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期::共修研學
小止觀導覽(六十)
心爾、治心整理
善根乃對法體會
透過止觀強有力
出入定皆須修學
比量現量破煩惱
第七章 善根發
上述分別真偽禪,已將邪偽禪修作一說明,指禪定生起的瑞相,或是鬼神加被,或是四大變化的顯現,或者是動機不清淨,從禪定中夾帶生起,若有正知見了知其虛誑,正觀此妙境不受不著,這些似瑞相的現象自然不會障礙到我們的善根。
下述乃真正禪的發相。
論文:二者、辨真正禪發相:行者若於坐中發諸禪時,無有如上所說諸邪法等,隨一一禪發時,即覺與定相應。空明清淨,內心喜悅;憺然快樂,無有覆蓋;善心開發,信敬增長;智鑒分明,身心柔軟;微妙虛寂,厭患世間;無為無欲,出入自在;是為正禪發相。
行者如果禪修時發諸瑞相,而無前述邪偽現象,忽然覺得內心快樂,很舒服,身體很輕鬆,很大的法喜使內心安住在所緣境上的力量就越強,對於世間的安樂已無興趣,對世間無希求,也無造作,出所緣境及入所緣境都非常自在,是真正發禪定的現象。
真正禪發相生起,相應的狀態是:
(一)空明清淨,內心喜悅;空就是空朗朗的,明就是緣念境界的心很明亮(不暗),由於禪定的內心是明亮與空曠,所感得的世界寬廣,居住的宮殿甚至比太陽光還要亮,卻不會刺眼,就是因為在修禪定時,內心世界是既空又明。
(二)憺然快樂,無有覆蓋。禪定的力量使得內心生起很大的法喜,身心安樂,不會將善根覆蓋,反而會引發對三寶的恭敬與皈依等諸善根。
(三)善心開發,信敬增長。當禪定的法喜引發善根時,自然對三寶、師長、正法等,增長恭敬心與信心。
(四)智鑒分明,身心柔軟。比如在定中修行無常、空性、皈依、念佛等等,能幫助我們生起入世的察覺力,對無常、苦特別有感受與體會,謂之智鑒分明。
了知世間不過就是這麼回事,所以不會受世間五欲六塵所影響,亦即不會生起世俗煩惱,謂之身心柔軟,對教法吸收的能力也轉強。
(五)微妙虛寂,厭患世間。微妙是一種說不出來的安定自在,完全沒有煩惱的擾動,曉得這個世間都是虛妄不實的,所以厭患世間,安心在禪定當中。
微妙虛寂的「微」就是很微細,「妙」是很精妙,「虛」是很空虛,「寂」就是不生。意思就是說世俗的煩惱不容易生起,安住在佛法上的心力非常強,若是安住在空性義理則更殊勝。修行人的心思無法用世間的名利、五欲去束縛他,所以難猜透他是什麼心。
(六)無為無欲,出入自在。禪定修成的人,出定也很容易再次入定。由於極大的身心安樂,故對這世間沒有欲求,也不會為了貪求世間安樂而造作,謂之無為。
以上六條是真正禪發相(內善根發相),行者修止觀,如果動機與方法是正確的,過程是講究的,外境有善知識、團體與三寶的加被,目標是明確的,必然能發上述禪定善根,且令世間人覺得你的氣質改變,然說不出所以然。其次自己對佛法的信心越來越強,由信心轉成信念,由信念轉成行動,由行動轉成潛力,潛力又加強信念,在善法上所做的功德都比一般世間人所做的功德大多了。
論文:譬如與惡人共事,恆相觸惱;若與善人共事,久見其美。分別邪正二種禪發之相,亦復如是。
譬如有人與惡人共事,為了名利打拚,表面看似和合,其實各懷鬼胎,這樣的組合得不到真正的快樂,常常為了名利爭執與對立,謂之恆相觸惱。
若與善人共事,互相為對方著想,心裡感受到人生之美與快樂。分別邪禪發相,過患如與惡人共事,恆相觸惱。正禪發相如同與善人共事,久見其美。
論文:三、明用止觀長養諸善根者:若於坐中諸善根發時,應用止觀二法修令增進。若宜用止、則以止修之;若宜用觀,則以觀修之。具如前說略示大意矣。
止是以某一境界為所緣,如五蘊、十二處,或者十八界等,安住其上,觀則透過教法對該境的觀察,如觀其是否剎那變化,生起無常的比量,出定時,那種世間變動不羈的感覺就會產生。
若不斷地用比量的推理,最後越過比量直接顯現該法的真實面相,謂之現量親證。此即用止觀去長養善根,例如長養無常的善根、皈依的善根、菩提心的善根、空性智慧的善根。這樣的人出定以後利益有情的心強太多了。
善根發到底是內善根發?還是外善根發?內善根發裡面,到底發的對還是發的錯?善根的長養需透過止觀,止觀不只是培育善根,讓善根成熟,出定做善法時,也要運用止觀來成就善法的功德,止觀門非常重要,三乘的功德皆以止觀而得。一般學佛的人,大部分可能在教門上花很多的心,止觀門是另一個系統的學問,一般人是因緣上較少去碰觸它,其實這一門的重要性不亞於教門。(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