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期::大陸行腳-重現心中的驚奇〜丙戌年夏大陸五古都參訪-走向雪廬的大道〜丁亥年春濟南行

聖人家鄉的風土人情

編者

一生奇遇逢恩師

踏上泉城欲有為

景色人文具特色

猶待正法增上緣

前  言

追隨 雪廬夫子的腳步,走近戶戶泉水、家家垂楊的濟南城;飲那趵突名泉,想望那濟南名士齊聚一堂的情景;漫步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大明湖畔,尋白妞、黑妞的聲響,來到明湖居聽上一段山東大戲;行至鵲華橋上,渴仰一探那鵲華秋色圖的場景;盪舟大明湖中,登覽歷下島上亭中遊,海之右、山之左,想像歷來名士之風華,李北海、杜公部曾在此宴飲豪邁,梅擷芸大師與民初諸法學人士於此遨遊唯識法海的雅集中, 雪公老師每會必到;舜耕於歷山下,隋朝年間佛教盛行後,隨山而上大量雕刻的佛像羅列,因此改稱為千佛山,而千佛山中萬佛洞,彷如極樂世界諸佛海會悉遙聞;來回於歷山路、舜耕路,穿梭於大明湖路、趵突泉路、千佛山路、泉城路,聽那名為舜井街、三聖街、聚賢街、棋盤街、佛山街,還有那南卷門巷……等,想像濟南老城老街老巷之情景,當中緊繫著歷史的臍帶、聖人的脈動;行於其中,種種感動,非關老殘的足跡!

孕育齊魯的泉城

濟南位於古濟水之南而得名,東岳泰山橫亙於南方,形成山水之勝。周朝時期,泰山之南為魯國,泰山之北為齊國之範圍,濟南正處於齊國西境、齊魯兩國會通之地,故自古即為齊魯文化的交流要地,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源頭重鎮,更是歷史文化的名城。

濟南又稱泉城,共有七百三十三處泉水,其中有七十二名泉,又劃分為十大泉群,股股泉水競相噴涌,孕育了人從水上過、清泉石上流的水城風貌,然多年來因大量汲取地下水。及地質變化的緣故,多處泉水幾乎呈現乾涸,引發當地人士的重視,故重新制定政策,限制地下水之汲取。而今泉城之水又汩汩的湧出,正象徵著地方興盛之吉兆。

天下第一 趵突泉

趵突泉,古濼水之源,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乾隆封其為天下第一泉,可見其水質之清冽甘美,元代詩人張養浩:「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常吼半天雷。」可以想見其水勢之盛大,在觀瀾亭上看著池中的三股泉眼湧動,誠如 雪公在《佛說阿彌陀經義蘊接蒙》中釋「經」之十一義,其首要義理正是「泉湧」。當坐擁法水源頭時,心思靈動有如泉湧,美好的概念將源源不絕,富有敏銳的觀察力,遇事能迎刃而解,可以劃破無明煩惱。又如蘇軾自評文中所言:「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皆可出。」正因為厚積而薄發,故處處皆是泉眼,可以不擇地而出之;又因為積學數年,所以思路廣闊、文思充沛、才思敏捷,成就一代之文采;也因為是有本之學,故可放諸四海、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而所謂的智者樂水,也正因為智者發心利眾,故以法義充實自己,當深厚累積後必產生各種善巧的利眾方便,正如流水的源源不斷。

望著趵突泉噴吐成的汪洋水面,不禁憶起兒時住家附近的一股泉眼,清清冷冷、活活潑潑的流動著,每每到訪總洗滌出一身清涼;正如有幸得遇 雪廬夫子,得聞教法清涼,如飲甘泉般的滋味令人難忘!但所謂「受人點滴,當湧泉以報」,如此浩蕩的師恩又如何回報?

名士齊集的大明湖

濟南之美,美在人文帶動的自然景觀,其市樹之悠揚、其市花之娉婷,遍植在大明湖畔,造就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千古美景。初春之際,柳條已悄然發出新嫩的綠芽,照映著湖水清悠悠地,溫暖的陽光照著、風吹柳條飄動,久已迷失在都市緊湊生活的我們全然地放慢了腳步,欣賞一路的湖光山色。更乘上了湖上畫舫,尋訪湖心中最大的島嶼〜歷下島。

歷下島因南臨歷山而得名,島中之歷下亭則因唐代天寶四年著名書法家李邕(北海)與詩人杜甫等名流學士於此設宴賦詩而垂名,宴中杜甫曾作《陪李北海宴歷下亭》一詩盛讚了濟南的人杰地靈和秀美景色,詩中摘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更成為今人津津樂道的佳話。

名士軒裏記載了濟南歷代名士的事蹟,從最初躬耕歷山的虞舜到陰陽五行學家鄒衍、口述尚書的東漢伏生、著名的建安七子、唐朝名相房玄齡、經南洋遠赴天竺求法的高僧義淨、宋朝傑出詞人李清照、辛棄疾、元朝散曲家張養浩、杜仁杰等、明朝文學領袖李攀龍、戲曲名家李開光、清之王士禎、蒲松齡……等,皆是一時的人物。而我們最熟悉的濟南名士,莫過於清末民初的李炳南居士(雪廬老人)了。

雪廬老人二十七歲時,參加大明湖畔的佛學社,親近梅光羲(擷芸)大師學習唯識,平日乘舟往返於歷下亭中聽聞講座,一時興起學佛的法喜,並奠定日後佛法深入的基礎。

想當年楊柳江邊、芙蕖滿池的歷下島上,長衫飄然的諸公們,或細語交流,或高聲答辯,或喝茶賞荷,或吟詩唱和,或深入法相……,種種風韻之事,如今又有誰能繼?

千佛山中萬佛洞

看過趵突泉和大明湖,當然不能錯過濟南的第三勝景千佛山,千佛山古名歷山、又名舜耕山,顧名思義,此山與虞舜、佛教有不解之緣。其上之舜祠,乃後人為祭祀一代聖君所建之廟,而千佛山上佛像羅列,隨山攀登而上,可眺望泉城景色,而千佛山腰上之萬佛洞頗富盛名,長之又長的洞窟中開闢了仿中國四大洞窟的「莫高集錦」、「龍門精華」、「麥積奇觀」和「雲岡薈萃」雖不能和真石窟中的藝術精品相較量,但能於半日之中,讓人一氣呵成的遍覽諸石窟的特色景觀,且能在一合掌中遍禮萬佛莊嚴,不能不佩服此間藝術工匠的匠心獨運、精心雕琢與細膩的模倣技術,而最令人稱歎還是石雕藝術的歷久彌新,能在歷史文化進程中,為人類大量的保留了確確證據。

黃河放生

今人徐北文:「泰山若礪,黃河若帶,歷下欣同舜日堯天。」簡單的三行詩句中即說明了濟南地利人和的得天獨厚,泰山穩穩不動的坐於其南,黃河如帶的奔流在北,護住了東西走向的濟南城府,居其中深受山川水澤的滋養。此次有幸近距離的看到黃河,走進黃河,且在黃河邊上廣行放生事宜。

「中華民族母親河」,即之、親之、望之,有如走入母親的懷抱,此種感受正是身為炎黃子民的情懷,故呼其名即已生發感動,更何況可駐足半日,來回巡行、奔走其中,將活蹦亂跳的魚兒放入黃濤滾滾的江河!而其中最令人欣喜的是能有因緣與濟南的蓮友合力將此行的放生圓滿,並在放生的過程中交換心得,溝通了放生細節與注意事項,諸如放生地點的選擇、魚種選購的考量、放生心態的調整、儀軌進行的流程……,期許因吾等圓滿的菩提心意,能將放生事宜如法合宜的做下去,猶如不捨晝夜的滔滔黃河!

看到濟南蓮友扶老攜幼結伴同行,個個單純真誠的臉龐,透脫出對善法的珍重與渴求,不惜手腳、小跑快步地一趟又一趟,把沉甸甸的肥美魚兒全部一股腦兒倒入母親河的懷抱;小菩薩們也當仁不讓,興味盎然地放個過癮,不在乎天有多寒、手有多冰、衣服有多髒……,這一幕幕珍貴的畫面,將如黃河的身影,深刻地刻劃在吾人心中。

結  言

是什麼樣的因緣,讓台北與濟南能多次零距離的接觸?是什麼樣的緣份,讓彼此的交流緊緊相繫?是什麼的力量,結合著一群志同道合的傻瓜?是什麼樣的精神,觸動彼此的心靈深處?是什麼樣的動能,讓我們繼續走在菩提大道上?此中緣由,你知!我知!

因為 雪廬夫子的因緣,丁亥年初春我們再度來到濟南,而美好的春天正在生發!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