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期::專題研學

十大礙行(七)第六及第七條

心筑整理

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於情難強情乃依緣,以蔽交為資糧。」「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內必自衿,內自衿必執我之是,悟人處世觀人妄為人但酬報,以逆人為園林。」以上是十大礙行第六以及第七條的經文。因為這兩章的內容有其關連性,所以我們採取相互照應的方式將這兩章經文合讀,並加以簡單的闡釋。

之前我們討論過在這個世界上會遇到許多的障礙,除了本身生理上的病痛無常外,還有處於世上會面臨的問題,天災人禍造成大環境的變動,諸如近期內國際間的迅息萬變,都是值得吾人加以省思的課題;乃至於辦事情時在事項上、行持上以及心態上會遭遇到的種種障礙都已介紹過,接下來要討論的就是人與人相處時會遇到什麼樣的磨練與問題,依照人和人之間交往的深淺程度分為有交情或沒有交情的兩種情況來說明,合說就是第六條的「交情不求益我」和第七條的「於人不求順適」。

在複雜的人情事理中,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有很多種情況,大抵不出於中國的五倫關係,此五倫乃夫妻、父子、兄弟、君臣以及朋友五種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而彼此之間又有相互對待的關係,如家庭中就有夫婦、父子和兄弟三倫,而對外則形成君臣和朋友二倫,各有其應盡的本分義務,所以又形成五倫十義的關係。在這當中又以家庭為一切人際關係的基礎,所謂「人倫肇端於夫婦」,由夫婦組成家庭開始了人倫的關係,夫婦之間講究「夫義婦順」,彼此要相互體諒、互敬互愛,有了美好的相處,家庭才能和諧。而生下小孩以後又有了父子及兄弟的關係,父母和子女的親情是天生的,切不斷也分不開,講究的是「父慈子孝」,父母慈愛子女,使子女樂於親近,並接受父母的教導;而子女對父母能盡孝道,常常主動地關懷父母,善體父母親的心意,不會作任何使父母蒙羞或擔心的事情。再則,兄弟姊妹的相處要「兄友弟恭、長幼有序」,作兄長的愛護弟弟妹妹,而作弟妹的凡事要敬重家中的哥哥姐姐。彼此和睦相處,這樣父母親心生歡喜、家庭和樂,此乃齊家之道。

走出家門,推而廣之則有君臣、朋友二種關係。有言「四海之內皆兄弟」,朋友之倫,是人在社會活動中絕不可少的,除了和家中的長輩與兄弟相處,到了學校便是師長與同學之間的相處,朋友之間要「朋誼友信」,就是說朋友要講究情誼,必須以道義事業互相勉勵,彼此多為對方著想,有困難時能互相幫助,有過錯時能規過勸善,在學習過程中彼此交換學習心得等等,如果要讓友誼能夠長長久久、更深一層的交往,便要約束自己的行為,謹守信用使對方知道我們的重視,這個樣子才能夠讓友誼歷經時間的考驗。

而君臣之倫,就是上司與部屬之間的關係,在學校中又如同我們學生和老師的關係,必須要做到「君敬臣忠」,如老師關愛我們、認真的教導我們,而我們也要盡心誠意地努力做好學生的本分,出了社會以後、對待自己的上司或是部屬,也是要用敬愛與盡心的態度去對待。以上乃就五種人倫關係,衍生成十種人與人之間相處應有的態度,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其實我們正處在一個世界互動頻繁的時代,人際的分位遠比古時候複雜多了,我們在生活中會面對許多其他的對象,像是爸爸媽媽會帶我們去拜訪朋友或長輩,生病的時候要看醫生、到商店內買東西有老闆、店員的招呼、坐公車、捷運或火車會碰到司機和許多乘客,出國旅遊更會遇見許多外國人、、、,甚至走在路上都會遇到形形色色不同的人,有句話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處於社會我們要將這五倫的精神發揮出來,恭敬比我們年長的人,愛護比我們年紀小的人,勉勵自己,從自己開始做起,進而影響周遭的家人、朋友等等,讓這樣美好的德行流傳出去,使人人都能從中獲得真實的利益。

雪公太老師在常禮舉要中說到,不可以小看人和人之間的相處,這些都是大學問,除了理論知識的瞭解外,最主要還要靠經驗閱歷的累積,才能和他人相處得宜。我們在社會上,會接觸到許多不同類型的人,不管是有交情、沒有交情,每個人因個性不同,心理的想法、說話的方式、處理事情的態度、、、也不盡相同,所以和每一個人的相處方法當然就不同了。以上舉出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種種可能,以此為基礎再來看妙叶大師在十大礙行中所談到的處世之道,就比較能夠深入了解。

經文中就「交情不求益我」以及「於人不求順適」兩方面來說明人與人之間複雜的人際關係,「交情不求益我」是說在與人相處中不可以凡事只想到我自己,只求大家都喜歡我、幫助我、利益我;「於人不求順適」則是說與人相處不可以要求別人一定要隨順我們的個性、好惡、想法、意見、、、,而遇到困難、忤逆、瓶頸時,妙叶大師慈悲地告訴我們不管是和有交情或是沒有交情的人交往,都一定會遇到障礙,在遇到障礙時我們應生起何種的心態?用什麼樣的解決方法呢?如何進而一步自我反省,而在面對各種境界時都能泰然處之,這些內容我們將在下一期會刊中再做介紹。(未完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