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期::參訪觀摩

壬辰年秋三孔參訪報導(一)

編輯部整理

舊地重遊思古情

歷史長河中軸線

民族延續賴彼存

道貫古今德天地

前  言

學會曾數次造訪了曲阜的三孔(孔廟、孔府、孔林)。相關的參訪報導,在本刊的第六十期及六十三期,有著完整的記述。此次藉由講座的因緣,大家再次遊歷了儒家聖地,孔子旁系第七十四代孫孔繁鵬先生,為當今曲阜三孔之導覽權威,承蒙他替一行人做了一場詳盡的導覽。枝葉扶疏的林園、參天的古木、富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大成殿屋頂上的黃色釉瓦閃耀生輝,因為此處承繼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文化氛圍,讓人們有更鮮明的素材,揣摩孔夫子當年設壇授徒的春秋時代。

文化古城—曲阜

曲阜文物古蹟非常眾多,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一百八十四處,其中國家級的就有六處,而三孔(孔廟、孔府、孔林)都是一九六一年時,中共國務院所公布的第一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此外,曲阜也是一九八二年中共國務院公布的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充分說明了曲阜的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五千年以前,華夏、東夷兩族的祖先,就已經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中華民族早期的文明史。據史料記載,炎帝神農氏最初建都在河南淮揚,後來遷都到曲阜;黃帝軒轅氏就誕生在曲阜的壽丘;五帝之首的少昊,東夷族的首領,也生活在這個地方,現在還有他的陵墓;舜帝曾在此處活動,製作陶器。可見三皇五帝中,就有多位在此留下蹤跡。

進入三代,夏朝很多著名的歷史人物,例如伯益、皋陶、后羿,都生活在這個區域。商朝建立以後,商湯建都在亳,子孫有多次遷都,商朝的第十八個國王叫南庚,就把國都遷到此處,稱做奄(音淹),因此後來這個地方也叫商奄,到了下一個國王盤庚,才從這裡又遷到了現在的河南安陽。西周初年,這裡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公姬旦的封地,但是周公功不就封,留在京都輔佐武王,由兒子伯禽代父就封,建立了魯國,所以一直到現在,山東的簡稱仍然叫做魯。

西周建立以後大封諸侯,造就了很多的國家,山東境內除了齊和魯,還有一些小國。當時的諸侯國分作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爵,國家的地位有高有低,例如楚國開始時是子爵,齊、魯是公國,而且由於周公特殊的原因,使得魯國具備各種典籍制度,在魯國可以郊祭、可以祭祀周文王,使用天子禮樂。所以魯國在孔子生活的時代,保存的典籍制度非常完備,晉國的范宣子觀看魯國所保存的《春秋》、《易象》等,就感嘆地說:周禮盡在魯矣。所以兩千五百年前,孔子誕生在魯地上,成為偉大的思想家、聖人,並不是偶然,他有環境的因素,有許多可以學習的人、事、物,再加上孔子的奮發努力,才有這樣的成就。

朝聖者的神仙宮闕〜孔廟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一座禮制廟宇,孔子作為中國歷史上的聖人,大家懷抱著朝聖的心情,步行於孔廟外筆直的神道上,延著中軸線向北前進,兩旁古樹所營造的氛圍,醞釀出一種情感,加深了廟宇的崇敬與肅穆。古樹跟文物一樣也分等級,上面標示的說明牌說明了每棵樹的樹種、級別和編號,有專人負責管理這些活文物,樹齡在五百年以上的屬於一級,三百年到五百年之間的是二級,一百年到三百年之間的則是三級,孔廟當中現在所保存的古樹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棵。

走過筆直的神道,可以看到書上「曲阜」兩個大字的標誌碑,《漢書》裡說:魯城東有阜。就是在魯國的故城中有高起的土丘,土丘曰阜。蜿蜒曲折有七、八里,故名曲阜。現今的曲阜市總人口約六十四萬人,占地面積八百九十六平方公里。曲阜因為是孔家的發源地,所以孔姓子孫佔的比例非常大,將近總人口的五分之一,約有十四萬人,所以此地的人說:無孔不成村。

標誌碑之後,是一周圍高聳的城牆,城牆是明正德八年(一五一三年),正德皇帝為了保衛孔廟下令修建。過去孔廟並沒有城牆,正德四年時,名為劉六(劉寵)、劉七(劉辰)的兩兄弟,在河北霸州發起農民起義軍,一直向南發展,攻破各個州縣,連曲阜縣城也被攻破,孔廟專門的守衛軍隊也經不起衝擊。起義軍駐紮在孔廟裡,「秣馬於庭,汙書於池」,對孔廟造成很大的破壞。於是有人建議皇帝,國家既然尊孔,就應該設立城牆保衛孔廟,才在正德八年始建城牆,到了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一共花了十年的時間竣工。城牆內整個城市的規劃,圍繞著孔廟、孔府營建,並將當時距離今址以東四公里的曲阜縣城,改為以孔廟為中心,此舉稱作移城衛廟。孔廟外圍的城牆周長四點八公里,城區面積一點六四平方公里,面積雖然不大,但是意義重大,孔廟、孔府、顏廟、縣衙、縣學都在城區內部。城市建築完畢後,當地的百姓稱為曲阜廟城,因廟而有城,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唯獨的一座,也可以看出明代皇帝尊孔的程度。

在城門的上方有「萬仞宮牆」四個大字,是乾隆皇帝的御筆,乾隆當時下江南,曾經來過曲阜八次,所以孔廟裡他所留下的御筆較多。這四個字語出《論語》子貢的一段談話,子貢比喻孔子的學問有如數仞之高的宮牆,使常人無法望見他內涵的美富,乾隆為了表達對先師孔子無比的崇敬,認為數仞宮牆不夠,所以寫了萬仞宮牆。此門與神道、大成殿,都是在同一個中軸線上,出於對孔子的尊敬,古時候這個門平時不開,一般人不能行走,只有皇帝到來或者重要的祭孔活動時才能打開,因此為了方便行人,在東南方向又開了一道門,讓大家從那邊出入。

走過城門,進入一個甕城,穿過甕城,眼前是一片紅色圍牆,屬於孔廟主體的外圍。歷史上無論是文人墨客、達官貴人,乃至於皇帝親臨,都要在此地下車、下轎,然後以步行的方式到廟裡去祭拜先師。

唐太宗貞觀年間,太宗皇帝下令,全國各州縣學均設孔子廟,因此在最鼎盛的時期,全國有孔廟將近兩千座,可以說每個縣裡都有,形成了廟學合一的特殊現象,學生入學前先要拜孔子,春季秋季還有兩次的祭孔。孔廟是我們現代人一個通俗的稱謂,然而在中國歷史上,對於聖人、皇帝乃至於祖先的名字,都要有所避諱,所以出於對孔子的尊敬,全國各地的孔廟,一般都稱文廟、夫子廟、先師廟,唯獨曲阜孔廟,因為是從孔子故居發展而來,所以叫做至聖廟。在孔子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四七八年,魯哀公為了祭祀孔子,就把他當時所居住的三間茅草房改成了廟宇,陳列了孔子當時穿過的衣服、戴過的帽子、坐過的車等,供大家祭祀,緬懷夫子的流風遺澤,所以孔廟的主要功能在於祭祀,延續至今。

由於孔子的儒家學說得到獨尊,孔子的地位也不斷提升。孔子最早的封號,始於西漢的漢平帝,封他為褒成宣尼公,身分地位的提高,原來的三間茅草房已無法相稱於封建社會中所講究的等級。所以隨著孔子地位的提高,廟宇也逐漸擴大,孔廟裡記載,從公元二二○年到一九四九年,經歷了上百次的維修和擴建,而明代中期,就已經達到了今日的格局,十四萬平方米的占地面積,三路布局、九進院落,有殿堂、門房,一共四六六間,規模非常宏大,和現在北京的故宮,河北的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的三大古建築群。

孔子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時被追封為文宣王,已經相當於諸侯王。宋徽宗年間孔廟的建設達到帝王的等級,三路布局九進院落,在封建社會中是最高的數字,主要建築的屋頂全部是黃琉璃瓦,龍壁、龍柱等雕飾,都是屬於皇帝專用的樣式,甚至大成殿中的孔子像,也是雍正皇帝按照周天子的服制來為孔子打扮。

由於孔廟也是孔家的祖廟,因此孔家的嫡長子孫,會在此處祭祖,嫡系以外的子孫在祭祖之時,則可能擔任陪祭官等職務。從歷史上來看,過去規定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包括孔子誕辰、中國傳統的節日、家裡重大的喜事,都要告慰祖先,因此一年之內,家祭最多能達到五十多次。此外,由於儒學從漢代以後得到了獨尊,成為國家的指導方針,歷代王朝也都極力宣揚孔孟思想,使得孔廟兼具有國廟的性質。歷史上來過曲阜孔廟的皇帝,一共有十二位,第一位是漢高祖劉邦,劉邦在公元前一九五年路過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第二位皇帝是漢光武帝劉秀,然後有漢明帝、漢章帝、漢安帝,兩漢就有五個皇帝。之後有北魏的孝文帝元宏、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後面有後周太祖郭威,宋代是宋真宗,清代是康熙、乾隆,一共十二個皇帝。唐太宗最早開始把祭孔納入到國家的釋奠(祭祀典禮)之中,由國家派人員來此祭祀,這樣的遣官祭告活動,在整個的歷史長河中,共有一百九十六次。所以孔廟具有國廟與家廟的雙重性質。除此之外,大陸在一九八四年開始祭孔,並且從八九年開始,每年的孔子誕辰,都會舉辦國際孔子文化節,紀念孔子的對人類的偉大貢獻,活動期間,也都會在孔廟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孔子不但是我們中國文化的聖人,同時也對世界有偉大的貢獻,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孔子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許多的外國元首也來參訪過孔廟,例如一九五六年印度的總理尼赫魯,六五年越南共和國主席胡志明,八一年法國的社會黨領導人叫密特朗,八五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以及後來的吳作棟,八八年美國的國務卿喬治‧普拉特‧舒爾茨專程來訪,九一年朝鮮主席金日成,九六年金大中,九九年荷蘭女王。孔子思想為中心的儒家文化,已經是全球人類共認的珍寶。(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