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期::專題報導-中美教育差別

與黃道延同學座談有感

吳錫堂

參觀完故宮雍正大展,用過午餐隨即轉戰弘明幼兒園,參與蓮榮共修會為學長們舉辦的臺灣與美國教育座談,由在美生活與求學的Dennis Huang學長談論在美國的教育方式與一般學生的生活的情形。


就國情而言,美國和臺灣、東西文化的差異性可是蠻大的,教育制度雖然相近,惟教育精神上卻相去甚遠,所以最終的教育成果也就大不同了。以下是個人的淺見:


美國中小學學校甚少給予學生家庭作業,教育的重點在培養學生各項基本的生活、經驗,例如運動、舞蹈、戲劇、美術、音樂等,這方面和在臺灣的狀況有顯著的不同。


臺灣的學生自幼即被過度的要求重視學業表現,只要學業成績好,其他項目幾乎可以完全被忽視。中、小學生放學後的課外活動,不外就是才藝的學習來圖個以後的加分,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課業惡補。「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觀念造就學校附近補習班林立的特殊景象,許多孩子的童年幾乎是在學校與補習班中渡過的,相較之下,在美國受教育的中、小學生似乎幸福多了。


以自己個人的親身經歷來對照印証,純真的孩提時代是在鄉間渡過,雖然家庭生活清苦,亦有學校作業的拘束,但在田野山澗嬉遊時所流的汗總比在課堂上流得多(回想當時,都是赤足大仙,踏遍了鄉間的窄田埂,還有那橫七豎八的巷弄…,說有多暢快就有多暢快),惟當時的課業並不重,壓力不太大,也因沒有經濟能力去補習,故就隨遇而安;及至上大學,踏出社會,我等鄉野小兒並不見得會比不過那些自小大補特補上來的小孩,但是卻多了快樂的童年,想來,安貧亦能得到小小的逸樂,這是無心插柳,實在是幸運。


美國的中小學教育雖不給予課業上的壓力,但對於有心向學者仍然有Honor Class的設置,字面應為「榮譽班」的意思,類似是臺灣的「資優班」,不過臺灣中、小學「資優班」的學生並非全然資賦優異者,應該是指學業成績表現優異吧!因為許多社經地位高的父母怕小孩輸在起跑點,使力、使關係讓同學進入「資優班」,扼殺了子女的正常發展。而美國「榮譽班」的學子亦需承受更多的課業壓力,以為下一步的升級作努力。學生能否進入「榮譽班」主要是看學生是否有此意向與能力。然而,汲汲於子女能否進入「榮譽班」者,大都是華裔之父母,像臺灣之補習班亦多存在於亞裔社區,此點倒是和臺灣類似,差別在於能否進入「榮譽班」不太能以家長的社經優勢關係來取得,而以學生的意向與能力為本。


要進入美國大學的高中學生必須向稱意的大學科系提出申請,得到入學許可後方可至該大學就讀。如何脫穎而出當然要看高中時期的各項表現,學校也有甄選委員負責甄選。少部份也有屈就於社會現實而核可入學的情形,例如學校捐助者的子女,然而大抵上是公平的。其大學入學的門檻並不算高,不過與現今臺灣所實施的大學入學制度相較或許已經高太多了。以往臺灣的大學入學是透過聯考的方式,從初中、高中、大學一路是金字塔式的篩選淘汰,最後剩下為數不多的大學生。然而,在現今教改的理念之下,以往的淘汰機制幾乎不存在。一個高中畢業生進不了大學幾乎是奇聞。問題是大學生處處皆是,但學識水準有提高嗎?以耗費四年的時間與金錢買得一紙大學畢業證書者比比皆是。


美國的大學入學門檻雖然低,但是能夠順利大學畢業者比例卻很低,反映出美國的university絕對不是「由你玩四年」。以黃學長德州大學化工系的例子而言,入學到能畢業者僅剩三分之一;所顯示的意義是,如果在大學不好好的努力用功,大概會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會被淘汰,在美國university是「由不得你玩」的意思才對。


易進難出是美國大學求學生活的寫照,如何在美國大學順利求學畢業呢?用心向學絕對是不二法門。黃學長平日要用五個小時溫習功課,假日更需花費七小時以上,令人佩服他的用功。但從座談的問答過程看來,黃學長並非是一個僅會讀書的書呆子,反倒是對人生、未來了解透徹且有規劃前景之人。日前,電視上播放日本歌手的MTV影片,那不成調的音符,流行意味荒誕與不知所云的歌詞,有如群魔亂舞,突然意識到這個國家未來的文化趨於弱勢指日可待,主因可能就是這一代日本年輕人教育失敗所產生的價值觀紊亂。相對強如美國者,卻有一群像黃同學這樣有毅力與眼光的年輕人繼續不斷地在努力,默默地支撐著國家強盛不墜,兩相對照,值得省思。


曾幾何時,在美國念大學一年要用到五萬美金的費用,美國採取的高學費政策,即令美國人民也難以負擔,難怪許多美國人都要先工作儲蓄幾年才能進大學完成學業,想當然,學生打工的狀況相當普遍,或許這是提早訓練學生們進入職場所形成的文化現象。美國學生從小就有如何爭取職位與推銷自己的課程,這是在臺灣全然沒有的。相對的,高價的求學成本也令學生們珍惜每一堂課程,確保自己不漏上一堂課,白白損失已付的時間與金錢。反觀國內諸多學子,上大學不用操心學費與生活費用,卻不珍惜這些資源其實是來之不易,白白浪費四年的求學時間鮮有所獲,莫怪乎臺灣高中之前學生能力讓人驚異,而四年大學之後卻遠落後於歐美學子。


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是,以往臺灣在經濟起飛階段,對學費是採取補貼的方式,學費雖然便宜,但學子的用功程度似乎超過現今很多,有心出國留學者,除了自己會節衣縮食外,另需靠爭取到的獎學金才有辦法完成出國念書的夢想。現今經濟情況已有改善,即使不靠獎學金也無需像往昔學子一樣要半工半讀才能完成學業,卻見學成數年而無法工作者比比皆是。或許在大學裡沒有競爭淘汰的制度是個因素,從小沒有培養獨立生活能力的教育過程才是問題的根由吧!


學生從求學以至成人就業,除了學業與生活教育外,更重要的是正常人格的養成。就對求學期間的作弊、抄襲現象,很顯然地,美國比我們還要重視。通常學生有這類行為時,除了課業給予零分外,甚或直接予以退學處分。特別是大學教育,原本就是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創造的能力,若以非正的方式意圖蒙混,枉費受高等教育,徒然培育出有人格缺失的剪貼高手。在學術的殿堂裡,無疑地,這是很嚴重的欺騙行為。美國大學嚴以懲之是對的。反觀國內,似乎尚未有例行的造假防弊機制,僅靜待有人檢舉後處理,徒增僥倖之機。就此應效法美國之防弊機制,有益於學子之踏實向學。


整個座談會雖至晚餐時刻,討論氣氛未曾稍減,竊看周遭學子,盡皆凝神貫注,面色悅有朗月輝,隱約感覺其間已有數人已受影響,心領神會,暗立向學之志,深自慶幸不虛此行。用餐之前,引一家長之言以結,「真的是受益良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