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期::大德法語

正覺精舍結夏安居—果公法語開示

編輯部整理

草庵念佛心要頌

一念相應一念佛

三身四智皆所緣

佛像佛名為能入

民國一0一年七月廿二日

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們,大家午安。

今天非常歡喜,跟我們無盡燈的菩薩們共聚ㄧ堂,諸位發大心來齋僧,功德無量,為了酬報各位的恩德,特別向諸位宣說宋朝草庵法師所作的〈念佛心要頌〉(含序文)。

先簡介法師的生平事蹟,法師名號道因,字草庵,俗姓薛,明州地方人,即現在的浙江省奉化縣。法師十七歲就受了具足戒,從學於明州的智立法師,遍歷講壇,屢次參訪禪室,讀到四明尊者的〈十不二門指要鈔〉,他就有所省悟,於是就遙禮四明尊者法智大師為師(觀經妙宗鈔的作者)。

草庵法師歷主永明、寶雲、廣受、治平諸大叢林,晚年住持延慶寺,乾德三年四月十七日,以讚頌彌陀(即草庵法師所作之〈念佛心要頌〉)告別徒眾,讚曰:「無邊剎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蓮華宮。蓮宮周遍遍空海,空海獨露彌陀容。阿彌陀佛不生滅,難覓難拈水中月。絕非離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說。我與彌陀本不異,妄覺潛生忽成異。從今掃盡空有塵,父子天然兩相值。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業無瑕玷。我今以此念彌陀,不見彌陀終不厭。」之後,隨眾念佛數百聲,再誦觀經,誦到上品上生觀,法師就斂念坐脫(坐著就往生了)。

經過三天後法師頂上猶溫,證明往生無疑,以上是根據佛祖統紀簡單敘述。

其次解釋彌陀讚的序文:「釋迦如來說:阿彌陀佛是法界身。天台智者又言:實相為體。憑茲二說,以為心要,則十萬億剎,若臨明鏡矣。聊成拙頌,自印其心,或有知音能隨喜否。

釋迦牟尼佛宣說,阿彌陀佛是法界身,何謂法界身?也就是報佛所證的法界(身),法界身也就是佛的法身,法身是無所不遍的,以整個法界為體,謂之法界身。觀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阿彌陀佛的法身,含攝了十方微塵的剎土,亦即法界無盡功德藏身,這個就是法界身。眾生沒有想佛、沒有念佛,好像跟佛的法身沒有關係,若能念佛、觀想佛,則佛的法身就入到你的心。

天台智者大師又說,實相為體,大乘經都是以實相為印,小乘經典是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寂靜。大乘佛法是以實相為體,以實相做為大乘經的正體。無量功德共同莊嚴這個理體(實相的理體),種種梵行,都是不離這個理體,種種的研究、問答都是為了詮釋諸法實相,就好比眾星圍著北極星一樣,眾星圍拱北極星;亦如中國的河流都往東流,注於東海,萬流歸宗東海,所以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大乘經都是以實相為經的正體。

依憑上述兩種的說法(阿彌陀佛是法界身,實相為體),作為修心重要旨趣,則十萬億剎(指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相隔有十萬億佛國土),隔而不隔,若臨明鏡。十萬億剎在《佛說阿彌陀經》說到,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從娑婆世界往西經過十萬億佛國土,有一個世界名曰極樂,有佛號阿彌陀,本師在娑婆世界為眾生說法的當下,阿彌陀佛也在極樂世界為諸聖賢們說法,所以是「今現在說法」。

雖我們距離極樂世界有十萬億佛國土,但能了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身,又了知實相為體,憑這兩種說法作為心要,則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如同映現在明鏡裡,如同無距離般。往生極樂世界是第八識往生,一彈指頃(一剎那間)就去了,不是走路去,走路要走到什麼時候,而且也會迷路!有阿彌陀佛接引,動念即到,如同心念想著太陽,馬上可到太陽,心念想著月亮就到月亮去了,你看那麼快,心想著極樂世界心就到極樂世界去了,臨命終決志求生就是如此快速到極樂世界,以上序文,其次正式解釋正文。

頌文:「無邊剎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蓮華宮。蓮宮周遍遍空海,空海獨露彌陀容。阿彌陀佛不生滅,難覓難拈水中月。

整個宇宙有無量無邊的剎海,每個剎土深廣如大海,稱為剎海,無邊剎海含攝於虛空當中。剎海、虛空完全是蓮花的宮殿。蓮花的宮殿周遍於整個虛空、剎海。在虛空、剎海中獨自顯露出阿彌陀佛的容貌來,觀經說阿彌陀佛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如此的廣大。阿彌陀佛的法身,是不生不滅。念佛時須知名號即法身,昔日雪公老師引《華嚴經》的〈明法品〉:「常念諸佛,心無暫捨。了知音聲,體性平等。」由這一段就足以證驗諸大菩薩都是常念佛的,菩薩所念的不是一尊佛而已,然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只專念彌陀。

至於念佛的方法很多,大約有持名、觀想、觀像、實相這四種。觀想法中又開出許多門,如觀想阿彌陀佛,或者觀想佛的三十二相,或者觀想四十八願,或者觀想佛其他種種的功德,然以執持佛的名號最為容易、成就最為迅速,持名稱為徑中徑又徑的法門,是成功捷徑當中的捷徑。然而無論修哪一種法,都必須心無暫捨,方容易成就。

什麼叫作心無暫捨?並不是叫我們終日念佛,其他事都不做,你不做誰要做?你的事業你不去辦誰要去辦?你要是專修則可以,不是專修時,不必整天念佛,什麼事都不做,而是一切事業皆為念佛,謂之心無暫捨。

了知音聲,體性平等。乃徹底知道音聲體性平等,音聲就是佛號,特別是阿彌陀佛的聖號,體性是什麼?是佛的法身,名號與法身平等,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念佛時你與佛的法身都在一塊,所以為什麼到臨命終我們念佛只要伏住惑,正念分明,就可以往生,就是你已經跟阿彌陀佛法身相應了,當然可以往生,此處說阿彌陀佛不生滅,指的是阿彌陀佛的法身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

因為我們念佛有時妄想紛飛,臨終念佛就是為了與佛的法身相應,如果打妄想佛號就跑掉了,就好像水中月,水不平靜,月就跑掉看不清楚了。念佛打瞌睡,或者心散亂了,如同抓水中月一樣抓不住,當念佛正念分明萬緣放下時,你就看到水中月,與佛相應。所以我們要涵養功夫,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證得念佛三昧,此時再也不亂了。與佛的法身相應不離開,如同已經見到真月,不只見到水中月,因為水中月會隨風飄動。

如何培養常常見到阿彌陀佛的法身?當我們念佛時,無論出聲、默念,要緊的是聽得清清楚楚,句句分明。你聽清楚了,表示你一心沒有昏沉、沒有散亂,就與阿彌陀佛法身相應了,你一昏沉、一散亂,心就跑掉了,所以說「難覓難拈水中月」。總之念佛要注意聽,無論出聲、默念都要聽清楚,聽清楚表示你心在焉,念茲在茲,不打妄想,不起雜念。

頌文:「絕非離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說。

絕非是絕百非,離句就是離四句,百非是從四句開出來的。四句是: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執著有句是增益謗,執著無句是損減謗,執著亦有亦無是相違謗,執著非有非無叫做戲論謗。所以我們要離開四句之過,四句之過開出就是百非,四句料簡就是十六句,配合過去、現在、未來,十六句乘三就是四十八句,已起有四十八句、未起有四十八句,就九十六句,再加上根本四句,就百句,這叫作百非,這百非都要厭離、要斷絕,所以絕非就是絕百非,離句就是離四句過。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云:實相妙理,古今不變,謂之如;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乃依實相理體求生極樂淨土,決定不錯,我們有所感,阿彌陀佛就有所應,所以如來宣說的,依實相妙理,求生極樂世界,決定沒有錯,就是這麼宣說的。

頌文:「我與彌陀本不異,妄覺潛生忽成異。從今掃盡空有塵,父子天然兩相值。

我與彌陀本不異:我與阿彌陀佛本來沒有差異的,因為眾生皆有佛性(真如本性),然而到現在真如本性還是顯現不出來,由於有我執(煩惱障),有法執(所知障),就障蔽了我們的真如本性,所以真如本性的萬德萬能就彰顯不出來,所以我們現在還是受用凡夫的境界,然而我與彌陀佛性都一樣沒有差異。

我們眾生背覺合塵,違背了靈靈覺覺的本性,心與五欲六塵合在一塊,貪婪成性,遮障了我們的本性;而阿彌陀佛是背塵合覺,所以佛與眾生當然就不同啦!突然成為有所差異了,潛生就是暗暗生起,我們眾生背離覺性,暗暗生起,突然與阿彌陀佛成為差異,阿彌陀佛是背塵合覺,我們是背覺合塵,所以二者不同,背道而馳。

我們從今以後,要掃除執空執有的成見,二乘聖者執空,我們凡夫眾生執有,塵比喻煩惱,將這些執著的成見完全掃除,空有不著。如此則阿彌陀佛如父,凡夫眾生如子,父子是天性相關的,如同磁石吸鐵,我們與阿彌陀佛兩相值。我們眾生就跟大慈悲的阿彌陀佛的慈父愛就感應道交,就碰在一塊了,能夠見面、相應了。

頌文:「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業無瑕玷。我今以此念彌陀,不見彌陀終不厭。

佛陀在《觀經》裡面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講到孝養父母,有世間孝、出世間孝的區別。論世間孝,父母在生,我們要將美好的飲食、輕暖的衣服,更換適宜。在夏天,過去沒有電風扇、冷氣,在這種晚上要睡之前,做孝子的人就拿著扇子將床蓆扇涼,再請父母入睡。現在我們有能力裝冷氣設備或者電風扇,隨著我們經濟能力辦得到的,我們就為父母施設;至於飲食,要視父母親,他能夠吃甚麼樣的飲食,就我們的經濟能力好好的預備供養父母親。若父母親過世,一切喪葬要盡禮。不論父母在或不在,我們都要服務於社會,或者做官為國家來效勞。甚而以身行道,所行的合乎道德仁義,來榮顯父母親,不為非作歹,侮辱父母親,以上是世間之孝。

至於出世間之孝,除了供養等表顯之外,應該要勸勉父母親皈依三寶,茹素念佛,只願父母的神靈能超出苦海,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蓮池大師說: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往生到極樂世界,惑業雖然還沒斷盡,然決定慢慢盡除,乃至成佛已,所以這種孝順之道成就,謂之子道方成就,以上是孝養父母。

第二奉事師長:師長也有世間師長、出世間師長。世間的師長教導我們世間的技藝、學問,更有教導我們孝弟忠信、禮義倫常,乃至國土風情等,這些人都是屬於世間的師長。出世間的師長就是教導我們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乃至將來成佛普渡眾生的人,這些弘揚佛法的老師們就是我們出世間的師長。世間的師長,對我們已是大恩德,何況是出世間的師長,所以我們都應當好好的回報。

慈心不殺:我們對一切眾生要慈悲,不要殺害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的父母,未來的諸佛。假如故意殺害眾生,等於故意殺害過去的父母,也故意殺未來的諸佛。

修十善業:身業過惡有三:殺生、偷盜、邪婬;口業有四: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意業有三:貪、瞋、癡。反過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就是身的三種善業;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就是口的四種善業;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就是意的三種善業,合起來就是十善業。以上是第一福業。

其次第二福業,受持三皈:皈依三寶成為三寶弟子,三寶的功德是難以窮盡。護持三寶,能令有情出離苦海,世間如同苦海,三寶能夠渡越;生死如同長夜,三寶能夠照明;眾生有貧窮,三寶能使令滿足,所以功德是無窮無盡的。從師皈依謂之受,受了之後念念不忘謂之持,以上謂之受持三皈。

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皈依三寶進一步受戒,有時候受八關齋戒,進一步受菩薩戒,諸位也有不少受菩薩戒,受了戒之後,就好好的輕重等持,持輕戒與重戒是以平等心守持的,謂之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連微細的威儀都不違犯,謂之不犯威儀,如同吃飯不講話,睡覺也不講話,走路有走路的相,坐有坐相,行有行相,立有立相。所謂:坐如鐘、臥如弓、行如風、立如松。以上就是不犯威儀。

再者第三福,發菩提心:假若我們修淨土法門,專為自己一人發心,求生極樂,不名發菩提心。應當普為法界一切眾生,發願求生極樂世界,之後分身十方,普度眾生,同歸極樂,謂之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應當深信生死是隨煩惱而有的,所做的善惡業因都有果報,且是如影隨形,如響來應聲一般。然說到因果,有世間因果、出世間因果的區別。以世間因果而論,縱然善業造到極點,畢竟生天而已,天福享盡就要墮落,謂之有漏,不究竟;出世間的因果則造善到極點(福慧圓滿),則畢竟成佛,永遠不退轉,永遠不生不滅。亦即我們成了佛就不生不滅。或云:本師世尊不是生滅嗎?他是示現生滅,其實已證得不生不滅的本性了,入滅是示現的,這個世界有緣的眾生度盡了,就示現離開了,到其他世界去八相成道,度化眾生。

讀誦大乘:對經本讀熟了,不看本子能夠背誦,謂之能誦。所以通常稱誦戒,戒就是要誦,誦五戒比較容易,五條而已!若是菩薩戒就有十重四十八輕戒,這些十重、四十八輕戒的戒相(戒條)都要背起來,謂之誦。所謂半個月誦戒,就是不看戒本也能誦,謂之誦戒,對著戒本子念謂之讀戒。所以我們受戒的蓮友們,發心要做到哪個戒,就要把它誦起來,這個戒條就在你的心裡,歷境逢緣有沒有違犯就知道,你不會誦,歷境逢緣到底有犯沒犯,我回去再查一查,來不及了!能誦念,一對境就有辦法,還要回去查一查,則來不及了。若背在心裡,歷境逢緣就知道我做錯了,犯了佛所制的戒,須懺悔,此方不犯。

至於讀誦的大乘經典,大乘經的名稱很多,就淨土法門來講,如《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都是大乘經,以上這是《淨土五經》。五經之外,假若還有時間,也不妨念《華嚴經》,唐譯的有八十卷,晉譯的有六十卷;其次如《大佛頂首楞嚴經》有十卷;《法華經》七卷,這些都是大乘經;另有《大般若經》六百卷,夠我們念了!但是,我們時間沒有那麼多,不妨《淨土五經》輪流讀誦,然後天天好好念佛,凡做什麼事都要念佛,你心無暫捨,這樣修就容易成就。

勸進行者:未曾發心的我們勸發心,已經發心的幫助使令增進。所以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有云:「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意即勸兩個人來修持比自己一個人修持來的精進,你能勸到十多個人都跟你這樣子辦道,你的福德已經無量了,如果你可以勸一百人或者一千人修學,你就是真正的菩薩。能夠勸超過一萬個,你就像阿彌陀佛。以上是誓修三福。欲得往生極樂世界者,要兼帶修這三種福業。

其次精勤六念。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佛,佛就是慈悲的導師;念法,法是三世的佛母;念僧,是人天的福田;念戒,戒能清淨我們的身心;念施,能普濟貧窮;念天,天可指第一義天,念念不忘諸法實相,求證中道妙理謂之念天。以上是精勤六念。

身口意三業都沒有瑕疵的毛病,瑕疵是白玉有了赤色的斑,那就不完善了,本來一塊美玉(白玉),有了紅色的斑點,那就不好看,有瑕疵了,謂之瑕玷。我們要好好修身口意業,令三業沒有瑕疵,亦即連小過失都沒有。

好好念阿彌陀佛,不見阿彌陀佛,我終究是不滿足,我們能常常正念分明,其實就常常見到阿彌陀佛了,見到阿彌陀佛的法身。我們念佛有功夫了,可以在定中見佛,或者是報身佛,或者是應身佛。

另外也告訴諸位一個小祕密,應身佛是甚麼?泥塑的或者是木雕或是紙繪畫的佛像,都是應化身佛。普通一般沒有信佛的人,把佛像當作藝術品,一點恭敬心都沒有,見到應身佛等於不見。對著佛像,以恭敬至誠之心禮拜,就是見到應身佛。若不恭敬尊重禮拜,見佛等於不見。所以我們對著佛像至誠恭敬,就是天天都見到應身佛了,你看多好!

你念佛就跟阿彌陀佛法身相應了,等於見到法身佛了,我們往往當面錯過,此即是心做佛,是心是佛的道理,不善用其心,當面錯過,入寶山,空手回。

今天說到這兒,希望諸位都能夠有所受用,回去時好好修持,如此則非常殊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