,咸認吹不百年即正,但不到半世紀即遭雷殛。不久仿原樣改以鐵褐色琉璃磚瓦重砌,塔的平面呈等邊八角形,每層都開窗,歷經地震、雷殛、水衝、炮轟,迄今仍屹立不搖。

三、大明湖

大明湖位於濟南市區中心,與趵突泉、千佛山並稱濟南三大名勝;泉水由南岸流入,水滿時從宋代修建於北岸的北水門流出,湖底由不透水的火成岩構成,因而湖水「恒雨不漲,久旱不涸」,常年保持固定的水位;晚餐後夜遊大明湖,因無夜間照明,只見湖面漆黑一片。(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