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期::專題研學-聖者的祕密~大佛頂首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暨七處徵心探源
(二十九)觀音廣陳
時哉
妙應希求觀世音
應以何身即現應
願以成佛度眾生
彼為佛身妙示現
巳二、條列妙應
條列是以條列的方式來說明菩薩的妙應,妙應是應著對方的希求,菩薩恰到好處圓滿他的需求。
午一、應希求心
或云:此人念佛,到了臨終時阿彌陀佛竟然沒有接引他去淨土,是不是佛沒感應?實則此人嘴裡念佛,但內心從來沒有企盼往生,他企盼的都是現世的安樂。
同樣的,發菩提心為何是成佛的因?發菩提心是在大慈大悲的基礎上,以佛果為希求,那才是成佛的因,經上並沒有說大慈大悲是成佛的因,經上只有說菩提心是成佛的因,菩提心是在大慈大悲的基礎上,產生一個我想要成佛的心,那才是成佛的因。
如此說來,此人成就阿羅漢果位,應知是他心裡想當阿羅漢;此人會成就緣覺果位,亦是他心裡所想;乃至成為大將軍、大總統亦如此,皆是回應我們的希求心而得的果報。
未一、應求聖眾
觀音菩薩如何回應求證聖果的眾生?其心裡(骨子裡)的想法才是真正得感應的所在,如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與否,不是佛不來應我們,而是我們骨子裡有沒有想要求生的心。淨土法門雖是萬修萬人去,何以是萬修一、二十人去,原因在於修學者骨子裡到底想不想往生?
申一、菩薩
經文: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菩薩若想解脫以成佛,此時已入三摩地(四加行),這是修學空慧的加行,故謂之進修無漏。資糧道的菩薩是發菩提心積集現證空性的資糧,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皆以定而發慧火,四加行的行相都是三摩地。
煖位行相喻指燒掉煩惱柴(木頭)的智慧火還未生,但是木材煖相已生,這叫做煖位。頂位是柴薪已被摩擦到燃點,忍位的行相,是燒木材的火已經發起來了,到了世第一行相時,彈指之間即入見道位,世第一只有一剎那。見道位的行相是燒掉柴薪的火已生起(喻破分別我相)。由此而進修無漏,進破俱生我執及所知障,這些都是勝解現前圓滿。
對於這類想以止觀門修學空慧,勝解無漏以成佛之菩薩,此時觀世音菩薩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成佛)。
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對著大乘見道位登地的菩薩,此時觀世音菩薩示現報身佛說法。報身佛與應化身佛有五種不一樣,報身佛的相是八萬四千相,無量隨形好;報身佛說的法一定是大乘法;報身佛的處所一定是實報莊嚴土(另一說是在第四禪第九天的色究竟天之外的密嚴天);報身佛的眷屬一定是大乘;報身佛在輪迴窮盡之前不入涅槃,然而輪迴不可能窮盡,所以報身佛是不會入涅槃的。
應化身佛正好相反,相是隨緣變,法說五乘法,處所也不一定待在實報莊嚴土,眷屬還包括外道、小乘、凡夫、庸俗,住世的時間亦是隨緣。
報身佛沒有所謂的倒駕慈航,也沒有所謂的示現涅槃,所以應知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這等的報身佛,早就在他自己的實報莊嚴土說法,從來沒有示現涅槃過。
當報身佛現起的第一剎那以後,就不會入涅槃,經云:報身佛是有始無終,法身佛則是無始無終(所證之理法爾如是),應化身佛是有始有終。
申二、獨覺
經文: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諸有學,指的是有志解脫乃至證得初果、二果、三果,或是未證獨覺的有學位。這些諸有學位的二乘人欲登上極果(四果或獨覺),內心非常的安靜(定)寂然(慧),妙明觀修力非常強盛。
我們凡夫的觀修力是薄弱,謂之劣暗(無慧),心亦昏躁(無定)。所以日用平常應該訓練我們內心的寂靜,那是內心不被欲塵所擾動,要練習對教法的觀修力,使之強盛(妙明)。
勝妙現圓是殊勝悟境常常現前,如六祖未見五祖弘忍前常常是這樣的狀況。他們這等人對於善知識更為渴求,所以直接在他心識之前生起最殊勝的果位來度他,例如直接對登地菩薩顯現報身佛來度他,因為此人成就的因緣已成熟。
昔日廣欽老和尚雖是菩薩再來,然示現為山中苦修如獨覺般,是能攝持歡喜地苦行獨自修學以證解脫的行者。
每個人的走向都不同,佛對眾生也只能觀機逗教,雖目標在引眾生成佛,然面對眾生的根器與好樂不同,只好隨順。觀世音菩薩亦然,為了幫助眾生成佛,自己先成佛方能達此目的。
然隨順眾生的根機有正順與逆順,正順是依其根機而度之,無法暢本懷。逆順是知他大乘的根機未來會成熟,然眼前若先引小乘,他大乘的善根就出不來,雖眼前可以幫助他修學小乘,然而卻不度,使他在輪迴中惡業無對治力而生起,先讓他到地獄去受苦,見死不救。經上有:迦葉尊者看見某人小乘根機快要成熟了,準備以聲聞法來度他時,文殊菩薩先以大乘法度他,結果他眼前不契機,煩惱業先生而墮地獄。迦葉尊者向佛抱怨文殊菩薩不善巧,佛說這種細微的緣起非迦葉尊者所了知。所以聖人的智慧與凡夫的智慧是無法相提並論。
例如今日民主制度標榜的是選舉,則堯舜的選賢舉能才是孔子心中真正的選舉,刻薄寡恩的民心絕對選不出勤政愛民的正人君子,若將人民教成刻薄寡恩,如此民主制度絕對選不出人才,只會高唱主權在民,反而會害死人民,腐敗國家。(下期待續)