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期::共修研學-小止觀導覽

小止觀導覽(四)

蓮心整理

經文:所以然者,止乃伏結(注一)之初門,觀是斷惑(注二)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

注釋:

(一)    結〜結集之義,繫縛之義。煩惱之異名。為煩惱因而結集生死,故謂之結,又繫縛眾生,而不使解脫,故謂之結。即為生死之因者。約有九種結縛眾生令不得出離生死之煩惱:()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慳。即六隨眠之根本煩惱加以取、嫉、慳三者,以系縛之義強,故特稱為結。

(二)    惑〜迷妄之心,迷於所對之境而顛倒事理謂之惑。貪瞋等煩惱之總名也。大乘義章五本曰:「能惑所緣,故稱為惑。」探玄記十三曰:「心迷前境,目之為惑。」仁王經合疏中曰:「所言惑者,謂迷妄之心。」

大意:旨在說明止觀之妙用與功能並彰顯其重要性。

導覽:

一、 無論止門修行得再好,僅是伏惑,尚未斷惑;止門成就,再緣空性,建立對空性的觀照,才能生起空性正見,將人我執、法我執二種執著破掉,所以觀才是斷惑的正要。比如念佛有事一心及理一心,而理一心對無生之理就是要觀修,當內心安住佛號不跑掉,任何狀況都不會改轉我的心念,與對佛號的安住,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此為止門的成就相,此時九結煩惱均起不來,此之謂伏結,但未斷煩惱,若未進入空性,緣念空性的止,及對空性許多的觀照,是無法斷煩惱的。故念佛可念到一心不亂、煩惱不起、往生淨土,但若未以念佛的覺受重緣空性,修止修觀,是無法斷惑的,因此真正懂得止觀修學者而來念佛,必能借佛號為所緣境,修止而得安住,並以觀除欲界煩惱相,而得念佛三昧,臨終得蒙佛接引往生淨土。更進一步以實相(空性)為所緣,修止修觀生起智慧,才是斷惑之正要。

二、 「止」是以善法為境而養心,導引心識,使心識安住,如人以菜飯養身,心無善法的滋潤,則妄念紛飛,令人無精打采,頹廢喪志,若以善法(如念佛)養心,則心心念念安住在佛號上,再加上佛力加被,自會煩惱不起、神采奕奕,故名為愛養心識之善資糧。

三、 吾等透過聽經聞法得知念佛的殊勝、佛號的功德與威力、淨土的莊嚴,及攝持六方諸佛的護念,此等均為修止前的正知正見,而非策發神解的觀,依著正見下手去念佛,過程中有沈掉都能加以對治,乃至沈掉將生未生,都能令之畢竟不起。此為以念佛為善(愛)養心識之妙法。

四、 「無礙清淨慧,悉從禪定生。」其實禪定並不能產生智慧,智慧亦非由禪定生出,定歸定,慧歸慧,只不過借著定的基礎去做慧因、結慧果,這叫做因戒入定,因定開慧;如馬祖與懷讓之打坐成佛、磨磚做鏡的對話可為例證。而定的體性是止,慧的體性是觀,止乃專注的能力,此能力未發出,則禪定無從生起;觀乃觀照的功夫,此功夫未發揮,則智慧無從得到;所以定慧為止觀門的成就相。

經文: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大意:說明止觀之殊勝利益。

導覽:修學止觀係為利他,但眼前先尋求自利,吾等欲成就定慧二法,依著止來成就定,依著觀來成就慧,即為自利的成就,此時將覺受告訴別人,別人也因此得利,此之謂自利利他。止觀可同緣一個境界,這叫做止觀雙運。定慧亦係緣同一個境界上說定慧,而非此為定、彼為慧。比如齋堂用餐時,師父們說:「好好吃飯,不要起煩惱。」「好好吃飯」叫「止」,而從好好吃飯建立吃飯的功德,觀功念恩、引發善念、利益眾生,這就是在止上建立觀,所以吃飯、走路也可把法的煩惱拿掉,建立善法、調柔內心,建立使命感,自然不起煩惱無明,但這些均是方便止觀,俟善法的止觀修學有成,再緣到空性上觀修,這才是真實止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