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期::活動報導-兩岸國學文化交流講座〜政和、永康、濟南

山東濟南心得節錄(上)

編輯部整理

泉城故鄉名士多

聚會多是愛文化

路雖坎坷崎嶇行

心境高遠是康莊

秉承道統  還原孔子 / 山東聊城 閆 傑

多年以來,我一直熱衷於傳統文化,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學習。《論語》作為《四書》之一,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也是通往國學大道的入門書。「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為了讀懂《論語》,我參看了十幾種的講解書籍,但是對於《論語》的核心內容以及主要大意還是模稜兩可,尤其是注解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心中總是有個結打不開。

聽了唐老師對《論語》的開演,我才覺得《論語》原來如此有深意、有味道。唐老師給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孔子,透過孔子使我們瞭解了中華文化的真諦,孔子確實是一個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對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締造功不可沒。

為什麼唐老師對《論語》有如此深刻地認識與研究?「文武之道,在人。」文化是講究傳承的,唐老師師承李炳南大師,李老對儒佛有精深的修持與體驗,再加上老人閱歷豐富,天資淳厚,對中國文化的根本有其正確的知見,為了文化的傳承,老人一生辦學,培養人才,而弟子們也繼續精進研究教學,將孔子之道發揚光大。

唐老師對《論語》的講解,包括對孔子本人真實面貌的還原,是從事理,或者從形而上與形而下兩方面展開的,事中含理,理中有事,讓我對《論語》中的文章有了更新、更深、更清楚的認識,大有豁然開朗之感,對孔聖人也肅然起敬。

對孔子之道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領悟到的。孔子之道,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高深莫測,無所不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第十一屆中華文化學習心得 / 范 偉

自春秋以下,諸子百家興起,歷朝歷代多尊儒術,自然有其緣由,致成中華文化的主流,支撐著中華民族兩千餘年的發展與文明。然而,縱觀歷代大家對於經論子集的注疏,不通或甚可笑處時常可見,或為說文解字的表面文章,或為考究不實以訛傳訛,或為只見形式未達本義,洋洋注釋令人無所適從,甚誤後人。辛亥革命後,西方科學如潮湧入中華大地,將中華傳統文化從形式上徹底驅離於人們的主流意識,及今已斷層百年,致使國人只知有傳統,不知有文化,倫常顛倒,物欲橫流,迷失本性,聖學不出,覆將何救?

機緣巧合,能參加本次中華傳統文化研討會,初聞唐老師開示「子絕四」,即講出真空妙有大道旨趣,又談及應無所住而生心,及見老師講經佈道神采飛揚,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信手拈來,皆入法理,生起無限歡喜心,正謂欲罷不能。老師應情應景,引經據典、脫口而出皆合大義,可知老師學養至深,尤可推知雪廬老人大智,可惜我輩已無緣得以面見了。

老師講經,正本清源,深入淺出,直達胸臆,於形而上發微闡奧,於形而下就理演法,使我等後學愚鈍之人得以門徑,循經論可窺道性,據禮樂能圓人生,更得遇明師,此生幸甚,不敢懈怠。                          

禮者「情」也 /

正如唐老師所說,如果沒有老師的引領,即使讀千遍也不能懂《論語》。是的,多少年來,我不懂中華文化,認為《弟子規》《論語》都是一些束縛我們的條條框框,後來知道,這些條條框框會像欄杆一樣保護我們,雖然能接受了,也懷有感激之情,但依然有壓抑感。在這次學習之後,我在老師的引領下明白了在中華文化的「禮」背後維繫的人情,孔子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是為別人著想。

跟隨老師的講解,細細品讀《論語》每一章都是有情有義的。在教育學生時「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從這句裏可以感受到孔子特別善於從情感上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情感表達來影響學生,陶冶學生的情感世界,使學生想停止前進都不可能,那是因為孔子的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

孔子得人心是因為時時處處都能將心比心,他能用仁心對待一切的人事。所有的禮都為情而定。在「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這一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惻隱之心,對於居喪的人孔子能感同身受,同情的心自然流露,哀對方所哀,想對方所想,給對方所需。他敬「所應敬者」。「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這一章,可看出孔子「敬人」,因為「敬人」所以過了兩千多年,依然受人所敬。

而我們呢?面對著成就自己「天命」的學生,我們一昧要求孩子好好學習,要求每一個孩子有悟性、知書達理,在我們責備孩子、對他們「恨鐵不成鋼」的時候,有沒有像孔子那樣體諒孩子的心情呢?打著「愛」的旗號,有沒有讓孩子得到真愛?對人的尊重,就是欣賞他。聖道要借著仁心去發展,文化要憑藉愛心去傳承。要想「誨人不倦」做好教育工作,首先要內心若聖(明明德),外在「與仁」,用心去幫助需要幫助的學生,遇到境界去充實自己,二不去埋怨學生。「給別人出路,就是給自己出路」,成就學生就是成就自己,學《論語》就是讓人通達人情。

「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感謝唐老師一次又一次不辭辛勞遠道傳承,我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福報,但我會明白一分去做一分,以此報答老師。

撥雲見日 / 濟南 亓超然

在這幾天的學習當中,我聽到唐老師對《論語》的深入講解,及林老師講述的《常禮舉要》,深入瞭解《論語》中蘊藏的深刻道理,其中的益處一言難盡。

唐教授傳授了雪廬老人對《論語》的認知和博大智慧,在上課的時候,唐老師可以由《論語》中的一句深入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像一位隱居深山的老人娓娓道來。雖然我也曾背過《論語》,但對《論語》的認知還是停留在很淺的層面,這一聽講,才發現像撥開雲霧見到旭日一樣,內心的充實和歡喜是無法用手中的這只筆描繪出來。在課上,唐老師的每一句話都可以記錄下來當做標準,讓我瞭解到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什麼樣子的。

我今年十三歲了,有些人說:你現在還小,聽這些有什麼用?不!十三歲已經到了讀經的最後階段了,況且孔子十五歲便「志於學」,已經有了很明確的志向,而我呢?我們現在的學生呢?這不禁令我們反思啊!

這次學習,更堅定了我認真學習的信念,我一定會一心鑽研經典,成為一個沉靜的好女孩,以後可以像唐老師一樣在講臺上傳道授業,和聖賢為友。

傳承的學習 / 濟南 楊愛民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這次寶貴的學習機會讓我受益很多。對於儒家文化、傳統文化的內涵有了初步的認識。沒有老師就沒有傳承,古人說: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我們能有這樣的機會聆聽唐老師的精彩講課,大開眼界,真的是幸之又幸,內心充滿了感恩!

文化的弘揚要有普及的土壤,正是由於有這些不為個人利益得失,不為名利,不怕指責褒貶的老師走上講臺真誠奉獻,我們這些生活在各行各業的普通人才得見經典的光芒,才能聽聞真理的聲音。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我們沒有聖賢經典的學習機會,人生也是茫然無物,唐老師的課為我們今後的人生開啟了一扇通往智慧和光明的心靈之路,我將認真學習,且學而時習之,找到人生真正的快樂。

傳承經學的金鑰匙 / 普明私塾家長 南素華

早有耳聞臺灣的國學比之大陸傳承的完好,恰逢唐老師一行要來濟南授課,我與朋友商議,定要一睹臺灣學者的風采。果然,一見到臺灣老師就感受到他們的溫文爾雅、彬彬有禮,以及由內而外的謙和、從容的君子之風。

聽了將近五天的課,更加深了這種印象,最大的收穫有兩點:

一、深切瞭解了《論語》的美,以及儒家積極入世的態度,絕對不是攀附富貴,而是一生的修為都是為了怎樣做好一個真正的人。

唐老師在與弟子的一對一答中,深入淺出地講出了《論語》的生動與精彩,唐老師還經常引申到生活中的應用,他用《論語》中短短的一句話,能展開那麼多的面來解說,這種思維的廣度與深度是我輩正要學習的,常常感歎課時過得太快,每次上課都意猶未盡,把原來讀《論語》時的枯燥一掃而光,進而對《論語》又有了無限的興趣。我想唐老師帶給我的對《論語》的興趣就是一把金鑰匙,讓我以《論語》為中軸線,好好的用畢生的精力以學習經典為最高志趣,這不就是修齊治平的道理嗎?而且唐老師一再語重心長的教導我們,最好是通過讀書會的方式有所堅持有所增益,這赤誠之心不正是對其師雪廬老人最大的回報嗎?想到此,我輩更不能負孔孟之鄉的美名,那麼唯有多讀經典多悟,讓經典之智慧在生活中能為我所用,這便是為孔子最好的正名。

二、是通過此次交流會,糾正了我原來的一個觀點,原以為只要讓孩子上了讀經私塾就可以萬事大吉了,後來通過與各位老師和同學的交流才發現,原來不儘然,我們在經典教育的路上還有很多地方要完善,作為家長和老師都要提高自己的學問修養,一起培養我們的孩子,而不是一昧抱怨沒有像孔子、雪廬老人和唐老師這樣有知見的老師,唯此,我們的教育才能上一個新臺階。

在這次活動中,更讓我見識到:原來,不管是大陸還是臺灣,有那麼多熱心讀經教育的仁人志士,正是因為有他們,我們的傳統文化與經典教育定然會遍地開花,怡養華夏子孫,重耀中華大地!

山東濟南行有感 / 余麗華

首先要感謝老師的慈悲,讓末學跟著老師到 雪公的故鄉〜山東濟南大開眼界。

山東濟南之行讓末學印象很深的有幾件事。首先是山東老師們的好學;是末學非常佩服的;看到他們在講座學習中,作詩作詞的相和,就心得分享都要做一首詩來呈現,末學才疏學淺,加上山東腔,都聽不懂。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他們沒有老師來引導,也不知要引導孩子往哪方向去;這是我們要警惕與深思的。反觀我們何其有幸碰到 唐老師這位明師,更要把握當下努力學習,才不會辜負沒有因緣跟老師學習的人。

講座結束後,雪公後人帶我們到附近公園走走,山東真是一個寶地,人才濟濟,文風頗盛,附近公園裡就鑄有許多人像,除了孔門聖賢外,有管仲、戚繼光、李清照……等諸位偉人的鑄像;雖然經過文革,還能保留些事蹟,已屬不易,可惜已經失去內涵了。

這次去山東參加了一個座談,我們見到復聖顏子的第七十八代嫡孫顏副校長,他有幾句話讓末學很震撼。他說顏子和孔老夫子是至交,到了同為第七十七代的孔德成先生和他父親還是好友,還有聯繫。這太難得了。再好的朋友,子孫十代還有聯繫,前所未聞。末學思考著,這是文化的力量嗎?

這次山東濟南之行讓末學對文化有更深的體會,人才培養及傳承的重要,除了自己要提升外,更要去護持年輕人的學習。自勉之!   

參訪濟南國學文化交流心得報告 / 王鳳英

非常感恩有這個機會,到濟南參加第十一屆的兩岸國學文化交流講座。跟隨唐老師及團隊一行人去大陸,讓我有一種好似當年孔老夫子帶著學生周遊列國的感覺。唐老師不但藉此機會歷練學生,增廣學生的見聞,更讓國學文化的正知正見傳播到大陸各地,並受到當地人士的尊崇。

這次上課的地點在位於濟南郊區的山青世界,住宿房間相當簡陋,睡的是上下舖式的鐵床,床板上只有一層薄薄的墊背,浴室看起來不太乾淨,蓮蓬頭經常沒有水,對於睡慣了彈簧床,以及出差都是住高級飯店的我,的確是一大歷練。上課提供的餐點相當簡單,每餐大約只有三道或四道菜,而且其中一道是榨菜或醬瓜,外加一大鍋非常非常稀的小米粥當做湯。我從小到大在外面參加過很多活動,但還不曾吃過如此簡單的餐點。面對這樣的一個環境,我很慶幸自己竟然沒有生起厭惡的念頭,可以做到隨遇而安。這要感謝唐老師的先見之明,在我們從桃園機場啟程時,特別提醒我們此次大陸之行,可能會遇到各種不同的狀況包括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不論是哪一種狀況,我們都要好好的去面對它。所以我能事先準備好做到「處逆境隨惡緣不起瞋恚,處順境隨善緣不起貪愛」。

參加這四天課程的人數大約有三百多人,除了濟南當地的人士,還有一些是從瀋陽、浙江、福建等其他地方來的。特別令人感動的是有幾十位老師遠從永康、順昌等地搭了三十幾個小時的火車,就為了要聽唐老師講課,而且還跟著我們一起去祭拜雪公太老師,以及參觀曲阜,他們非常珍惜每一個能跟隨老師學習及相處的機會。讓我覺得自己住在台北,每週都可以跟老師學習真是太幸福了,應該要惜福!

濟南當地也有不少年輕的學子跟著我們一起上課,聽說大陸現在很多家長都把孩子送到私塾或是學堂去學習中華文化,令人一則以喜,也一則以憂。喜的是他們知道學習中華文化的重要,但憂的是,這些都是體制外的學習,孩子將來得不到正式的學歷,加上缺乏善知識的引導,前途令人堪憂。

相較大陸的積極,我們在台灣雖有善知識的教導,學習中華文化的風氣卻很散漫,真是令人惋惜。但也只能從自己努力學習做起,希望能將文化承傳下去,發揚光大,才不辜負老師的教導。

除了上課學習,幾十位學生準備了鮮花及祭品,在唐老師的帶領下,到雪公太老師的墓前行三跪九叩禮,表達我們的敬意。唐老師還很用心的挑選十首雪公太老師最喜愛吟誦的詩,並且按照歷史時間的順序帶著我們吟誦這些詩,並且娓娓道來每首詩中蘊藏著雪公太老師的心境。從這當中讓我看到了師生之間那份相知之情及感念之情,讓我非常感動。老師也很感慨的提到了雪公太老師的教誨,今天要讓中華文化能再復興起來,一定要靠儒學,所以我們要儒皮佛骨,藉著儒學的外相,才能更順利的推展中華文化。這句話末學銘記在心,一定跟著老師好好的學習及運用儒學,將文化復興起來。

最後一天我們在曲阜,很意外的被安排與曲阜中醫藥學校的副校長顏廷淦先生會面,令人興奮的是,顏先生就是復聖顏回的七十八代嫡孫,長得相貌莊嚴,身材魁梧。末學很汗顏自己的孤陋寡聞及學識淺薄,一直以為顏夫子英年早逝,家境窮困,所以沒有後代,沒想到竟然有七十八代的子孫,真是「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子孫保之」。而且據顏副校長說,孔顏兩家一直都保持密切的交往,後代也有一些結為親家。顏子的第七十七代嫡孫顏世鏞先生(顏副校長的父親)不但見證了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嫡孫孔德成先生的誕生,更與孔德成先生及雪公太老師三人結為至交。末學心中非常讚歎,是什麼樣的力量可以讓七十幾代的子孫成為世交?應該只有中華文化才有這麼不可思議的力量吧!

顏副校長還當場揮毫,贈送四個字「志道據德」給唐老師,依禮唐老師也回贈了顏副校長四個字「內聖外王」,是由濟南養正學堂的一位老師代筆。末學心中深感慚愧,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書法,無法在此時為老師效勞,為台灣團隊爭光。也提醒自己要懂得謙卑,大陸人才濟濟,有很多比我們強,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再次感謝唐老師給末學這個學習及歷練的機會,也獲得更多鞭策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