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期::三代共修活動報導-週四共修止靜法語

大慈菩薩發願偈

心晴

91516

大慈菩薩發願偈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我今大皈依。懺悔三業罪。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見聞皆精進,同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無邊煩惱斷,無量法門修,誓願度眾生,總願成佛道。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本週以大慈菩薩的發願偈為共修法語。發願偈共分兩個部分:一者、特別說明皈依阿彌陀佛。二者、總說皈依三寶。我們從凡夫的修行,到佛果的圓成,都必須皈依三寶,而且特別以阿彌陀佛為我們的皈依境。因為他是修學淨土法門的對境,也是十方三寶的代表(皈命的對象)。依著阿彌陀佛的引見,來皈依十方三寶。對著阿彌陀佛殊勝的所緣境來修學善法,最能成就。所以大慈菩薩發願偈裡說明特別皈命阿彌陀佛。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這兩句是總讚阿彌陀佛,是十方三世佛裡第一。「十方」指空間,「三世」指時間,包括過去、現在、未來 。十方三世裡有無量無邊的佛,佛佛道同,佛的境界都一樣。為什麼阿彌陀第一?這是就阿彌陀佛發的願,以及與眾生結的緣,來說明阿彌陀第一。十方諸佛裡面,以阿彌陀佛的願力最多、最深、最廣;而與娑婆世界,以及十方世界的眾生,所結的緣最深,釋迦牟尼佛雖然亦以一經、二經來讚歎宣說其他的佛淨土,但是都不如對彌陀淨土的讚歎來得多,可知阿彌陀佛的願和緣是特別深廣,所以說阿彌陀第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核心處,在接引眾生往生淨土。尤其是幫助三類眾生往生淨土。第一類:幫助他自己佛淨土的眾生成佛。第二類:幫助他方世界無力斷惑的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成佛果。第三類:幫助他方世界,並沒有發願往生,但是以增上生、聖道門來成佛的眾生。

這三類之中,以幫助他方世界,無力斷惑的眾生往生淨土,最為殊勝,是四十八願的核心。其中以第十八願,十念往生更為願中之王,世尊在彌陀經也說:「五濁惡世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有兩種難:一、娑婆世界的眾生成等正覺(佛果)非常難,因為無力斷惑。二、佛接引娑婆眾生,以凡夫身往生,受用佛果的安樂,一生成佛,這種願要讓眾生相信最難。從這裡證明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九品度眾生」。以九品蓮華稱合無力斷惑眾生的根機,接引往生淨土。讓他們在蓮華中聽聞佛法。最後花開見佛,使他們受用佛果的安樂,稱為九品度眾生。極樂世界有四土的安養,其中都有九品。阿彌陀經所指的淨土,是極樂世界四土中的凡聖同居土,凡夫的九品往生是凡聖同居土的九品。此乃阿彌陀佛願力最深,結緣最廣的表現。所以淨土法門的當機眾,就是我們這些無力斷惑的在家人,只要願意稱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就能蒙佛接引,而這九品度眾生,最能說明淨土法門的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是阿隬陀佛的悲心所在。

威德無窮極」。「威」指阿彌陀佛度眾生的威神力。「德」是智慧力,而神通力是靠智慧力,有言「知識就是力量」。威是無窮,德是無極,亦即阿彌陀佛的智慧神通無窮極。以上四句是對阿彌陀佛的總讚,故以阿彌陀佛為吾人皈命的對象,依此皈依境來發心、皈依、懺悔、修善、回向,這是修學的主體。

我今大皈依」。「大」就是發心、發大菩提心,以大菩提心來皈依,其目的是為了成佛,來利益眾生,叫「為利有情願成佛」。

懺悔三業罪」。娑婆世界眾生業力重、福報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而淨德難成。所以曠劫至今、輪迴三有、受諸苦惱,是因為迷失了本有的心性。放縱貪、瞋、癡,染穢三業,造無量無邊的惡業,結無量無邊之怨業。故發心求皈依,來懺悔三業罪。修學佛法就是發心、皈依、懺悔,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反面來說要懺悔,正面而言要修善、回向。

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諸福」代表福德,指緣起法,為世間的福,是世俗的資糧。「善」就是智慧,指空性的智慧,是出世的善,是勝義資糧。此福慧二嚴的資糧回向至何處?回向所願,叫回向發願心。回向發願文中分:別願、通願兩部分。

甲、別願:將所修福善特別回向此四個所願境:

一、「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所修的福善回向的所願境是念佛人(修淨土之同業人)。只要他們有感就能應(感,是修行人內心的感動;應,是阿彌陀佛來應,如水清月則映),或於夢中現、或於定中現、或於平常現,乃修行的成就相。

二、「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不只是平常的感應,臨終也能隨著眾生的機,現起西方極樂世界之境。遇臨命終,能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無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捨報安祥,如入禪定,此時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聖賢眾,皆放光接引,眾手提攜,西方聖境昭示目前,叫分明在目前,即蒙佛接引往生。

三、「見聞皆精進,同生極樂國」。我人平時皈依、發心、懺悔,以念佛為正功,以諸福善為助功,將此殊勝功德回向作為往生的資糧,臨終示現種種往生瑞相,令見者、聞者歡喜感歎發菩提心,並精進念佛,未來得以往生淨土。

四、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往生後,華開見佛,與諸菩薩,聞一佛乘實相妙法,頓開佛智,悟無生忍,證得空性。此即彌陀經所云: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自然念佛念法念僧。此時不但了脫生死且得到佛的智慧,與佛的威神力。然後不違安養,迴入娑婆,分身無數,遍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令離垢染,得清淨心,同生西方極樂世界。如同佛一樣的度眾生。

乙、通願:並將所修福善(淨業)回向此二所願境,一是釋尊的四弘誓願(亦是諸佛菩薩之通願),一是普賢菩薩的普賢願海。

無邊煩惱斷,無量法門修,誓願度眾生,總願成佛道」。皈依、發心、懺悔、修善,回向,都是希望能夠對治無邊的煩惱(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破二種障礙(煩惱障、所知障),斷二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並且修學無量的法門(緣起法、空性法、淨土法門)。修學佛法是為成就佛果,廣度眾生,無論冤、親、中庸、或是恩將仇報的,體性為惡的地獄一闡提眾生,都要無盡的度他們,最後成就殊勝的佛果。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四弘誓願,亦是諸佛菩薩之通願。也是我們往生淨土的目的。其次是回向進入普賢的願海。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並將此十大願一一結歸對無邊有情作無量利益,而其願海無窮無盡,「乃至虛空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無盡」。我們如果將所修淨業回向進入普賢願海,功德即使只有一滴水之微少,但當滴入釋尊與普賢諸佛菩薩之大願海時,功德已無有窮盡。無窮的大願指歸於「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情依種種發願修行功德,證得佛的一切種智;無情則依著有情的發願修行,而攝入成為佛淨土的依報莊嚴。此即是心淨故佛土淨,佛土淨彰顯心淨,二者相互觀待,叫「同圓」。以心淨來莊嚴佛土淨(心轉境成清淨、則境隨心轉)。種智之成,必須觀待佛土淨,佛土淨之成,也必須觀待種智,境界和心共同圓滿,叫「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最後回向所願的境界。

最後通明皈依三寶就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結歸十方的三寶,都是我們的所皈依境。「十方三世一切佛」就是所皈依的佛寶。「一切菩薩摩訶薩」,一切大菩薩(現證空性得勝義菩提心的聖者)都是我們所皈依的僧寶。「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所皈依的法寶。大慈菩薩的發願偈,最後結歸皈依十方三寶,是我們一念心的歸依處以及證成處,並將此殊勝義涵攝入在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上,此即修淨土無上的修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