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期::專題研學-十大礙行

十大礙行第九(十一)

心筑整理

見利不求霑分,利霑分則癡心必動,癡心動必惡利毀己,世利本空欲利生惱利莫妄求,以疎利為富貴。」以上是十大礙行第九條的經文。

上來已經將生命中會遇到的十種障礙,諸如病苦、災難、對法領悟力的不足、辦事上的磨練、人際關係中的逆境,乃至於在利益別人時動機不清淨會造成的過患,都已經做了說明。上次說到別人好處時要心存感激,感謝別人給我們機會造作種種的善法,這一次要來談談在幫助他人時,如果遇到別人的讚美、得到好名聲或是被賦予更多的權力,這個時候我們要如何看待這些得到利益的事情呢?

妙叶大師說:「見利不求霑分」,「見利」就是看到好處,「」同「沾」,整句話的意思就是不論是不是我應該得到的好處,心裡面沒有想要得到的念頭。好比因為把老師交代的事情做好,得到老師的喜愛,做了班長,要知道這是一種責任,而不是炫耀的工具。以前春秋時代楚國令尹(宰相)子文,三次做官臉上看不出欣喜的樣子,三次被罷官臉上也看不出忿忿不平的樣子。所以不管是在辦事情上得到讚美、掌聲,或者是其他的好處,都要想成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與經驗的分享。

利霑分則癡心必動」,只要心裡面有想要得到好處的念頭產生,這個念頭就會和癡心相應,到底什麼是癡心?又為什麼這麼說呢?癡心就是不知道吃虧的妙用,也不知道佔便宜的大壞處。春秋魯國的柳下惠,當官的時候循著正道而行,孟子說柳下惠是聖之和者也,他不以侍奉不好的君主而羞愧,也不以官小而不做;當官時不隱埋賢才,若被朝廷忽視了也不埋怨,自己處窮困之中也不哀嘆。與普通人交往,和悅親近,好像不願離開一樣。所以雖然柳下惠沒有罪而三次被朝廷貶官,也是從容自在,無怨無尤。柳下惠的風範,使得鄙陋的人學習柳下惠的氣度變得更加寬容,刻薄的人也變得更為敦厚。像柳下惠這樣的人雖然眼前吃了小虧,可是得到世人的尊重,久遠之後的我們,仍然能夠依循聖人的事蹟,瞭解處世的標準,不僅我們得到了大利益,聖人更是累積了無量的陰德在內。

癡心動必惡利毀己」,但是我們如果不知道吃虧的妙用,祖師說如同惡利毀己,「惡利」指的是該得的得不到時,用一些違背良心、人情的手段去得到,這就是惡利。而這些惡利會激起我們的執著與煩惱,並且毀掉我們良好的德行。

世利本空欲利生惱利莫妄求」,善因緣的和合才會出現利益,大家都知道世間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因果法則,也就是造善得樂與造惡得苦,故好名聲和地位的尊貴,都回應大家以前的好因緣,才會現起如此快樂又殊勝的果報,如果滿腦子只想要得到我應當得的好處,就會生起煩惱,得不到的想得到,得到了又怕失去,所以祖師告訴我們見到利益不要想非份的求取。地位的崇高當中,看見的不是自己的尊貴與高高在上,而是自己的責任與良心,不能得到利益,也不會妨礙我們繼續增上的想法與行為。

以疎利為富貴」,「」有少許與疏遠之意,整句話的意思可以說是以佈施來成就大大的富貴,有一顆能捨得心,就是大大的富貴,大家都聽過「捨得」,就是能捨方能得,捨去的是我的小氣與見不得別人好,見不得該我的利益好處被別人搶走,得到的是大眾的尊重、崇高的人格與內心平靜,我們所擁有的財富多寡,看不出內心真正的富貴與貧窮。東漢時諸將軍打仗回朝,在論功行賞時,每個人都說我是後勤的功臣、我是帶兵衝鋒陷陣的功臣等等,但是有一位將軍在樹下反思勝利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漢光武帝說最大的功臣是樹下睡覺的那一個,那一個才是真正的大將軍,帶兵領將,在戰爭中屢建奇功,不僅具有很高的軍事、政治素養,而且又具有良好的作風和品質,改變當時頹糜的風氣,這就是「大樹將軍」〜馮異。馮將軍因為內心將這些事情當作是一種責任,所以才會表現出不邀功的行相,自身不但不會起凡,也保全自己的德行,並且獲得了眾人的尊重,這是我們應當加以學習的,這也說明全德行方是真富貴。歷史上有太多只求一時的功名利祿,終至惡利毀己的例子,他們不但不能全德,更因眼光短淺而換得千古罵名,所以在見到利益時,何妨深深體認「以疎利為富貴」的真滋味,給自己另一種思維選擇的空間。(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