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期::參訪觀摩-參訪觀摩心得

入寶山滿載而回(一)

編輯部

連志道老師於草屯辦國小教育,兼弘明幼兒園畢業成果發表。吾人有幸觀摩學習,並在老師許可下就教育與個人修學上,提出若干問題就教老師,承蒙老師慈悲一一回答,使參訪者受益良多。今將座談內容記錄,令閱讀者能受益,是所至願。

開場白(連老師):感謝大家從遙遠的地方來台中,參加弘明幼兒學園第一屆學齡前小朋友畢業典禮,雖畢業生只有十一位小朋友,或許沒有必要辦一個這樣的畢業典禮迎請大家觀禮。然緣於三年前,欲發心要辦一個以  雪公老恩師教化理念(儒佛兼修)且由小孩子開始來紮根,讓他們成長的學校。當時非常感謝在場大眾全力的幫忙,讓我們覺得非常的感動。雖然因緣不成熟,可是我學人心裡一直記著這樣的恩情。後來經過三年的時間,學校用地一看再看,最後無意中看上了這塊地。當時沒有中二高,學校前面的別墅也沒有蓋,一片荒煙漫景,來看的人都不看好,覺得怎麼是這麼一塊地方?要怎麼動工呢?經過三年的時間,歷經了很多的困難,終於將房子蓋起來。雖然還沒有完全的完工,其實只剩下三樓的地板而已,其他的大致都蓋好了。這個工程非常的神奇,真的是工期不到半年的時間,諸位如果留意的話,這個工做的蠻細的,幫我們蓋這個房子的簡先生非常發心,非常辛苦的每天幾乎都在這裡監工,而且讓我們用中等的價格,建出來中上的建築。當這個房子蓋好的時候,我們不想很誇大的舉行落成典禮,可是房子蓋好了,當年幫忙的人又很多,要怎麼答謝大家呢?我們就善巧方便以托兒所的畢業典禮來邀請諸位,事實上是請諸位來看看我們所蓋成的校舍,雖然還沒有完全好,但是大致規模已經出來了。今天之所以能成就,要非常感謝在座的諸位,在三年前幫我們的忙,雖然因緣不成熟,可是我們始終都非常的感激。

房子蓋好之後就要辦實驗小學,一個非學校型態的教育,由一年級招收到四年級,來我們這邊上課的孩子,不需要受到正軌學校的束縛,也不需要受到私立學校的限制,依照我們的實驗,有這樣的教育方式,可以讓我們放手去做。

我們申請的時候,以讀經為特色,這樣的實驗教育,教育當局覺得沒有問題,可是他們發現所排的課程給孩子是有壓力的,而且在管教孩子方面,他們覺得要讓孩子更放鬆、更輕鬆才好,所以我們就第二次重新修改以後,申請通過,成立實驗學校,因為地點不是很大,所以收的學生不能多。不過到目前為止,確定能夠來的已經有二十五個孩子,目前大概一年級開一班、二年級開一班,三、四年級目前是合起來是一班,如果再多幾個孩子來報名,可能也可以再分成兩班。

其次還要將書苑繼續辦下去,對象是大學在校學生或畢業的同學,加強他們儒佛的文化,一期是兩年,因為有收在學的學子參加書苑,所以主要的課程大概都放到星期六。如果他已經畢業整天都在這裡(書苑),我們會另外替他安排課程。學校建築如ㄇ字型,中間主建築樓下是講堂,二樓是圖書室,三樓是佛堂,左棟是行政資源室(辦公室),右棟樓上是教室與托兒所。

何以還要續辦托兒所?因為學校學生來自於托兒所,以托兒所為主體,因為他們前面已經受了三年的訓練,再上小學就會非常的容易,尤其愈小孩子,你為他建立的基礎愈堅固愈好。以後要將小學擴充為每一個年級兩班,一班以不超過二十五個孩子為原則,也就是一個年級在五十個孩子以內,並辦至國中,國中也是兩班,因屬義務教育故無問題。而現在高中的實驗教育在卓蘭那邊已經有人通過,所以我們很希望能夠辦到高中,因為他到高中以後就比較安定了,念大學變化的機會就比較小一點,所以我想這樣繼續把它做下去。今天非常感謝諸位到這裡來,然覺得非常抱歉是此處還沒有完全弄好,在此處辦活動有諸多不方便,而且今天來參加的人很多,沒有辦法來招待諸位,更讓諸位來幫忙,非常的感謝,從那一步開始我們才有今天。

以下是與老師對談,吾人問,老師答,簡寫之,以饗諸君:

問:老師很慈悲,我們當時幫的忙非常非常的少,嚴格說起來沒幫到忙,老師是受人點滴答以泉湧,其實我們點滴的忙都幫不上,今天在這裡承蒙老師的招待非常慚愧,也希望老師在學養與辦事的艱辛過程上,能將這些經驗開示吾人,讓大家有入寶山不空手回,滿載而歸之感。且在這三年的過程當中,難免很多人會有一些疑問,諸如辦教育固然好,若沒有學生則如之何,或者辦教育的理念彼此看法不一,或者說現在國家經濟欲振乏力,家長如何付得起私立學校收費,或是這樣的教育能不能適應外面多元的社會,諸如此類的問題老師是怎麼一一的克服?

答:所提的問題的確在這三年當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但是我學人一直有個想法:人性在儒家說是善良的,在佛家說是萬德萬能最為光明的,所以人人都有向上的意念,尤其在社會最亂的時候,亂極思治,在最亂的時候,很多人反而會回過頭來想一想,我們這個社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所以在這一路當中,相信一定很多人對於我們的教育(包括家庭、社會、學校),都會慢慢的反省,而且儒佛的文化,他所教給人的是什麼?與其他的知識完全不一樣,乃是教人做人的道理以及正確的價值觀,所以相信如果人性不亡,尤其在混亂的社會裡面,會有很多人慢慢的接受,亂極思治這是必然的道理。

而且當中很多人都提出疑問說,這些孩子被保護如在溫室之中,那他將來怎麼適應社會呢?其實我們所設計的課程,裡面包含九年一貫的精神,以及他所需要知道的領域。有很多學校老師都覺得一般學校尤其在小學一、二年級,一星期的課程,用一、兩個早上就學完了,他們真的時間太多了,所以我們只是把他該學的那些領域的課程都教給他,另外最要緊的就是加上讀經,可是我們讀經並不是叫孩子死背,為什麼呢?現在科技這麼發達,四庫全書早就輸入電腦,手指一按,資料出來的比背的還快,我們的主體並不是說讓他當一個遊走書局人物,而是將這些經文慢慢讓孩子能夠內化,為什麼呢?這些這些經史子集的內涵事實上都是前人的智慧,所以我們讓孩子在學習的當中,要他讀誦而不是背誦,我一直跟老師們強調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叫孩子「背」書,而是要孩子「讀」書,讀書讀到後來他愈讀愈大聲、愈讀愈樂;可是你叫他背書,背到後來他愈背愈不想背,那你叫他讀書和背書,有什麼不一樣呢?我們要孩子們讀書,每一段最少都要念四十遍以上,那是每天讓他們念幾次,合起來就有四十遍以上,念了四十遍他早就滾瓜爛熟。比方說今天表演當中,像那些畢業生吟的詩,在校生也能吟的出來,在校生吟的那些詩畢業生也能吟的出來,他們也沒有學,可是他們就可以背,為什麼?他們只要聽就可以,所以我們就是用讀誦的方式,讓孩子一定要念到那個遍數,遍數一定要夠,這樣子他所記下來的才不是強記,而且他以後會永遠記住,在念當中,用節奏與音樂配合,再加上孩子們一起讀誦,會令人感到快樂。所以我們很希望孩子在「讀」書當中,將「讀」書培養成一種快樂,而不是一種要求與束縛,最後孩子達到了記起來的目標。

也同時讓孩子學各種的才藝,尤其在他很小的時候,這些基本的才藝,如美術、音樂等等,我們都很希望孩子有一個基礎,但並不一定要當美術家、音樂家,可是他在小的時候,如果有這些基礎,將來碰到機會,他對那方面有興趣,就自己可以去發展,所以我們並沒有與時下的教學領域違背,而且媽媽們不用那麼辛苦,孩子更不要那麼辛苦,試問小小的孩子一個星期一直換場,星期一去學什麼、星期二學什麼,媽媽辛苦的開車,小孩子換場換的那麼多,現在普遍孩子情緒不穩定,因為他太小而接觸太多的環境,而我們不必要他們常常換,一樣可以學到這些才藝。但這不是主體,主體是什麼?就是從小培養他有一個光明磊落的人格,給他們一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所以他們並不是今之古人,並不是脫離時代的孩子,不是!他是跟時代接合,現在孩子有的東西他們有,然而現在那些才藝,一般孩子不知道要怎麼游法,我們除了告訴他們方法以外,還要有一個主導,他們學這些藝術到底要做什麼?人生到底為何?他學的這些東西到底要用到那裡去,如果我們培養出一個游於藝且能夠益於人的孩子,這個孩子在社會上會到處受歡迎啊!他怎麼會跟時代脫節?他怎麼會與時代配合不上呢?所以我們在遇到這些家長疑問的時候,如果他們是有心人來向我們提出疑慮,我們會跟他說明,如果他只是說一說而已,則我們不必一再的說,當有一天有結果的時候,自自然然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更不用解釋了。所以我學人碰到事情只要我們向他講清楚,他願意聽的我們解釋給他聽,他如果一直講不是想要了解的,我們也不一定要一再的解釋,當有一天大家都看清楚的時候,自然那些誤會就沒有了。所以一路走來,雖然有很多的問題,但是始終覺得這樣做應該是對孩子蠻好的,所以就一直走下來。(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