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期::日常省思

「百法明門論」研學心得(二)

 

林滿惠

東勢對我來說是個陌生的城鎮,年少時旅遊路過,從不曾真正走近認識它。

八月二十五日參加共修會舉辦「大乘百法明門論」的研學會。有幸隨同,興奮之情,不可言喻。

東勢蓮友們個個莊嚴慈善,辦起事來有志一同,有條不紊。心中想著五天的時間,不僅讓我暫時放下世間俗事,至「阿蘭若」處進修,更能讓我在老師及諸前輩前就近學習,身心得大利益。期許自己今日入寶山,豈可空手而回,正心一念,精進的心立即生起,內心感謝諸佛菩薩、世親菩薩及師友們給我的機緣,慚愧淺短學佛至今能有此大福報,感動懺悔的心差點掉下淚來。

共修道場乃中部蓮友們研學多年之成果,環境清幽,位於純樸地山谷中,建築物之屋頂高於一般民屋,入內清涼不壓迫,莊嚴的佛像,以及佛前尊貴之擺設,讓人當下攝心、正念感召。面對三寶前要求自己惜福,把握每一刻的法喜,也不忘懇請佛菩薩賜我智慧,能快速進入研學課程內容,希望蓮友護持的一片誠心不致付諸流水。

「百法明門論」:世親(天親)菩薩將宇宙人生一切法(現象與理體)提綱契領為百法,乃學者入佛法的門徑,並將百法依之分為五類,解說分類次第,並秉承佛陀言教以「一切法無我」做為本論的綱要,其用意是希望眾生能了解萬法之法相(歸納成人我、法我)以及法性,若能照見人我、法我非實有,則「我執」、「法執」皆不得生。進而達到「無我」的真義。

一切法(攝為百法)者,略有五種: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應行法;五、無為法。前一〜四是有為法(法相),五是無為法(法性)。只認識前四種有為法或是二乘凡夫、或是大乘凡夫只親證無為法而不能從空出假(觀有為如幻,並在幻化世間運用幻化法度幻化眾生)就是小乘偏空,不能證得大乘聖果,大乘聖者境界即有為而無為,即無為而有為,就是在有為法(法相)上體會無為法(法性),並在無為法中觀有為如幻,運用妙法度幻眾。

煩惱正是吾人成道之大障礙,若欲成道了生死是有情眾生當前最重要的課題,也是學佛的最終目標。而煩惱有哪些?「貪、瞋、癡、慢、疑、不正見」為根本煩惱(又稱本惑),又有二十枝末煩惱(又稱隨煩惱或隨惑)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都是隨著根本煩惱生起,以上種種煩惱皆眾生內心之思所生。例如眼前觸境界,想到過去的不愉快(思其為逆境),一時忿恨的心生起(忿),發出喧囂急燥、凶惡狠毒的言語(惱),也有一些造惡隱藏在心,偽裝出清高廉潔、道貌岸然,卻荒謬怪誕的言行迷惑人,等不恥的心思(誑)。以上煩惱行相在「百法明門論」詳述明白,吾人要斷煩惱,就得先知過患、行相、對治法,於起心動念處一一對照、省察,己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速生;己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令善心日增,煩惱日損,損之又損,成為純善之人。印祖文鈔有言:「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念佛是去除煩惱最有效方式。

上課的第二天(二十六日)恰逢十齋日,晚課結束已十點多了,特別到蓮友家中(在佛堂怕影響蓮友的休息)漱洗乾淨,點香持誦〜地藏本願經,隔日清晨持誦楞嚴神咒三遍,並將此功德回向大地有情,障礙消除,諸蓮友早成佛道。

雖知煩惱行相與對治法,然如何修只能伏惑,不能斷惑,真正斷惑必通達空性,即百法之宗旨:「一切法無我」,真正無我,就是不執著(執著真實的人我與法我,就是我執,就是障道的因緣)。若見人我、法我非真實所成,二種我執不生,所有的煩惱無從生起,就破了煩惱障。進一步去破法我執的習氣,此習氣不生法我執,即是所知障。

回家後清晨持誦金剛經,卻有迥然不同的心境,金剛經雖是我最常念的經文之一,當時只是持誦,也曾為了其中一句,感動得哭得唏哩嘩啦,但畢竟也只是持誦。上過百法明門論後,不再只是快速誦讀而已。慢慢地念,仔細地想經文的涵義,那種心情真的很感恩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