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期::大陸行腳-重現心中的驚奇〜丙戌年夏大陸五古都參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簡介之三:山東行

淨域

重遊聖地僅遺蹟

當年盛況憑想像

道貫古今德侔天

陰德加被後代孫

十五年七月廿八日〜八月九日

第九天:八月五日()

上午驅車至曲阜,先後參觀孔廟、孔林,午餐於故里園六藝城享用孔府宴,下午再造訪孔府,後返濟南與當地師友進行座談。

一、孔廟

山東曲阜是孔子的故鄉,其家廟、陵墓與府宅被稱為曲阜「三孔」,而全球規模最大的孔廟,氣勢雄偉、金碧輝煌,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稱是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一九九四年與孔府、孔林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孔廟原是孔子故居,在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前四七八年)被改作廟堂,經歷代的擴建,形成一仿皇宮建制的九進庭院。在中軸線的南(仰聖)門上,刻有乾隆所題之「萬仞宮牆」四字,這是孔廟的起點;入內後即見「下馬碑」,碑上刻以「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八字,顯見孔廟的尊嚴;碑後為第一道石坊,上刻以「金聲玉振」四字,建於明嘉靖十七(一五三八)年;繼而是「櫺星門」,意味孔子是天上文星下凡,至此跨入第一進院。此庭院夾於「太和元氣坊」與「至聖廟坊」之間,兩坊建於明、修於清,「太和元氣」表孔子學說如天體永恆長存,「至聖」為北宋真宗所追贈,象徵地位崇高無人能及;院落東有「道冠古今坊」,西有「德侔天地坊」(第一道腰門),皆建於明永樂十三年(一四一五),說明孔子學能是德配天地、古今無二。

二進院的門稱為「聖時門」,建於明永樂十三年,清雍正八年(一七三○)以《孟子》言「聖之時者也」欽定此名,現為驗票的入口;門前龍陛雕刻精美,庭院森森,古柏蒼勁;院東有「仰高門」,讚孔子學問仰之彌高;西有「快睹門」,取唐朝韓愈道李勃「朝廷士引頸東望,若景星、鳳鳥始見,爭先睹之為快」之語(第二道腰門)。院中有「玉帶河」橫穿,上有磚石券拱橋三座,因碧波蕩漾水壅繞如璧,故名「璧水橋」。橋前有石人兩座,高兩公尺餘,為東漢之作,原立於曲阜漢魯王墓前(魯王墓為一墓群,有西漢十王葬於八墓中),於清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移入孔廟。

璧水橋後為「弘道門」(三進),建於明洪武十年(一三七七),取《論語》「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語,由雍正皇帝所欽定,院中古柏森森,滿庭碧綠。過第三院落即至「大中門」(四進),始建於金大定年間(一一六一〜八九),原取「中庸之道」而名「中和門」,乾隆時御書「大中門」而易之。元至順二年(一三三一)仿皇宮於四角各建角樓一座,用以防禦守衛之用,此處東西各有一座。

四進院落中有一座無牆垣的門,這是孔廟第五道門—「同文門」,建於北宋初年,是當時的大門。清初名為「同參門」,雍正時依《禮記》「書同文」之語命為「同文門」,以彰顯孔子對文化統一的貢獻。此一無垣之門是「奎文閣」前的屏障,用以莊嚴主體建築。

過「同文門」即是第五院落,東西兩側各建有一獨立院落,名為「齋宿」,為祭孔人員齋戒沐浴之處。東院是「衍聖公」齋宿所,清時康、乾二帝曾在此盥洗,故又稱為「駐蹕」。西院是從祭官員齋宿所,清道光年間孔子七十一代孫孔昭薰,將宋、金、元、明、清五代文人謁廟碑一百二十餘塊,集中鑲嵌於院牆上,故又稱為「碑院」。

過此院落即見一樓閣建築〜「奎文閣」(六進),始建於北宋天禧二年(一○一八),初名「藏書樓」,內有歷代帝王賜書與墨跡,是馳名中外的孔廟藏書樓。金章宗明昌二年(一一九一)以《孝經》「奎主文章」易名為「奎文閣」;此閣全由木作,互相交構咬合,不用一釘,高二三點三五公尺,世所僅存,特別珍貴。閣前有兩座御碑亭,亭內外共有四幢明代御碑,皆高達六公尺,其中露天的「重修孔子廟碑」,為明憲宗朱見深所立,以精湛書法著稱於世,碑文載「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暫缺」,推崇孔子之道;因碑石立於成化四年,故稱為「明成化碑」。

「奎文閣」後為第六院落,矗立著十三座碑亭,前列八座,後列五座,收藏唐至民國七代的五十三幢碑,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加封、祭文或修建之記錄,由漢、蒙、滿等文字刻寫,故又稱「御碑亭」。十三碑亭中,有兩座正方形的碑亭最引人注目,係金明昌二年(一一九一)所建,為孔廟中最古老的建築。而五十三座碑體中,以唐高宗總章元年(六六八)的「大唐贈泰師魯先聖孔宣尼碑」最久遠;以清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所立「大清皇帝御制闕里至聖先師孔子廟碑」最大,體座共重六十五噸,遠從北京於冰凍河床中運來,更顯追崇之誠意。院落東建「毓粹門」,是府宅與廟堂間的便門;西建「觀德門」,衣冠整齊者從此門入便可仰聖(孔廟第三道腰門)。

謁拜者從「觀德門」進入,穿過碑亭即可見有五門並列,以象徵天子五門,將院落分為三路;中路是「大成門」(七進),謂孔子學說集先賢之大成,始建於北宋,清雍正二年火後重建,門匾楹聯為雍正帝手書,聯云:「先知先覺為萬古倫常立極,至誠至聖與兩間功化同流。」門兩側有腋門,東為「金聲門」,西為「玉振門」。左路(東)為「承聖門」,內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右路(西)為「啟聖門」,奉祀孔子的父母。從「大成門」入下階後,右有「先師手植檜」,傳為孔子親植,歷兩千年枯槁,今所見為雍正十年原根重生。「杏壇」是七進院落中最重要的建物,孔子杏壇設教見於《莊子》〈漁父篇〉;北宋天禧五年(一○二一),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於此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金代始建亭,壇中有碑兩塊,其中「杏壇碑」二字出自金大書法家黨懷英之手;另一碑為乾隆所書「杏壇讚碑」,讚曰:「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將孔教之風深入描比。

第八院落為孔廟的核心—「大成殿」,始建於唐「文宣王殿」,面闊五間;北宋天禧五年(一0二一)擴建為七間,徽宗以《孟子》語「孔子之謂集大成」,下召更名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一七二四)重建為九脊重檐,黃瓦覆頂,高二四點八公尺,長四五點七八公尺,寬二四點八五公尺,四周廊下環立二十八根龍柱,前廊十根各有一對翔龍,餘十八根各有七十二條團龍,總計一千三百一十六條龍,為曲阜獨有的石刻藝術珍寶。

孔子塑像(一九八四年仿清重塑)位於大成殿內正中,坐高三點三五公尺,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一如古代天子禮制(始於北宋徽宗崇寧四年)。兩側為四配,東位西向的是復聖顏回和述聖孔伋,西位東向的是宗聖曾參和亞聖孟軻,再外為十二哲(其中一位是非弟子—朱熹;王安石曾因變法入祀,又因黨爭而被逐出孔廟),均頭戴九旒冠,身穿九章服,手執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禮制。殿內正中懸掛康熙帝題書之「萬世師表」和光緒帝題書的「斯文在茲」匾額,南面是乾隆帝題書的「時中立極」匾額,門外正中是雍正題書之「生民未有」匾額,皆雕龍貼金,精美華麗。門前楹聯「德冠生民溯,地闢天開咸尊首出;道隆群聖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更將孔子思想推至極至。

大成殿兩側各有一排長廊,稱為「東、西廡」,是奉祀歷代賢儒的地方,迄今共有一百五十六人享奉。另兩廡陳列著歷代碑刻,全區計有兩千多塊,亦是有名的碑林之一。大成殿後為另一重檐大殿〜「寢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祠,廟堂只有一座靈牌,周圍空空如也,與大成殿的陳設形成強烈對比,深深刻劃中國傳統「男尊女卑」的價值觀。

寢殿後為第九院落,在中軸線上有最後一殿〜「聖跡殿」,此殿以石刻連環畫記孔子一生的聖跡,係於明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由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共有一百二十幅刻石。此外陳列有唐吳道子所畫「孔子為司寇像」,晉顧愷之所繪「先聖畫像」及宋米芾篆書之「大哉孔子讚」等名家之作。

在七、八進院落中,孔廟東路「承聖門」內有「詩禮堂」、「禮器庫」;詩禮堂是紀念孔子教導孔鯉學詩習禮的地方,始建於元代五十三世孫孔治,重建於明弘治十七年(一五○四),清初文學家孔尚任,曾在此向康熙帝講解孝經,堂上懸掛乾隆帝所書「則古稱先」匾額,堂中陳列當代藝術家石可繪所刻之「孔子事跡圖」。堂後偏西有一水井,是孔宅當年汲水之處,故此一附近院落為孔子故宅〜「闕里」,現有一株唐槐與兩株宋銀杏,枝繁葉茂,高二十餘公尺。

故井東北有一孤壁,前有一碑書以「魯壁」二字,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九世孫孔鮒將《論語》、《尚書》等經典藏於夾牆裡,至漢武帝時,魯恭王劉餘(景帝三子,武帝兄)修官室時方發現(前一五四年),人稱「孔壁古文」。金代為紀念孔鮒藏書,於故里修建「金絲堂」;明弘治十三年(一五○○)修孔廟時,將金絲堂遷往孔廟西路,在原址移建「詩禮堂」,於後修建「魯壁」,以紀念孔壁藏書之事。

魯壁後有兩幢石碑,為孔子世系碑,因為線刻多已模糊不清。碑後為「崇聖祠」,原為家廟,清雍正元年(一七二三)追封孔子上五世祖為王爵,始建為祭祀專祠。最後為「家祠」,為孔子後代私祭的地方,祠中奉祀孔子、孔鯉、孔伋及四十三代孫孔仁玉夫婦(中興祖),除孔廟的「丁祭」(春秋仲月上丁日祭孔)外,一般祭祀都在此舉行。

孔廟西路為奉祀孔子父母的地方,孔子三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然而父以子貴,北宋真宗趙恆封叔梁紇為「齊國公」,元文宗圖鐵木兒又加封「啟聖王」,故門、殿皆以「啟聖」為名。入啟聖門後即見從東路移來的「金絲堂」,高臺綠瓦闊五間,裡面陳列著各種古樂器,堂前立有清乾隆帝為大成殿題額「與天地參」的刻石。西南一隅有「樂器庫」,與東路「禮器庫」相對,存放祭孔時所用的「大成樂」樂器,而庫堂間的露臺,便是祭祀前舞生、樂生演練的地方。

金絲堂後為「啟聖殿」,闊五間廡殿頂,等同皇宮的建築模式,石柱雕有雙龍戲珠,是供奉孔子父親叔梁紇的地方。殿後有露台相連至寢殿,是奉祀孔子母親顏徵在的專祠,闊三間,亦同設於元文宗至順元年(一三三○)。此外,在孔廟東南角樓(毓粹門外)邊的闕里街上,連有一座城門式建築,於金代是孔廟與府宅的外門;明弘治年間在毓粹門東的孔府大門右角再建一獨立城門,孔廟之城樓上懸以鐘,孔府之城樓上掛以鼓,即成今日之鐘鼓樓。平素時,鐘於晨昏計報時,鼓於入夜起更點,若逢大典祭祀則鐘鼓齊鳴;登樓可一覽曲阜全景。

二、孔林

孔林又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墓地,坐落於孔府北面,由鼓樓大街出城可直抵墓園。自漢代以來歷朝增建十三次,佔地三千餘畝,林牆周長五點六公里,有古樹近萬株,家族墓葬十萬餘座,名家石刻一千餘件,是中國規模最大、持續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葬園林。

昔時到孔林必經神道,前段有「萬古常春坊」,是曲阜現存最大的石坊;東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道碑」,西有「闕里重修林廟碑」,記述增修孔林的情形。前行即至孔林大門,為一兩檐多層斗拱木建牌坊;再行可見一城門,上有觀樓,拱門上篆刻「至聖林」三字,原是古魯國的北西門,現為孔林二門,圍牆將墓園環抱。

入門後洙水河橫過,前有石坊刻以「洙水橋」,過橋即是「擋墓門」,後面通往孔子墓地,甬道上立有望柱、玄豹、翁仲(乾隆刻)等石刻,盡頭有一座大香爐,爐後為孔林中最高建物—「享殿」,殿後有一「楷亭」,亭中石碑依南側「子貢手植楷」刻一古楷樹。亭北有三座亭,為宋真宗、清雍正、乾隆三帝駐蹕之處,現刻碑以示紀念。碑亭西面為述聖孔伋之墓,前有兩座翁仲(宋刻),移自享殿前甬道;後方為泗水侯孔鯉之墓,其西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墓」,碑頭龜裂以鐵條箍拄,一旁是子貢廬墓處,現有三間磚房以茲紀念。

三、孔府

孔府又稱「衍聖公府」,位於孔廟東側,是孔子嫡系子孫居住的地方。漢元帝時封孔子十二代孫孔霸為「關內侯」,食邑八百戶,賜金二百斤,宅一區,這是孔府宅第的緣起。宋仁宗至和二年(一0五五)封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徽宗時封為世襲「衍聖公」,從此孔府就稱「衍聖公府」。民國九年,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下令襲封爵位,二十五年國民政府改封號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民國三十八年,七十七代孫孔德成隨國民政府遷台,居於台中,故台中府第稱為「奉祀官府」,而 雪廬老人即是奉祀官府之主任秘書,由大陸即匡輔衍聖公,乃至隨行來台定居於台中,老人護持聖人之後以及延續文化道統,可謂功不可沒。而現今曲阜衍聖公府之子孫非屬嫡系。

隨著孔子爵封的提高,子孫的官位、府第的面積也不斷地擴遷,今之建築規模成於明清兩代,佔地七點四公頃,前後九進廳居園(前廳中居與後園),橫分三路東中西,有建物四百八十間,是典型的貴族門戶,素有「天下第一人家」之稱。

孔府大門高懸「聖府」二字,相傳出自明相嚴嵩之手;兩側有紀曉嵐所書對聯,上聯是「與國咸體安富尊榮公府第」,其中「富」字少一點,暗寓「富貴無頭」;下聯為「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其中「章」字一豎上提,又寓「文章通天」;此聯道出府第人家千百年來的氣勢。大門過庭院即至「聖人之門」,這是孔府的二門,也是前廳官衙的起點;門後庭院中有一獨立的屏門,只在帝王大典及迎接聖旨時才開啟,故名「儀門」;因屋頂有四個倒垂的貼金花蕾,又稱「垂花門」;又因明世宗朱厚熜親頒「恩賜重光」匾額,故也稱「重光門」。

衍聖公賜封正一品官,為文臣之首,故官衙設三堂六廳。六廳乃仿皇城六部而設,於儀門東側(大堂前)設管勾廳(土地稅收)、典籍廳(典章書籍)與知印廳(印鑒簽文),西側設百戶廳(內僕外役)、司樂廳(祭祀舞樂)與掌書廳(文書檔案)

儀門後是一片露臺,東邊設立「日晷」,西方放置「嘉量」,為王爵殿前特有之物。露臺正面即是大堂,自唐代以來,衍聖公即兼任曲阜縣令,故大堂就是處理公務之所。堂中有八寶暖閣,前有公案,後有太師椅,兩旁羅列一品爵位儀仗,及十八塊「雲牌鑾駕」,以示威嚴。大堂後有穿廳與二堂相連,廳旁有兩條靠背長凳,相傳明代權臣嚴嵩因罪請託衍聖公向皇帝說情未果(彼此為親家),後人設凳表彰忠義氣節,稱為「閣老凳」或「冷板凳」。

二堂又稱「退廳」,是衍聖公申飭族規家法、會見官員與試務的地方,堂東是「啟事廳」,專事傳達之務;堂西是「伴官廳」,專任隨從之事。出二堂進三院落,有六塊太湖石錯落其中。三堂又稱「後廳」,是處理家族糾紛與事務的地方。

三堂之後便是孔府內宅,稱為「中居」,須經「宅內門」方能進入,門旁立有「雁翅鏜」、「虎尾棍」與「金頂玉棍」,私入內宅者打死毋論。宅門西側有一突出牆外的「石流」,挑夫每日打水從此送入內宅。宅門內壁彩繪一隻似麒麟的「犬+貪」(為貪獸,身繫八寶,欲食太陽),意在勸告族人出外莫貪贓枉法。中居第一廳房稱為「上房」,是接見親族與婚喪壽儀的地方,堂中掛有慈禧所書壽字,堂上高懸「宏開慈宇」大匾。過珠簾門與庭院便是前堂樓與後堂樓,同為七間兩式的閣樓,前堂樓是衍聖公居處,後堂樓是其母住所;七十七世孫孔德成結婚時,洞房設於後堂樓,現依其原樣擺設。後堂樓之後有五間正房,為女傭住處,通稱「後五間」。後園又稱鐵山園,園內假山、魚池、花塢、竹林及各種花卉盆景等一應俱全,其中以「五柏抱槐」一樹最奇特,此柏樹派生五枝,內含一株槐樹,世所罕見。

孔府東、西路,又稱東、西學。東路面積宏大,主要建物有「慕思堂」、「一貫堂」與「家廟」;慕思堂是紀念第七十二世孫孔憲培妻子于氏(乾隆之女);一貫堂是第一代「翰林院五經博士」(衍聖公的次子)的居所;至於家廟現已改為孔府檔案文物室,各文獻依「襲封、宗族、屬員、訴訟、租稅、林廟、管理、祀典、政事、財務、文書、庶務」等類存管。西路有各式廳、堂、軒、房七十餘間,其中「紅萼軒」是寫字練畫的地方,「忠恕堂」是讀書習禮之所,而「安懷堂」與「南、北花廳」則是集會賓客暢懷抒情之處,庭院古樸閑靜,賓客無不流連忘返。

第十天:八月六日

早上至雪廬夫子墓園祭拜,後於錦繡川水庫放生,中午至水上酒家享用農家飯,下午遊歷黑虎泉,晚上於山東大廈用餐,夜間搭二十一點五十五分軟臥火車至北京。

一、雪廬夫子墓園

雪廬夫子墓園位於玉函山公墓中,玉函山乃濟南近郊最高峰,海拔五二三公尺,地處歷城縣十六里河鎮,有「小泰山」之稱。玉函山公墓為濟南最大公墓,一九八九年 雪廬老人還葬時,四周光禿一片;至今年(西元二○○六)祭拜時,已有墓葬三萬餘座,夫子墓園藏身其中。墓園面積約六十平方公尺,中間為 雪廬老人之墓,左邊為夫子墓誌銘碑,右邊為兒子李俊龍先生之墓,四周環抱龍柏,肅穆清幽。一行人與家眷親友等共讚佛號,願遺教能普化群蒙。

二、錦繡川水庫

錦繡川水庫位於歷城縣南部山區玉符河上游,是一座集防洪、灌溉、供水、發電、養殖等多功能的中型水庫,與臥虎山水庫、狼貓山水庫共同擔負濟南的供水任務;惟目前受到餐廳、別墅等違建的影響,供水品質日益惡化。祭拜雪廬老人後,眾等在此水庫放生,計流放了兩卡車的鯉魚與鯰魚,一旁住民皆歡喜佇看。

三、黑虎泉

濟南因泉水眾多享有「泉城」美譽,其中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與五龍潭最為著名。黑虎泉為一泉群,位於南護城河東端,北與「解放閣」相對,有泉水十五處,除黑虎泉外,著名的還有琵琶泉、白石泉、瑪瑙泉、九女泉與五蓮泉等。

黑虎泉源在陡壁下一個深邃的洞穴內,洞中上有巧石懸掛,下有頑石齧波,左右秀石錯落,虎口噴水聲勢驚人。古時洞前有一黝黑巨石,泉水激石,有如虎嘯,加以巨石又似一踞伏的猛虎,故得「黑虎」之名。此泉潔淨透澈,許多人到此打水,試飲頓感甘冽爽口,惟基於衛生考量,還是加熱滾沸為宜。

泉水自洞中通過暗道由石雕獸頭口噴出,形似瀑布,取「口內懸河」之意,後流進石砌方池中,經一水閘泄入護城河中,水漫流下形成一道水簾,已成為賞泉、泛舟的休閒佳處。

晚間原訂品嚐多樣化的「餃子宴」,但濟南蓮友設宴於山東大廈,這餃子宴就無法一睹親嚐。「山東大廈」是濟南新近開幕的五星級飯店,在「共享空間」的設計理念下,集「古樸典雅、中西合璧」於一處,在視野開闊、簡潔明亮的空間裡用餐,儀禮自然表現,各個氣宇脫俗,是個令人難忘的晚宴。

晚間搭軟臥火車至北京,第一次經驗特別興奮。軟臥為四人一間的包廂,分上下鋪,門可上鎖。進車廂前,服務員會先查收車票,並換發一張床牌,各人依床牌將行李攜入,單人彈簧床頗為舒適,但一夜的車行晃動,睡得並不安穩。快到北京時,服務員會來敲門,將車票交還,並取回床牌;至此才明瞭此一換票動作,是便於服務員叫床,避免旅客因睡過頭而誤了下車。(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