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期::活動報導-福建建甌文化行-孔門聖像授贈揭幕紀行
如是我聞-與福建莆田廣化寺傳崟法師占察善惡業報經講座後對談紀錄
編輯部整理
鄉下出身創事業
正當享受兄無常
引入佛門增上緣
勝解正法佛事忙
民國九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
如是我聞—與福建莆田廣化寺傳崟法師占察善惡業報經講座後對談紀錄
緣 起
九十八年十月中旬,隨江逸子老師到福建省建甌市贈送孔子、十哲及雪公老恩師銅像,由是因緣認識了莆田廣化寺印經事務負責的傳崟法師。日前法師隨福建佛教團到臺灣考察,抽空參加本會《占察善惡業報經》講座,課後與法師座談,得以了知法師所學及大陸學佛狀況,並來台考察佛教心得,彼此作心得交流。
蓮榮:現在大陸修學佛法的情形如何?何以大陸的佛教能蓬勃發展?
師父:首先,非常感謝唐老師給予這樣的機會。剛才在台下聽課時,心裡一直很歡喜。一方面歡喜講者佛學的淵博以及非常豐富的修學經驗;另一方面隨喜在座的各位同學有很好的資糧、福報,聽聞如此殊勝的佛法。聽課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這幾年自己走上了講台,發現講學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若干年後有這個機會坐在台下聽課,覺得聽課真的是一件美不可言的事情。
談到中國大陸佛教的情況,雖然有幾千年的佛學傳承,但因為三、四十年前曾被禁錮一段時間(文化大革命),就算近年來宗教政策較以前放寬,想學佛的人也很多,然真正能引導的善知識卻很少。僧團雖有教化功能,但還是比較著重於僧團內部的教育,對俗眾的引導是很欠缺的。我這次來到臺灣,發現臺灣在這一部分做得很好,特別是今天親臨了這個法會,感受到法會的殊勝、大家的殊勝。
在大陸雖有少數高僧大德講經,但大多數想學佛的人都是靠自己自學的。有人聽淨空法師的錄音,也有人聽其他法師的錄音,很少有共修的機會,這是大陸居士需要努力改進的地方,可以向臺灣借鏡。
蓮榮:從法師的氣象,可看出大陸佛教進步的可觀。法師在莆田廣化寺負責流通經書,請法師說說其中的甘苦談。
師父:談到這一點,覺得很幸福,因為是在收穫、享受成果。以前的法師、護法居士已開出一條路,到了我去負責時,各種善緣都已具足,只是在辦事的過程中學習。廣化寺流通處是大陸最大的流通處,主要負責將經書流通全國各地。在大陸,你不必問學佛的人:「有沒有看過廣化寺流通的經書?」基本上每一位學佛的人都看過廣化寺所印的經書。很多人看了流通處的書之後,出家學佛;也有許多居士因經書流通前來廣化寺,因此,莆田在大陸雖是一個小城市,沒什麼特點,但是因為廣化寺,而間接知道了莆田。
經書的流通只是趣入佛法的平台,而法真正的流通應該在每一位學佛弟子的身心上,把所聽聞的法應用在自己的身心上,才是真正的佛法,這也是佛的本意。法的作用為斷煩惱,幫助改善身心,處於末法時代,雖無法親聆佛陀的教誨,但靠著經書及善知識(出家及在家)傳承得以認識佛教。經上說:「末法五百世,我現文字相。」也就是末法五百世後,佛的法身將透過文字來呈現,要趣入的是般若,即文字般若。真正的佛法就是將所聽聞的法(聲塵)在自己的內心化為一股力量改變自己的心意,開發本有的佛性。
蓮榮:大陸在經濟改革開放後,經濟突飛猛進,人民收入提高,國力強盛,應如何善用這樣的順緣,讓佛教呈現殊勝的成長?
師父:整體環境變好,仰賴於政策的開放,且為學習帶來了便利,也使得這次能夠來到台灣參學。然而,經濟的發展易導致價值取向偏離,此亦衝擊整個佛教。臺灣也經歷過這樣的過程,不同之處在於當時臺灣有很多的高僧大德,例如:懺公老和尚、廣化老和尚、廣欽老和尚等,可說是如數家珍,這些大德引領著整個佛教潮流,培養了大批的人才(包括僧、俗二眾),並將佛法傳承下來。一般人多在意現世安樂的追求,容易忽略根本心靈層面之成長,還好有這些祖師大德支撐著,培養了一批弟子傳承文化。大陸的文化已經斷層,現在突然經濟好了,然而心靈層面的成長卻沒有跟上,所以大陸相較於臺灣顯得更浮躁些。來到臺灣感覺到這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是民族的特色,是一個豐厚的文化底蘊。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現在看不到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僅僅維持在表相上,若傳統文化再不提倡,誠屬可惜。故對於佛教,有一種緊迫感,渴望加強自身的內涵,才能慢慢的去引導一些居士,進而利益更多眾生。
蓮榮:師父過謙,猶記十年前到浙江天台山佛學院,住持感慨沒有經書沒有講學人才、沒有修學道糧等等,那時感覺佛教是走到谷底了 想要奮發向上的機會不具足,然現在看到大陸的佛教蓬勃的發展,已非當年的困頓。師父一再的讚歎臺灣擁有很好的傳統,其實現今優良的傳統也在逐漸流失。
大陸經濟太好,或人心浮躁,然另有奮發向上的有志者辛苦耕耘;臺灣雖然沒有浮躁之氣,然學習文化的勢力是一年不如一年,年輕人流失的很多。九十七年底,淨苑與湖南法師們交流,其中有大智法師說:他們來到臺灣是迫切想要看到我們的特色及傳承。臺灣雖有道源老和尚、廣欽老和尚、廣化老和尚、懺公師父、雪公老師等大德作為典範,可惜傳承也逐漸流失,後進者須奮力向上,傳承正法。
其次再請師父談談出家因緣及如何學佛,且如何帶來法喜?
師父:我出家的因緣是非常偶然的,很多時候也思考著如何觀察生命中所起的業相,並審視自己如何走好下半生。我出家時猶是懵懵懂懂,然有對生命做嚴密的思考。過去曾在世間活得很熱情,覺得這世界還真好,因為當時很年輕覺得社會進步、科學發展、物質發展等,各方面越來越好,以為這樣的生命會越過越好,但身邊的親人離世,給我很大的打擊,當時我最親的人(哥哥)年紀還輕卻突然過世,給我生命很大的觸動。當時以為現代人的生命有豐富的資糧、醫療水平也提高,人的平均年齡已到六、七十歲,且慢慢的在遞增,但我哥哥卻沒活到這個年紀,只活到四十多歲,粉碎了我原有的概念。第一次感覺世界原來不是這麼美好,非常消極,甚至看到街上有人談笑,心理就不平衡,覺得沒人能體會到我的痛苦。花了很多時間及金錢,也沒能挽回,此時受了很大的打擊,也不想工作,覺得有一天也會像哥哥一樣:雖然生活越來越好,但卻沒有這個命去享受,如果是這樣子的話,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呢?當我哥哥在醫院的最後一個晚上,姊姊說我很辛苦要我回家休息,當回家休息時,竟然夢見哥哥向我要水喝,並說喝完水他就走了,我看見他衣服沒穿好,我問他:你為什麼衣服沒穿好呢?他說:扣子掉了。夢見了這三個境界便醒過來了,此時悶悶冷冷的,感覺哥哥要走了,於是馬上從床上起來,趕著去醫院。一進去醫院,肝硬化昏迷好幾天的哥哥忽然睜開眼睛看了我一眼,於是去跟嫂子說哥哥要喝水,並餵水給哥哥。其次看見姊姊在縫衣服扣子,中國習俗臨終時都要穿戴整齊。果然哥哥喝完水、在姊姊縫好衣服時就走了。
從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唯物主義的教育,此時第一次思考生命是這麼一回事?雖一度很消極,幸運的是在這節骨眼遇到了改變我一生的恩師。他老人家與我同鄉,知道我們家兄弟很和睦,哥哥病了,家人都全心照顧他,後來哥哥走了,師父就一直關心我,不斷邀請我去寺院,就這樣慢慢走進佛門。師父非常善巧方便,送我去讀書,而且自己也想重新去嘗試新的生活,就成熟了出家的因緣。並在出家之後遇到了很重要的師長,從中體悟到生命的價值是不斷地學習正法,且盡量去成就別人學習正法的因緣,將來別人也會成就我們學習正法的因緣。就如同這一生往生淨土,在淨土上一樣有很多人在成就我們學佛的順緣,並時時刻刻幫助我們成長。
蓮榮:昨天與師父在飯店談得很晚,今天師父又忙了一天,然不覺得辛苦,那是一種學習的熱忱,若有業的觀察,知道種下這樣的善業,其未來的增上是美不可言。能否談學習正法帶給您身心舒服的感覺?
師父:出家以後對自己有期許,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得對自己的生命有個交代。出家後就直接上了六年的佛學院,並不間斷學習了三年,學習了很多課程,比較相應的是在法相上,所以曾經在俱舍與唯識課程下了一番功夫,學得很歡喜、也很相應。
蓮榮:大陸現在佛學院現況如何?許多寺院的住持由佛學院培養出來。昔日遊名山古剎,會對僧眾感到懷疑,現在看到的是堂堂僧相,這期間是如何轉變的?
師父: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一出家就來廣化寺,且多年來都一直待在廣化寺,私下曾自我調侃:除了廣化寺沒其他地方可去了,實則比較安住於廣化寺。廣化寺整體的學風道風,還是保留著傳統,廣化寺有三個法寶:一是廣化寺純正的學風與道風;第二是廣化寺的佛學院辦學在福建省乃至大陸得到大家的認同;第三是廣化寺佛經流通處,影響的層面很廣。然而現在佛學院遇到了一個很大的問題,由於現在孩子都是一九九○年後出生的,普遍是追求物欲享受,對現世安樂的需求遠遠超越解脫的追求,這樣的物質文明也不斷的衝擊著寺院。
其實,真正要把佛法應用在自己身心當下,才能夠感覺到那份飲水冷暖自知的感受,才能對自己走這條解脫道、成佛道產生定解,亦即所學的法一定要跟自己身心相續結合,這一點很重要,如果不是建立在這一點上,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學什麼?也就是大陸說的「失宗」,失去宗旨。最近在福建才剛辦完了第十一、十二屆的佛學課程,在佛學教育裡面不斷的探討義理,畢竟目前不敢說成功,因為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相較其他已能得到大家的認同,因為保留了純正的學風,光就這一點已很困難了,如果沒有這樣的基礎,要真正的修學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蓮榮:維持學佛的風氣真的很難,以在台北而言,是一個五花八門的世界,共修會要維持安定的小局面亦困難,辦事人員很辛苦,但看到師父的這種推展正法的熱忱,覺得人最需要的就是幹勁與熱忱,沒熱忱、沒幹勁就什麼都別談,也就是要帶一點向上的心志,一個給自己的期許。另請師父談談在廣化寺佛經流通處,如何判定正法的書籍?現今佛書到處印刷流通,廣化寺如何管制?有何標準?
師父:會承擔佛經流通處任職事,除了本寺住持大和尚的安排,要我去承擔、成長外,自己內心也常思考到:人活著不只是追求自己的喜好,或者找與自己相應,須思考人生的承擔。在流通經論的過程中,因為承擔了太多人的期許,也承擔了太多的責任,所以這幾年做得十分辛苦,晚上有時也會徹夜失眠。然從另一角度想:流通處也得到全國各地很多居士不斷的回饋,因為來請書,會與他們做一些溝通,也了解當地發展佛教的困難。例如:內陸地方經濟狀況不佳,對經書極欠缺,所以他們經常向我們請書,對所請到的書籍非常珍愛,對我們也非常感恩。所以我們也經常會收到或茶葉或當地特產,如有從很遠的地方寄來獼猴桃,雖然水果寄到莆田都爛了,但這些點點滴滴的回饋,讓我們感覺到肩上的責任很重、我們要做的事情還很多,所以常常思考如何將事情做得更好,讓更多的人能夠受益。我們大陸學佛的居士,沒有像在座的各位這麼有福報,有善知識給大家講經說法,所以希望能邀請唐老師及在座的同學們將來能發心到大陸去主持研討班,我想這樣的弘法利生是沒有界線的,畢竟眾生無邊誓願度!
蓮榮:有在佛經流通處工作者云:工作辛苦,除了應付各方的需求,將書一箱箱的寄出,還要負責找好的廠商並比價去印好的書,並須回答各方的問題等等,辦佛事一點都不輕鬆。其實誰都喜歡聞思、喜歡自在,但對問題是那是一種責任、一種承擔、一種感恩。對師父所說心有戚戚焉,可以體會那種身不由己的承擔,需來自於感恩,人生要不斷地往前走,辛苦有時是不會有人知的。若無對法的勝解,工作是沒辦法持續下去的,師父能否說說對法的勝解有多麼的重要?
師父:所有痛苦皆往昔惡業所感招,只有為了經營自己的生命,所承受的那份痛苦,能換取將來圓滿的安樂,所以這樣的痛苦是很值得的,也唯有此種痛苦值得我們去承受。所以在過程中應令自己能夠歡喜的承擔,除了剛才唐老師講的,我覺得自己應認知:不是為別人作,所做的是自己在經營自己的無限生命,最大的受益是自己,誠如《普賢行願品》:菩薩以大悲心饒益眾生,成就自己之智慧花果,所以將來成就佛果時,回頭會感恩自己今天的付出。
蓮榮:上述都是師父修行的經驗談,很高興在這樣的場合聽到師父的肺腑之言。其次請教幼教重要及其方法。
師父:應感恩臺灣的許多大德,比如:雪公老師、淨空老法師、江逸子老師、王財貴教授等等。透過他們的推動,讓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延續,並把這份關懷傳遞到大陸。這幾年來,因一些大德至大陸推動讀經班,就像星星之火,在全國各地影響蠻大的,雖然政府部門仍以經濟為重,對傳統文化的弘揚並沒有明確的表態,但只要堅持下去,相信做出成果後,他們一定會重視的。教育要從小做起,中華民族在幾千年前孔老夫子留給我們這麼好的一個傳統文化,盼望在大陸有機會重新,將對社會國家有莫大助益。目前最有特色的就是湖南有一位老師,帶領一批孩子學習傳統文化。
一個人的生命成長過程中,於年幼時學習與模仿能力強,若能透過父母師長給予良善的教育,對其一生影響深遠。若要在大陸做好教育,首先要培養優秀的師資,另外也要帶動家長學習,如果家長不學習,那麼孩子培養可能是有限的,因為家庭教育父母對子女扮演極為重要角色,這是中國大陸在教育上存在的一些問題。而傳統文化教育目前在大陸上,可以放心的去推動。
蓮榮:師父不僅在佛法上有深的體會,在儒家上也認同須從小扎根。大陸普遍認知傳統文化的重要,有一股力量想要重興,而臺灣是逐漸沒落,教育上只有升學主義掛帥,沒有遠見看到品德教育的重要,學習這正法的可貴,欣欣向榮的氣象正衰退,真不知如何把下一代教好,這是目前很大的隱憂。大陸目前政府雖未全力支持,但至少辦孔子學院欲振興傳統文化,也把弟子規納入學校課本,並規定不孝順父母不能讀北京大學。這些傳統文化若不能在臺灣發揚光大,也無法在兩岸交流上貢獻大陸,這是我們的隱憂。
蓮榮:最後請師父向大家勉勵幾句話。
師父:中國有一句話叫做曲高和寡,我想在座的同學也有這個體會。當遇到困難時,多去思惟人生的方向、宗旨與目標。此外,同行善友很重要,大家千萬記住,就是要互相拉拔,當自己走上去時,別忘了拉一把走在後面的同學,當我們自己走在後面時,也別忘了伸出手讓前面的同學拉我們一把,因此同行善友應該是輾轉增上的,所以彼此應多多鼓勵,特別是在修學的路上,有時會進入茫然的地帶,或走入谷底,須互相關懷,幫助那些走在後面的同學。也希望大家多發心,到大陸弘揚佛法及傳統儒家文化,希望從臺灣海峽吹過去的不再是颱風,而是一些弘揚佛法、儒家文化的春風。很高興跟大家做這樣的一個分享,希望有機會大家可以到大陸的廣化寺去坐一坐,謝謝大家。
蓮榮:同行善友對自己的成就是十分重要,若破壞同行善友的和合,與毀謗發心的菩薩罪過相同,因為三寶的恩德要在同行善友上顯現,如果沒有同行的善友,就算有三寶的加被還是退轉,可見其重要性非比尋常。常忽略同行善友的經營之可貴,試想,在臺北我們能夠活得很有意義,就是因為大家的聚會。孫中山先生曾說:末散了團體,休灰了志氣,大家要互相勉勵。想想看若沒有團體,還剩下什麼?不就是朝九晚五、謀肚子之飽,謀家庭之樂而已嗎?與動物也沒什麼兩樣!很高興師父勉勵大眾:同行善友相互扶持的重要,也感謝師父邀我們到大陸。希望師父下次能再來對我們佛光普照,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