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期::活動報導-第三屆兩岸國學文化交流講座—談人師如何正己化他
師長的話—開結訓致詞
編輯部整理
文化推廣風氣厚
立國根本民向心
贏得友誼兩岸情
法水源頭雪公恩
二0一0年
緣 起
暑期應福建省順昌縣教育局邀約,假金橋中學舉辦國學文化師資培訓課程,此次參與人員主要是當地中小學的老師及其他省市地方有志於文化推動者。
課程內容乃依《論語》相關條目整理而成「教育理念—談為人師如何正己化他(成己成物)」,輔以《常禮舉要》在校篇,說明學校教育首在人格教育的養成,《禮記》禮運篇節錄「大同與小康」段,論述聖人為政理想,而選講唐詩「送梓州
一切人才的養
開訓典禮
老師:心喜於順昌辦師資培訓,局長與我一樣都是公務員,深知公務員對國家的重要,尤其是辦教育者,更是負有很重要的責任,尤其是文化的經營是維持國家的命脈,然文化必須要有傳承,尤其要有解經的能力,才能將聖賢的道理發揮大用,並且與時代接軌。若文化不被提倡,經典學習不受歡迎,道統無法傳承,知見不能確立,品格難以建立,我們的下一代隨著時代的潮流、物欲的誘惑,變成表面是中國人,骨子裡卻是西洋人。
是故,應該要在傳統文化上建立正確的觀念,此次的主題,特別是在師資上,如何來正己?如何來化他?如何來成己?如何來成物?也就是如何成就自己?如何去利益別人?利益別人的方式很多,包括冬令救濟、慈善、造橋鋪路,但最重要的就是辦教育,古人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物質建設很快就可以建設起來,但心理建設卻需要花長時間。論語云:善人為邦百年,可以勝殘去殺。用教育改變殘暴的風氣,善人為正還得花上百年的時間,若是更高一層的仁人君子來為政,也要花三十年的時間,所謂: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就算如孔子這等聖人,也要花上三年工夫才有成,所謂: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可見為政重於辦教育,目的在培養風氣,《禮記》經解云:「入其國,其教可知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
初到一個地方,看到這個地方所展現的氣象,就知道這個地方的發展性,而這個氣象必須從教育而來,相信教育能帶給一個地方昌盛,這種欣欣向榮的氣象,不是用經濟等發展可以達到的,此乃真正長久發展之道,能帶動此處之人有真正生活的品質,及相處淳厚的朋友。
孔子一生偉大的思想,記載在各種典籍中,最完整處則是《論語》,四百九十八條含藏著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讀之可知孔子一生有兩個理想:一是辦政治,一是辦教育。所以其弟子或是辦政治的人才,或是辦教育的人才,如子貢、冉求、季路等就是辦政治的人才,顏回、閔子騫等就是辦教育的人才,一個地方有這樣的人才,對這個地方、國家,都有很好的利益,對一鄉、一國都有很好的影響。
在我大學的時代,遇到了從山東濟南來台的大儒—李炳南老教授,他是孔子第七十七代孫
透過文化的學習後,城市更能維持整潔與衛生,居民行住坐臥恰如其份的禮儀,讓人感覺此地有可觀處,是有目標的前進,給未來一個期許,給後代子孫一個學習的環境。
特別感謝局長,由局長的表現可知是公門中棟樑之材,尤其著重教育與文化的結合,相信順昌的未來,一定極其可觀,順昌將令人流連忘返,一而再再而三的來,成為近者悅遠者來的樂土。
局長:這一次講座有臺灣
教學:吾人辦學所依之教育理念乃源自於中國傳統文化—孔聖人的教育理念。此次課程分為《論語》選章談「為人師應如何正己化他」,內容皆為論語條文,所依註解乃雪廬老人所選擇之古注,這些知見乃老人從山東帶到臺灣,傳道於弟子,今再將此思想帶到順昌與大家分享,其次〈孔子傳〉影片,傳中可瞭解夫子如何成為一位聖者,孔子不只是歷史名詞,而是活生生的人物,能影響二千五百年後的我們,再者選讀《禮記》禮運大同小康,談論孔子的為政及教化理念,又在座有許多教育界人士及學校老師們,所以特別選了雪廬老人所編的常禮舉要當中的在校篇,談在學校如何引導孩子作最好的學習。
另有唐詩,選的是王維「送梓州
此次是聽覺、視覺的盛宴。希望用心細細品味,做一位有品味的人。
結訓典禮
局長:感謝無盡燈教學團隊將我們帶進孔子和弟子間的風采,這幾天學習的過程,我想各位老師、家長、同學都有很大的感受。就我而言,我覺得我的感受是一分感動,一分感慨,一分感化,一分感悟,具體說來:
第一精心:本次講座,參加大眾由原來不相識到相識,成員有義工、金橋中學及其他學校的學生,從事教育的老師,關心教育的家長。首先對參加的老師予以崇高的肯定、表示真心的感謝,尤其是外縣來的校長、老師表示熱烈歡迎。其次是強大的愛心義工隊伍,這些曾經與國學經典接觸過的愛心人士,在炎熱的天氣,他們以赤誠的心,以一股對教育的崇敬,準備了一餐又一餐的美味,再者是
第二精準:我們都學過《論語》,但並不是有系統,認為是教條已多年,然此次透過學習,譬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舉一反三等等,我從沒有像今天精準的感受教育,體會到這些才是教育的理念與方向。以前只知這些是善念法則,但他的源、他的本來自那裏?以前是知道怎麼做,現在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
第三精闢:是來自於〈無盡燈〉教學團隊將孔子與弟子之間兩千多年前的那種場景深刻複製,讓我們領悟老師與弟子之間日常當中、課堂當中、玩笑當中,循循善誘的將人生、治國安邦的哲理表現出來。教學團隊且每天不辭辛苦,即使在大熱天下課間的十幾分鐘,我們在談笑、喝水休息時,他們仍然盡心備課,此種精闢是來自於他們的孜孜不倦,那種對學問的景仰。
第四精彩:他們所展示的一種優美,而且出色,
第五精神:無論
第六精進:我希望老師、家長、同學能精進來共勉。論語中「學」是人生進步的法寶,
第七精誠: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老師勸勉語:後續的學習,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建立團隊。
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念書、做善法,在人海中不會徬徨無依,反而覺得人生很有意義,且有作不完的善法,這是組成團隊的好處。
孔子也是講究團隊,所以到各國能得到
辦活動的成敗,不在於參加活動有多少人,是否因活動而凝聚團隊的共識,那才是真正的未來。活動即使辦得再盛大,參加的人有上千、上萬人,若是曇花一現後無功效,則屬無用。
二、建立讀書的團隊。
建立的團隊必須要讀書未來才有可觀,該如何把書讀好?深入文化的內涵是團隊的靈魂,一個團隊若能堅持幾十年,那是對正法的信心,靠的就是讀書尋求正理,在經典及古注上有抉擇的能力,承擔的自信心就油然而生。
例如劉備求師而三顧茅廬,
三、培養人才須投入時間。
沒有相當的時間花在培養人才,尤其是解經與辦事的人才,短時間是看不到團體的氣象。
四、歷事練心。
沒有事情的磨練,沒有辦法讓一個人的思想更為成熟,經驗更為圓滿。孔子將弟子教到一個程度之後,有著因緣帶著弟子周遊列國,一方面固然是推行王道的理念,其次藉著情境磨練弟子,是否能在各種情境,甚而顛沛流離中還能篤定對道的信心,肯定道的價值,經過歷練之後,這些弟子回到魯國都變成大才,孔子藉著弟子的成才方能將正法傳承,影響的是千秋萬世。
五、造就講學的人才。
沒有講學的人才,積弊之風氣難以改變。昔日文翁為蜀郡太守,將巴蜀粗俗風氣改變,靠的就是辦政治與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