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期::共修研學
隨念三寶經
惠宇
前言
為了利益盡虛空遍法界眾生,須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眼前以研究經教為下手處。共修會的成員為了自立利他,舉辦念佛共修法會及共同研究教理,以解行並重的方式,將來成就無上菩提。佛法是非常寬廣而深遠的,以世間法來比喻就如同大海般的浩瀚;初學佛者為了方便入門得到真實受用,於諸多經論中選擇以成就諸善法為根本的十善業道經,以增加學習者對善法的好樂、義理及規矩的了解,作為斷惡修善的助功;為了在法的認知上有更確立的走向(成就大乘佛果),因此於研究上述經典後,進一步學習三寶的功德,眼前因緣是隨念三寶經;以三寶作為我們皈依的對象,並時常憶念,將它深植心中,有助於對三寶信心、恭敬心增強,往後不論禮佛、拜佛、問訊,都能有更強勢力,成就更大的功德。
以下就本經的內涵,為什麼皈依三寶到皈依三寶後應做些什麼?及如何實行教法三方面來說明。
本經由我國藏文經典中檢出,並譯為漢文。分為三部分:一、聖隨念佛經,二、隨念法經,三、隨念僧經。就第一部份言:主要說明稱念如來功德。佛陀具足十種功德名號,即: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由於佛陀能破除一切煩惱怨賊,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因此,為饒益一切有情眾生,使其破迷啟悟,離苦得樂,首示自身之福德及身德圓滿。就前者言,是福德等流無盡;就後者言,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行住坐臥具諸威儀,一切動作使人生恭敬心、信仰心。次為利生事業,佛以平等慈悲作饒益業,並以殊勝的三業轉法輪,雖身處三界,但已斷盡有漏苦法,成就諸法無著,故和而不流。末後以斷德及智德圓滿,成就自他兩利。就第二部分言:主要說明佛所說圓滿教法。其以八聖支道為根本法輪,若能依法修行,則能引生戒定慧,斷惑智生。再者,佛所說法是隨機施教,對有解脫因緣者如聲聞、圓覺、菩薩,說以三乘正法,使其不受不漏生死之果;對無解脫因緣者如人天,以五戒、十善方便門安置人天善趣。且一聞教法,終為道種,現前得殊勝利益,將來可獲菩提涅槃之果。就第三部分言:主要說明聖僧功德。所謂聖僧是指出家比丘、比丘尼,要證有學或無學聲聞與初地以上菩薩,其修行表現在四方面:(一)善巧修行戒定慧(二)證入真如空理,所修諸行皆應於理(三)能和合共處(四)內證之理相應於所修之行,無諂無狂,如實顯現。因此,依此福德及智德,能為眾生福田,堪受眾生禮敬、供養、佈施及修福。
綜合上述,三寶具備如此殊勝圓滿的功德,吾人怎能入寶山而空手回呢?那麼應如何做,才能不虛此行又能表現出對三寶無比的誠意呢?依照 法尊法師於《從為什麼皈依三寶到皈依三寶後應做些什麼》一文中,可詳細了解。
一、以正信皈依三寶。何謂正信?可分三層次:(一)希求超諸惡趣,常生善趣;(二)成就出世正音的皈依;(三)依大悲、大菩提心皈依三寶,為具足最無上正因的皈依。
二、為何只皈依三寶不皈依別處?依《瑜伽師地論》言,由四緣故,唯有三寶是真可皈依處:(一)其所皈依之對象,必須已斷盡一切煩惱眾苦;若自未能出苦,不能度他出苦故。(二)要於一切度生方便皆得善巧;倘僅自解脫,而不知隨順機宜宣說諸法要,縱皈依他,也不能度人出離苦海故。(三)要具足大悲心,見有情受苦甚於己受,不暇休息;若無大悲心,縱有度生方便,因見眾生難調難伏,或因時間長遠而生疲厭,不肯利人;縱皈依他,也難得其慈悲攝受。(四)要不顧財利供養,而喜愛如教修行。唯如來具足上述四種勝德,故其為真可皈依處。
三、如何皈依三寶?吾人應以誠信心為基礎,然後以佛所說儀軌加持;心念口言,皈依三寶。四、皈依三寶後,要學作哪些事?依《瑜伽師地論》言,大略為八項:(一)親近善知識(二)聽聞善知識(三)如理思維(四)如所知起正行(五)伏煩惱(六)學戒律(七)修慈悲心(八)供養三寶。
吾人既了解三寶的殊勝功德,又正信受三皈依,於日用平常應如何實行佛之教法呢?一、時時覺醒:應時常提醒自己,五濁惡世的可怕、輪迴六道的痛苦,遇逆境時勉勵自己,提起精神想想惡道眾生的悲慘;遇樂境時應冷靜下來,不要被眼前現象所迷失,因為諸法皆無自性,只是依因仗緣而起現行;不苦不樂境時,更應督促自己不要被這種境限制住,而忘失成就佛道度化眾生的大願。二、時時觀照:將所學諸教法,於內心時時觀察、覺照,先了解自己問題所在,進而將煩惱縛住,最後加以對治。使自己內心保持清靜及平和,有助於對問題的解決及增強對善知識和教法的接受力。三、時時懺悔:將自己的過患,於三寶前發露懺悔,對於已發生的能重報輕受,並以歡喜心來接受及祈請三寶的加持;至於未發生的應時時修改,於起心動念時不要惱害眾生,所謂:罪若起時將心懺,即是此理。四、時時隨喜:正面來看於作任何事情,如為公發心辦理佛事等,心態上除了隨念三寶功德外亦應盡心、盡力、隨份、隨緣;反面來看不可嫉妒,縱然無法親自參與也要隨喜,且所做善法不須故意表現怕人不知。五、時時回向:末法眾生跟機陋劣,所做諸法皆是有漏法,縱然做了很多善法,很容易遇境逢緣而起貪嗔癡,而將諸功德耗盡,若能將所做功德予以回向,以作為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資糧。
經中有言人身難得,以得人身如掌中沙,失人身如大地土為喻。而今有幸得人身並聞到此無比殊勝之法,怎能不好好把握確立目標及志向呢?故身為佛弟子的我們,應隨時以三寶為學習的依歸,培養對三寶的恭敬心,提昇好樂善法的心,並精進不懈,才能報答三寶及眾生之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