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期::啟蒙園地-弟子規

入則孝(一)

願度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入」就是指在家裡,在英文中的家庭「Family」其意思就是「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中文的意思就是爸爸和媽媽我愛你,而「愛」的內涵是什麼呢?我們就要認真的去探究了。「入」是在我們家中,家非單指外在的房子,而是指朝夕相處的父母家人,若家人要得到健全完整的發展,我們的子弟必須要講求「孝」,若我們在家裡連最基本的「孝」都沒有做到的話,出外又如何與人相處呢?

家財萬貫的權貴們如今又安在?所以與其留財富給子孫,不如把自己的德學教給子孫,才是能夠傳之萬世的。有一位學長提出了自己的經驗:「我們家小時候很窮,吃飯時若吃到「卓卓幸」(客家話,是一類似麵粉加蛋的東西),我們就很感恩父母親了,但現在的小朋友就算吃了麥當勞,內心也沒有半點感恩之心,所以我說我雖贫而內心很富有,內心充滿了感激父母之心,我單吃鹽巴配飯,都覺得我好愛我父母親,我們若能把愛發展出來,其實就是家財萬貫之人。」因此「入則孝」就提供一個方法讓我們成為內心最富有之人。

在弟子規所述的「孝」道的作法分為雙親尚健在與雙親歿時,而父母親尚在的時候又可分為健康時與生病時;在父母親很健康的平常時期,父母對於我們的呼命教責,我們就必須即至、即辦、敬聽及順承。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其實大部分人小時候都會有一個經驗媽媽在煮飯時,醬油沒有了請我們去買,當時我們正在看電視看得正精彩,只隨便應了一下,隨後又被電視所吸引而把母親的話拋在腦後,結果母親終於忍不住拿了鍋鏟跑了出來,這時我們才會匆匆的跑去買,但心裡一定不高興母親怎麼這麼緊張,難道看一下電視也不行嗎?這都是我們孩子們常會犯的錯誤,因為我們很難體會到父母呼叫我們時的心態,等到我們長大以後,煮了飯請人家吃飯,叫了十分鐘、二十分鐘以後,對方仍在忙,我才體會到等待的心情是非常難過的,我們也才能體會到父母呼叫我們,而我們不應、不理的時候那種難受真的是想要跳起來了;其實我們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也可以把我們的心思、心態說出來:「你知道嗎?當媽媽在叫你的時候而你不應、不理的時候,我心裡在想等一下要怎麼辦呢?」我們應善加與孩子溝通,讓孩子在往後的日子更加了解我們,並且吸取我們這樣的經驗,讓孩子在往後的日子更加會去體諒別人。若我們沒有與現代的孩子們溝通,而只是一味的要求他們馬上去做,而無法體會他們以功課為理由,所以在父母呼叫而孩子無法達到我們的要求時,我們應與孩子做溝通讓他體會我們當時的心情媽媽在焦急、媽媽在等,為了不使父母做長久的等待,所以孩子們應該馬上答應:「好,我馬上去做。」因為父母的呼命一定是有急事、要事或是父母忙不開的時候要我們去做的,這時我們必須立即的行動,不再拖延,以免父母親心焦,覺得生氣、難過,這是很不孝的行為。

其實師長的角色要多加強,告訴子弟在家裡要孝順父母;而對於子弟的尊師重道,則父母的角色要多加強。父母的意義,狹義的當然是指我們在家裡的父母,而廣義則可推展到愛我們而我們對他有絕對信任的人、師長等等,其實佛菩薩是等視眾生猶如唯一的愛子,例如在文殊菩薩的讚偈中他為菩薩師(即佛請他來做菩薩的老師),為諸佛母(對立志成佛的眾生,他愛護他們像媽媽一樣,請老師來教導他們)。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與我們是母子或父子關係,因為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沒有親自教導我們,而請了諸上善人來教育我們,所以我們如果尊師重道,就是孝順父母親,父母親的心願就是要我們尊師重道,老師也要引導子弟來孝順父母親,若他能孝順父母親、尊師重道的話他一定能夠成就佛道,因為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的表法就是孝順父母、尊師重道。

父母親的「呼命」是要我們做家事,父母親叫我們做家事的心,我們若能體會,就能學會在家中與父母良好的關係,出外就知道如何面對尊長,我們就能體會尊長的感受、心情。比如說,看到侍者如何侍奉大德時,我就知道侍者的功夫好壞,標準就是弟子規實踐了多少分。有一天我們往生西方時,知道與長輩的關係,與師長的關係,捉住了這個角色,應用這樣的方法,這樣的心態來學習佛道,很快的就在佛道上步步勝進。(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